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問答|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有什麼區別?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網際網路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

人類目前共有四代空間站,中國要建設的是一個相當於第三代空間站水平的天宮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完成,壽命十年,亦可通過維護延期。相較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空間站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

先說一下前三代空間站的歷史和特點。

1.基本背景

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登月項目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後,便掀起了新一波的競爭:空間站建設。長期以來的載人航天實驗、尤其是阿波羅登月的成功,驗證了人類可長時間生存在太空中的可能性。在設想中,通過建立長期駐人的空間站,可以實現覆蓋全球的軍事偵察甚至潛在的作戰目的。蘇聯於是將航天發展重心押在長期可駐人空間站,可發射大型任務的質子系列火箭也完全成熟。

2.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間站

早在美國還在進行阿波羅登月的1971年,蘇聯便把極度軍事秘密的禮炮一號(Salyut)送入太空,並在後續項目中嘗試裝載武器。

在1971-1982年期間,蘇聯共計發射了9個重達18-20噸的空間站,其中7個取得成功,技術上分為兩代。

第一代為實驗飛行器性質,僅有一個對接口,意味著一次僅能對接一艘飛船,我國的天宮一號和二號也是類似功能。它們主要用來驗證交會對接、出艙行走、長期在軌駐留等實驗,用完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第二代為長期駐留空間站,此時已經帶有兩個對接口,可一次對接兩艘飛船。其中,三個軍用的禮炮空間站還進行了秘密的武器試驗,例如在禮炮三號上安裝了圖-22轟炸機自衛航炮作為攻擊武器,無奈由於無法解決武器發射時導致的旋轉問題被迫放棄。

蘇聯的第二代空間站已經相當強大,禮炮6和7號都迎來了巨大成功。

在蘇聯壓力下,美國方面也毅然轉向空間站建設,由於龐大登月火箭土星五號的存在,他們只需將其中一級(Saturn IV-B)改裝成空間站結構,即可一次性發射超大空間站進入太空,比起蘇聯的單模塊空間站擁有巨大的優勢。

在1973年5月14日,美國通過一枚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將巨大的天空實驗室送入太空。它重約80噸,內部體積達到了368立方米,大約相當於一棟120平的房子飛在空中,前後接待了三批太空人,載人任務於1974年2月8日結束,任務非常短暫,隨後天空實驗室被封閉,於1979年7月11日返回地球大氣層燒毀。

從性質來講,天空實驗室僅有一個對接口,也屬於第一代空間站。這也符合它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是趕鴨子上架為了應對蘇聯壓力上馬的。無論是火箭還是空間站都極其昂貴,載人飛船還是阿波羅登月飛船,太貴了,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無力以該火箭維持空間站的運行。

3.第三代空間站

但蘇聯方面則繼續發展第三代空間站作為載人航天的延續。

天空實驗室任務周期內,蘇聯恰好處在禮炮2號無法使用、宇宙-557剛剛失敗、禮炮3號尚未發射的階段。在政治和軍事壓力下,蘇聯官方提出了更新一代大型空間站的任務,第三代空間站於1976年開始論證,正是和平號空間站的前身。

和平號的最大特點是模塊化組裝,這意味著空間站建設需要通過近地軌道集合的方式完成,降低了每次航天發射的載重需求,每一個模塊也可以在保證接口一致的情況下具有完全不同的獨立功能。計劃中的和平號核心艙,也由禮炮7號升級而來,更新了太陽能陣列(從矽材料到鎵)、新型計算設備、增加接駁塢站到6個等,總重升級到20.4噸,太空人活動的加壓空間達到90立方米,火箭可以滿足需求。在隨後10年內,通過一系列重要任務,和平號逐漸完成了主體的搭建,期間蘇聯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重新恢復了與美國的航天合作,和平號也因為和美國太空梭計劃合作而修改了一定建設方案(原計劃對接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新增了光譜號、對接艙和自然號三個艙段,全貌看起來大概這個樣子。

