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2020有望獨守太空 規模小花錢少(圖)

2020-12-18 搜狐網

「天宮一號」結構示意圖

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構想圖

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模型

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模型

  根據1992年中國正式提出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我們已經完成第一步的載人飛船實驗。第二步是完成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對接,並建立臨時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這項工作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正在展開。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於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帶來了契機。  

「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為空間站先遣兵

  9月29日晚上發射的「天宮一號」是為建立空間站而準備的一個空間實驗室,設計壽命為兩年。它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重8.6噸,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的在軌工作和生活。實驗艙的前端安有對接、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繞地順時針方向飛行的「天宮一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航天員進行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實驗。

  「天宮一號」在整個載人航天工程中主要承擔著兩項重要使命:一是突破交會對接技術和組合體控制技術;二是作為空間實驗室的雛形,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為將來空間站的建設打基礎。

  「天宮一號」與準備11月發射升空的「神州八號」對接成功後,二者將以組合體的方式在太空飛行,由「天宮一號」對組合體進行控制。實驗結束後,「神州八號」將返回地面,「天宮一號」繼續在太空服役,等待「神九」和「神十」飛船前來對接。只有三次都對接成功,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才全部達到。  

中國空間站五大模塊功能齊全

  在先後掌握了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空間對接與太空飛行器長時間自主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技術後,中國將在2017年以後開展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建設工作,預計2020至2022年建成。但目前沒有對2020大型空間站計劃的詳細介紹,官方只公布一些簡單情況。

  中國的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艘貨運飛船、一艘載人飛船和兩個科學實驗艙,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總重量在100噸以下。空間站核心艙長18.1米、最大直徑4.2米,分為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是航天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空間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艙的節點艙段擁有5個對接口,用於對接實驗艙和載人飛船,是空間站的聯繫樞紐,另外在資源艙尾部還有一個對接口,用於對接貨運飛船。兩個實驗艙長度均為14.4米,最大直徑4.2米,是開展空間實驗的主要艙所,也可供航天員臨時生活,其中1號實驗艙還有部分控制功能。  

各艙段具備自主飛行能力

  類似於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中國的空間站各個艙段均為獨立的太空飛行器,具備自主飛行能力,這種設計增加了艙段本身的設計製造成本,從技術上說要遜色於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的主要艙段具備自主飛行能力,但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艙段使用太空梭運輸並交大型機械臂安裝,本身沒有自主飛行能力。美國設計的CBM通用對接機構也更為簡單,省去了自主飛行控制和精密對接機構的成本。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具有自主飛行能力的太空飛行器艙段雖然設計製造上較為複雜,成本相對更高,但避免了使用太空梭這種複雜而昂貴的天地運輸工具,降低了空間站整體的建設成本。  

規模小建成速度快

  中國在2020年前後建成的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試驗艙總計60多噸,加上一艘8噸級的神舟飛船和一艘13噸級的貨運飛船也不過80多噸,這個質量不僅小於目前400多噸的國際空間站,也小於早已墜毀的約130噸的「和平」號空間站,甚至不如美國當年的空間實驗室重。

  儘管在規模上有所不足,不過中國空間站艙段性能並不遜色。而且中國的空間站僅需要「長徵五號」發射3次即可完成基本建設,不會陷入國際空間站多年的尷尬境地早期10年大多數時間用於建設空間站,以至於空間科研成果寥寥。對比國際空間站的規模,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空間站上兩個實驗艙足以滿足多數空間科學實驗的需求。未來中國多項空間科學,尤其是天文觀測項目,將以空間站為載體實施。  

或成2020年地球上空唯一空間站

  今年7月,俄羅斯宇航官員宣布,打算在2020年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結束後,把它沉入大海。屆時,地球上空很可能只有一座空間站在飛行,那就是尚未命名的中國空間站。

  受政治因素影響,美國一直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空間科學項目對外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但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於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也帶來了契機。到時候我們可以開展國際合作,更好地和平開發、利用太空資源。

  美國在布希總統時代曾決定2014年左右放棄國際空間站,而國際空間站要到2011至2012年才能建成,屆時歐洲和日本的實驗艙只使用了幾分之一的設計壽命而已,更不要說他們發展的貨運飛船無處可去。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因此決定延長國際空間站壽命到2020年,但這個時間點恰好與日本和歐洲設想的首次載人飛船發射時間衝突,歐日的載人飛船以後飛向何處,將是個有趣的話題。

  不管國際空間站是否進一步延壽到2025甚至2028年,由於艙體的老化,中國2020年後建立的空間站都將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空間科學研究平臺。在手握核心資源的條件下,中國可以進行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在合作中也將得到更多的實際利益。

