四大名陶「榮昌陶」,經千年傳承,終成世界上最美的泡菜罈子!

2021-01-09 小小的孕媽

黑釉硃砂小泡菜罈,一個非常迷你的泡菜罈子,發亮的黑釉上帶著一抹硃砂,華麗而細膩。

中國的四大名陶,有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還有重慶榮昌陶(也叫安陶),榮昌陶的發源地在榮昌區安富鎮,如今走進安富鎮,儼然一座陶都名城,路燈、地磚、雕塑都是陶器的工藝元素,這裡還修建了一座安陶小鎮,小鎮的大門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泡菜罈子了吧。

榮昌陶歷史悠久,在安富鎮的榮昌陶都博物館內陳列著漢、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陶器精品近2000多件,功能上包括碗、杯、燈盞、壺、花瓶等。光是泡菜罈子就有數十種,造型、工藝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美的泡菜罈了,且讓我們一一欣賞,該圖為工字紋泡菜罈子,工字紋為宋代喜歡用的幾何圖飾。

卷草扁肚泡菜罈子,這個泡菜罈子特點是肚子扁、個頭矮小,顯得很是憨態可掬,罈子身上的卷草花紋是榮昌陶裡用得比較多的,古典而華貴。

相關焦點

  • 從泡菜罈子到四大名陶 看榮昌陶如何點土成金
    榮昌區的安陶小鎮,其入口造型是一個高18米的泡菜罈子,特別吸引眼球。千百年來,泡菜罈子成了當地陶文化的標籤和符號,也讓榮昌陶一舉成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躋身「中國三大陶都」。如果把泡菜罈子比作榮昌陶的一棵小樹苗的話,如今這棵樹苗茁壯成長並開枝散葉,變成了一片樹林。從過去的一個陶——泡菜罈子,到現在的一片陶——日用陶、工藝美術陶、建築衛浴陶、特種陶集群規模逐步形成。榮昌在做好「一片陶」這篇文章,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未來,榮昌陶該如何提高點土成金能力呢?
  • 「榮昌陶」亮相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展 斬獲4金6銀7銅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張艾婧)9月27日—28日,以「名陶薈萃耀古城、創意未來興陶都」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四大陶瓷展(4+N)活動在雲南建水舉行,並同期舉辦中國四大名陶(4+N)陶瓷技藝大賽。作為四大名陶之一的「榮昌陶」在此次展出中共計獲得17枚獎牌,在名陶展和技藝比賽中分別獲2金4銀6銅和2金2銀1銅的佳績。和往屆名陶展不同,本次名陶展除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與建水紫陶四大主要名陶外,山東章丘黑陶、廣東佛山石灣陶等也被納入其中,匯集共119名陶瓷名匠,共展出從全國七大陶瓷產區徵集的陶瓷作品300餘件。
  • 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
    周毅 攝中新網重慶11月25日電 題: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中新網記者 韓璐榮昌陶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中興於元明,復興於清代。根據榮昌安富古鎮的考古發掘,榮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制陶,並初具規模,目前出土文物以俑、燈、鴿、豬、雞、罐等居多。
  • 「四大名陶」大家知道多少?
    說起陶,可能在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是江蘇宜興紫砂陶;喝茶的朋友可能會了解得多一些,四大名陶分別是: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陶。宜興紫砂陶宜興陶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最具特色;紫砂製作原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紫砂壺要追溯到明武宗正德年間開始製作成壺;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形成了宜興紫砂的盛名。
  • 【關注】「榮昌陶」在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展上斬獲4金6銀
    【關注】「榮昌陶」在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展上斬獲4金6銀 2020-09-30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榮昌陶的高質量發展新變
    在重慶榮昌,一爐窯火已傳承2000多年。「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的榮昌陶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制陶是當地古老而悠久的產業。梁先才9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制陶技藝,見證了榮昌陶產業的興衰起伏。「榮昌陶是真正源自生活的藝術品。」梁先才說,作為我國主要的民窯產地之一,榮昌窯過去主要生產泡菜罈、酒瓶等居民日用的罈罈罐罐,從中不斷升華技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燒制藝術。20世紀60-80年代,榮昌陶產業興旺一時。
  • 來陳家祠探秘中國四大名陶——千年欽州坭興陶
    欽州坭興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重慶榮昌陶和雲南建水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2008年,坭興陶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千年欽州坭興陶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
  • 探秘中國四大名陶——榮昌安陶的非遺技藝
    周毅 攝10月26日,中新網記者造訪中國陶都——重慶榮昌安富鎮,探秘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榮昌安陶(又稱「榮昌陶」)這份古老歲月沉澱下來的美麗。據了解,安陶傳統製作方法至少有20多道工序,有曬泥、碾泥、過漿、制坯、打磨、裝窯、燒窯、觀窯、閉窯等。