建成後的和平號成為了一個圍繞核心艙建設、總重129.7噸、350立方米內部加壓空間的龐然大物,運轉在距離地球上空400千米高處。由於對接艙的存在,和平號能夠直接與美國的五架太空梭對接(實際上是亞特蘭蒂斯號7次,發現號1次,奮進號1次),如果考慮到太空梭自身重量,整個空間站的最大重量可以高達249噸。期間,先後有31艘聯盟載人飛船(其中1次為新型聯盟TM飛船無人測試)和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對接和平號,取得了巨大成就。

和平號空間站是禮炮號系列空間站的技術結晶,作為國際空間站發射前全球最重要的空間站,也是唯一的第三代空間站,它奠定了多艙模塊化組裝、積木式結構方式搭建長期可駐留空間站技術的發展,將主體結構、能源控制系統、軌道和姿態控制系統、計算機系統、環境與生命維持系統、太空人生活與工作區域、載人和貨運駁接、出艙行走和氣閘艙、科學研究等模塊優化布局糅合或分列在不同艙段內,效率大大提升。

和平號實現了83.2%生命周期內駐人(4592/5519天),共計接納了來自12個國家的135名太空人在此工作與生活,他們完成了78次出艙行走並完成海量實驗,這些數據指標都遠超此前所有載人航天任務的總和。於此同時和平號上的太空人也成為研究人體航天醫學的最佳數據來源,在任務周期內,和平號有多人創造了單次滯空記錄,人類歷史上三次達到或超過一年的記錄均來自和平號空間站太空人: Valeri Polyakov滯空438天,Sergei Avdeyev實現380天,Vladimir Titov和Musa Manarov實現365天。

這說明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強大,能實現絕大多數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功能,我國的天宮也是這個思路。

4.第四代空間站

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建國,和平號成為了兩個超級大國航天和平合作的契機。在蘇聯計劃發展下一個和平號空間站時,美國也在計劃發展自家的自由號空間站(Freedom)。俄羅斯獨立後,二者的空間站方案一拍即和,決定共建一個空間站,同時接受世界上主要國家加入的申請,這個方案便是自1998年運行到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它已經是個標準的第四代空間站。相比較第三代空間站,桁架結構的使用則使得整個空間站結構更大、功能更加複雜。隨著和平號的隕落,國際空間站成為整個人類載人航天的寵兒。

時至今日,國際空間站已經成長為一個寬109米、長73米、高20米、重達419噸、內部容積916立方米的空間巨無霸,相當於一棟七層樓高的小型體育場。自從2000年11月2日首次載人任務以來,它已經連續保持了19年載人飛行,駐紮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被叫作遠徵隊(Expedition)成員,每批保持在6位。目前國際空間站還有每年8次左右貨運對接和4次左右載人對接,一個批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大概半年左右。

20年來的運轉,國際空間站完成了數不清的科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和航天技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它是人類載人航天的最高技術體現,也孕育了各個國家的各種載人航天相關器具,例如美國的太空梭(載人/貨運)、龍飛船(貨運)、龍-2飛船(載人)、天鵝座(貨運),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和聯盟號(載人),歐盟的ATV(貨運),日本的HTV(貨運)。它的特殊環境也促使了國際上關於天文觀測、對地遙感、航天醫學、植物育種等多方面技術的快速進步,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科研平臺。目前它依然處在很好的運營狀態,除役時間在逐漸延期。

5.我國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為什麼設計方案不同?

a.相對於第一和二代空間站,第三代空間站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全方位的。第四代空間站的確可以依賴桁架式結構做到更大更強,但並沒有巨大的優勢。

b.大型空間站往往需要更加強力的運載器具,但這也導致它的建造費用爆增,20年來總費用超過了2000億美元!我國目前最強的長徵五號與質子K是同一級別火箭,不足以建設大型桁架式的結構(體積問題),或者強行改第四代空間站方案建造費用將是個天文數字;

c.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已經極高,例如國際空間站常年保持6人在軌生存,半年左右進行輪換。目前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是唯一運載工具,一張船票就需要8100萬美元,太貴了!而維持運行也需要大量貨運飛船前往,費用極其高昂。每年單美國就需要花費15億美元預算在國際空間站,這個價格基本足夠中國完成嫦娥探月工程。