(責任編輯:UN602)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2020年有望獨守太空 規模小造價低
    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構想圖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模型根據1992年中國正式提出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我們已經完成第一步的載人飛船實驗。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於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帶來了契機。***「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為空間站先遣兵9月29日晚上發射的「天宮一號」是為建立空間站而準備的一個空間實驗室,設計壽命為兩年。
  • 揭秘中國空間站(深度觀察)
    2020年5月5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太空軌道。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
  • 2020年太空將發生三件大事,樣樣都與中國有關,最後一個世界矚目
    最近有專家推測,2020年在太空中將發生3件大事,而且樣樣都與中國有關,這三件大事就是火星探測計劃,登月計劃與天宮空間站項目,其中最後一項令全球矚目,目前已經有17個國家紛紛請求加入中國空間站項目以進行共同科研
  • 揭秘中國空間站:長啥樣?怎麼建?
    2020年5月5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太空軌道。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
  • 新知問答|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有什麼區別?
    人類目前共有四代空間站,中國要建設的是一個相當於第三代空間站水平的天宮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完成,壽命十年,亦可通過維護延期。相較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空間站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先說一下前三代空間站的歷史和特點。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揭秘中國空間站丨「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誰來住?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標誌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揭秘中國空間站(深度觀察)2020年5月5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的長徵五號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隨著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
  • 少了中國也叫「國際」?國際空間站為啥沒有邀請我國參與?
    國際空間站的建立象徵著各國之間是存在著合作共贏的,並且從國際空間站展現出來的這些成就,也無不詮釋著這一點,中國也曾經想要參加國際空間站,但是卻遭到了美國的嚴令制止。美國明確地表示不會邀請中國參加,也反對任何國家邀請中國參與。
  • 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將於今年啟動 計劃時間表出爐
    7月,天宮二號受控離軌;年底,空間站核心艙和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場合練和首飛任務準備工作;2020年前後,中國空間站核心艙計劃發射;2022年,空間站全站預計建成並投入運營面對中國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有美國媒體評論,「與美國以太空探索和科研為主不同,中國的目標是利用太空經濟創造長遠的財富,中國太空目標有別於阿波羅計劃時代的『插旗子、留腳印』。中國的太空計劃是國家經濟復興和發展目標不可或缺的部分。」
  • 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將於今年啟動,計劃時間表出爐
    (觀察者網訊) 近年來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發展進步神速,去年在軌道火箭發射總數上首超美國,年初「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填補人類歷史空白。 而美國方面不甘示弱。3月2日,由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共同開發的「龍-2」載人航天飛船進行了(無人)試飛,並於次日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冷凍老鼠精子產出小鼠:太空繁育或成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人類的精子能夠在太空中保存、存活並發育成健康胚胎,那麼人類通過太空旅行訪問火星甚至更遠宇宙將成為可能,日本山梨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讓這種可能性大增。山梨大學科學家近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曾經保存於國際空間站長達9個月的老鼠精子竟然繁育出健康的小老鼠。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將為人類未來長期在太空中生活甚至繁育後代帶來希望。
  • 2020年中國將發生3大事,其中一項全球矚目,17國紛紛請求加入
    圖為火星探測器最近有專家推測,2020年在太空中將發生3件大事,而且樣樣都與中國有關,這三件大事就是火星探測計劃,登月計劃與天宮空間站項目,其中最後一項令全球矚目,目前已經有17個國家紛紛請求加入中國空間站項目以進行共同科研
  • 世界太空成就是充滿壓力的2020年的亮點
    在否則艱難,壓力重重的一年中,太空提供了希望和榮耀的時刻。 它有望在2021年做同樣的事情,2月份登陸火星,明年秋天計劃發射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即下一代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波音公司希望在太空人的發射部門趕上SpaceX,而太空旅遊業最終可能會起步。
  • 天翼雲VR全球首發VR紀錄片《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中文字幕版
    《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SPACE EXPLORERS:THE ISS EXPERIENCE)中文字幕版已於2021年1月1 日在中國電信天翼雲VR全球首發!  本片是中國電信作為「全球XR內容電信聯盟」的始創成員,通過聯盟引入的首個項目,也是中國電信首次與聯盟內國際頂級內容製作室展開深度合作,影片曾獲2019年盧米埃爾技術獎等國際大獎,為觀眾帶去史詩般震撼的視覺效果。
  • 中國在太空敞開一扇門,意味著什麼?
    (圖:中國空間站想像圖)「天宮」是中國自己的第一個空間站而「向全世界開放」是理解「天宮」不可繞過的關鍵詞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正在運行的是只有美俄加英法日等16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雖然也有來自很多國家的實驗項目但機會通常只限於其合作夥伴
  • 來吧,與中國空間站「一起飛」!
    偉大範例迪皮波在12日的發布會上說,中國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合作,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新華社記者郭晨攝)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去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合作機會公告,邀請世界各國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雙方還共同成立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及國際評審專家組,制訂選拔工作計劃和標準,主要圍繞項目科學意義與工程可實現性進行評估。委員會經過兩輪審議,最終確定了第一批9個項目。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詳解:中國空間站將建成什麼樣
    2.中國離空間站建造還有多遠記者:如今,太空家園的夢想正一步步走向現實。接下來,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有何計劃?周建平: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拉開了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在未來2-3年的時間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將實施11次高密度發射任務。
  • 空間站為什麼飄在太空而不直接建在月球上?
    中國天宮空間站這個名字,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陌生,因為這是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個空間站系統,也是全人類構建的第三個大型空間站,預計將會在2022年左右完成基本建設開始初步運營。
  • 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5月25日,外媒「Engadget」發布消息稱,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科學實驗艙將在2020年秋季搭乘日本HTV貨運飛船升空。
  • 國際空間站所有廁所故障 太空人被迫用"太空尿布"
    (NASA)表示,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故障,太空人無可用廁所,只能使用「太空尿布(space diapers)」。根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7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中的兩個廁所均由俄羅斯製造。一個位於俄羅斯艙段的「星辰」號服務艙,另一個位於美國艙段的「寧靜」號節點艙。此外,聯盟號停靠在空間站的飛船上也有廁所,但只有在飛船飛行時才能使用。停靠在空間站時,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