  • 2019重慶 「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成功開幕 「榮昌陶」國際朋友...
    為深入交流吸納國際陶瓷產業的前沿成果和新技術應用,做好榮昌「一片陶」文章,推動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提升中國陶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本次論壇以「融』一帶一路』發展·興千年陶瓷之都」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一帶一路
  • 千年名陶-欽州坭興陶到底有什麼奧妙?
    欽州的坭興陶起源於1300多年前,其陶土由欽江兩岸的白泥和紅泥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調配而成,其中白泥為礦物質粘土,質地細膩,紅泥為紫紅色原礦,質地堅硬,「白泥軟為肉,紅泥硬為骨」,製成可用於製作陶器的坯料,再經過窯火的煅燒後成為坭興陶。
  • 18米高的泡菜罈子見過嗎?快去安陶小鎮打望
    昨日,在榮昌安陶小鎮亮相的巨型泡菜罈。記者 侯佳 攝高18米的泡菜罈子、國內外陶藝大師現場打擂、優雅時尚的夏布秀……12月30日,榮昌安陶小鎮開街,半日便迎來六萬人次的市民打望。相關負責人介紹,榮昌正變現流量,通過文化、旅遊給當地的陶產業賦能,完成從泡菜罈為代表的生活陶到工藝陶、科技陶的產業升級與品牌進化。建築上的陶文化「安富場,五裡長,瓷窯裡,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這句流傳了上百年的民謠,如今仍在榮昌區安富老街上迴蕩。
  • 中國四大名陶展在雲南建水閉幕
    9月28日,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展(4+N)在雲南省建水縣舉行閉幕式。此次活動包括「中國四大名陶(4+n)」精品展、陶瓷技藝大賽及「陶彩千秋、建水紫陶」精品展等三個部分,來自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建水紫陶和貴州牙舟陶、廣東石灣陶以及各地黑陶產地的陶瓷名匠齊聚「中國紫陶之都·建水」,共饗陶瓷文化盛宴、共商技藝傳承發展。
  • 「榮昌陶」吸引無數市民打卡
    「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在展廳內,榮昌陶的四大特點被以此懸掛著。杯子、茶壺、擺臺、咖啡杯……各種不同顏色的用具安靜地等著觀眾欣賞。「你看這個茶杯底有什麼不一樣?」「形狀有點像個觀音。」「這就是我們的柴燒。」榮昌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榮昌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泡菜酸爽可口,家家戶戶的泡菜罈子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對於我來說,頓頓肉雖然好吃但吃多了覺得異常油膩,這時候就需要家裡面的去油利器—泡菜。酸爽可口的泡菜是媽媽做家常菜最為重要的配菜。而且我家的泡菜罈子的年紀比我本人的年紀還要大點,經常就會有很多叔叔阿姨來我家問我媽媽借泡菜罈子中的泡菜水,畢竟泡菜罈子中的汁水才是精華所在啊!一壇好的泡菜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泡菜罈子的終極秘訣是什麼?
  • 千年泡菜「泡」就舌尖產業
    第十一屆中國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會場 楊正南攝本屆食安年會暨泡博會是中國食品安全年會連續第二年與中國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聯袂舉辦,以「健康食品·世界共享」為主題,旨在有力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搭建國際國內泡菜食品產業交流合作促進平臺,共同見證泡菜食品產業的創新與轉型,助推中國泡菜食品抱團發展。
  • 中國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在昆明開展
    10月2日,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4+N)展「陶彩千秋·建水紫陶」精品展在昆明市融創文旅城(覺海樓)舉行開幕式,展期為10月2日至12日。中國四大名陶,是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 此次活動,是中國四大名陶展(4+N)活動中的建水紫陶精品專場展會。
  • 雲南建水將舉辦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
    資料圖為展現中國陶瓷獨特的藝術和文化魅力,促進陶瓷行業的互動交流,推動建水紫陶製作技藝傳承發展,9月27日至10月8日,建水縣將舉辦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本屆名陶精品展由中國陶瓷行業協會、建水縣委政府主辦,建水紫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管理委員會、縣紫陶產業發展中心、縣紫陶協會承辦。
  • 【年味】石柱人家裡必備的泡菜罈子,承載了你多少年的記憶?
    酸菜罈子治好後,選用食材如白菜、蘿蔔、辣椒、嫩薑、大蒜、萵筍、芹菜、金針菇等多達20餘種。放置酸菜的手法,也是各家各戶不盡相同。      泡菜的罈子有講究,最好使用陶製,且氣密性好的。肚大口小,透氣性好,蓋上壇蓋再沿著壇沿倒上一圈水,就雜菌難入了。
  • 只需注意3點,泡菜罈子不容意生花,湯清菜脆
    現在 家家戶戶都多多少少有些泡菜。但是一到炎熱的夏季,咱們的泡菜罈子容易生花,泡出來的菜都發軟。而且罈子周圍摸上去黏糊糊的,到底什麼什麼原因呢?今天勇哥給大家分享1招,學會了你就能保養好泡菜罈子。哪怕再炎熱的夏季,泡出來的菜不但爽脆,而且湯還清亮無比。
  • 醃菜和泡菜,為何中國人愛了千年依然不厭煩
    近些年,對於醃菜和泡菜的爭論也不曾停止過。中國人為何執著於製作醃製的蔬菜?醃菜和泡菜吸引人的特殊風味究竟從何而來?其中究竟有沒有亞硝酸鹽?吃多少才不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風險?我們不妨跟著植物學家史軍,去翻一翻醃泡菜的罈子,追尋這種古老技藝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