因而,對於我國而言,選擇建立一個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目標。長期保持3人在軌運行,用現有的長5(重型建設工作)、長7(天舟貨運飛船)和長2F(神舟載人飛船)火箭即可支撐,性價比顯然要高很多。如果順利,2020年開建,2022年就可建成並投入不亞於10年的運營。

實際上,天宮空間站方案也很靈活。在運行中,天宮空間站將同一個光學艙段共軌飛行。該光學艙是一個十幾噸的大型巡天望遠鏡,在很多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哈勃太空望遠鏡,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這種方案減少了對望遠鏡的幹擾,同時如果望遠鏡出類似哈勃曾經的質量問題時,也方便維護升級。

同時,核心艙還保有備用對接口等,如有需要可以將天宮空間站進一步升級成更大版本,這些設計理念是非常先進實用的。

我國航天依然處在追趕階段,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錢,即便再怎麼多快好省也要避免航天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天宮空間站保持一個超高性價比建設和運營方案,對於我國是最優解。

作者:太空精釀(知乎用戶)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正式部署,為什麼NASA局長要求保住國際空間站?
    今天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9月24日NASA局長要求保住國際空間站,他建議可以把它承包給私人公司進行維護。而就在此前三天,我們剛好宣布了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當然,我不認為NASA的反應能如此神速,事實上我國的空間站建設早在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後就已經開始正式部署了。
  • 國際空間站到底是怎麼建造的,對我們有什麼用?
    什麼是國際空間站? 簡單說這個艙的目的是用來提供空氣、電能、水和其他系統支持國際空間站和其他八個艙。 在學習如何在月球上工作和生活之後,未來我們將會到火星上去。從地球到火星大概要6到9個月,空間站將繼續成為我們的基地。 空間站貢獻 空間站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中國空間站迎來最強外援,華麗變身新國際空間站,美國啞口無言!
    一直以來,人類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一個國家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事情離不開中國的參與。近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街頭響起了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還有義大利民眾高喊「感謝中國」,這是義大利人用他們的方式表達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感謝。
  • 少了中國也叫「國際」?國際空間站為啥沒有邀請我國參與?
    國際空間站是以美國和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等等16個國家參與研製出來的。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為什麼在這16個國家當中沒有中國呢?要知道,如今中國可是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將中國剔除在外是一件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 中國空間站不搞小圈子……
    2018年5月,我國和聯合國外空司發布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王群將這一舉動理解為「中國空間站向世界敞開大門」。他說,無論國家、組織還是私營實體、學術機構,均可平等參與,而中國空間站合作從合作機會發布到項目評審遴選,從合作協議籤署到後續協調實施,也都是在中國同聯合國外空司的合作軌道上進行的。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
    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又稱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ese Space Station )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最終目標是在低地軌道由中國大陸自主建設一個常駐的60至18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
  • 為什麼要建立國際空間站,建立的意義又是什麼?
    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就像積木一樣,各個部分的零件都是有16個國家不同的提供。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提供的零件是最多的其次就是歐洲航天部門和加拿大,日本,義大利。其中這些重要的核心零件是,服務艙,功能艙,還有實驗艙。還有最重要的遙控工作機械手臂。功能艙裡包括了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發射的許多功能艙,總重量共達400多噸。
  • 來吧,與中國空間站「一起飛」!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新華社維也納6月12日電(記者王子辰 趙菲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12日在維也納聯合宣布,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國際社會專家對此紛紛點讚,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說,中國開放空間站是一個「偉大範例」。
  • 揭秘中國空間站(深度觀察)
    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隨著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
  • 曾禁止中國進入的國際空間站快撐不下去了!國際網友:有人要後悔
    太空人與空間站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把探索的腳步邁向浩瀚的宇宙,為了讓航天員在太空中有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美國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提出了建造國際空間站的計劃,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國際空間站成功投入使用,並把它控制住以及修好,但是,今後很有可能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所以,從原則上來說,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後國際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在地球靜止軌道和國際空間站行走:不切實際的幻想
    實際上,「地球靜止軌道」和「與國際空間站相同的高度」是不相容的術語,每個高度的軌道速度是特定的。地球靜止軌道(或更一般的地球同步軌道)是軌道速度和軌道半徑聚集在一起的高度,從而形成與一天相同長度的軌道周期。這個高度是22236英裡(35786公裡)。相比之下,ISS的高度約為250英裡(400公裡)。
  • 在國際空間站上網是什麼感受?速度快延遲高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技術上的奇蹟,它擴大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儘管空間站是人類各項高新技術的集合體,但是空間站的網際網路服務絕對是低技術水平。2010年國際空間站開通了網際網路,美國宇航局認為連接網際網路可以讓太空人們減少在太空的孤獨感,提高生活質量。相比較地球上用戶擁有的極高網速,空間站上網速度甚至連撥號上網都不如,而且時快時慢並不穩定。這是因為國際空間站雖然擁有不錯的帶寬連接到網際網路,但是ping值卻不理想,延遲很高。
  • 中國空間站「天宮」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了→
    ,共有來自17個國家的九個項目成功入選——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進入新階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郝淳:後續我們還要繼續發布機會公告,開展更多的項目合作。同時,我們也在研究選拔國際航天員,以及釋放微小衛星的合作的可能性。據介紹,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具備支持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的空間科學研究、技術驗證和空間應用的獨特優勢。
  • 國際空間站竟然漏氣了!小小的洞是什麼造成的?至今是個謎!
    文/行走天涯國際空間站竟然漏氣了!小小的洞是什麼造成的?至今是個謎!空間站被建立在太空之上,這個工作環境是專門給太空人提供的,一般人也不會在這麼高空的環境下進行工作,那大家也知道太空是沒有氧氣的,太空中的環境都是真空密閉的,而各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裡面儲存著特製的高壓氧氣,是專門給太空人在空間站內工作和休息的,這裡完全是一個密閉的環境,倘若空間站漏氣了,將會給太空人帶來生命危險,所以無論何時何刻,地面上的工作者都在注意著空間站內的一舉一動
  • 國際空間站裡奇妙的小實驗
    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參加過3次太空飛行的航天員:第一次是在2002年,作為國際空間站第6宇航組的飛行工程師,太空停留了176多天中,在此期間他進行過13多小時的艙外活動,參與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工作,同時還完成了很多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實驗。第二次是參加了2008年的太空梭任務,主要的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了新的浴室、廚房、兩間臥室、運動器械和水循環系統。
  • 中國敞開胸懷:邀請全世界來我們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ISS)是目前唯一在軌的大型空間站,也是國際合作項目,但它很快就會結束歷史使命,而在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空間站建設,很可能過不了幾年,中國將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儘管國際空間站將中國排除在外,但是中國的空間站,並不會封閉。
  • 中國空間站將正式部署,NASA局長急了:給錢
    這個計劃也看不出有什麼偉大的地方,但既然總統和NASA局長都堅持要搞,航天界只能捏著鼻子執行。而格裡芬在歐巴馬上臺伊始就氣得辭職了。   在歐巴馬政府期間,就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際空間站怎麼辦。1998年美國決定牽頭建立國際空間站的時候,計劃只做到2020年。後面的經費沒有著落。
  • 國際空間站噴墨印表機:惠普如何完成任務?
    【中關村在線原創】4月2日,馬斯克的SpaceX發射了一枚Falcon9火箭,此次任務是向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總重量為5800磅。這個任務當中,有個特殊的產品也被送到了國際空間站ISS,那就是一臺惠普的ENVY噴墨印表機,以取代過去的產品。
  • 國際空間站面臨散架,西方將目光投向中國,天宮號建成時間已確定
    作為已經服役近20年的國際空間站,如今正在迎來職業生涯的最後時刻。從2000年接收首批太空人直到現在,國際空間站究竟還剩餘多少使用壽命,已經成為了航天界都在熱議的話題。 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國際空間站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的小問題,並且這些問題正在讓空間站面臨「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