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冷凍老鼠精子產出小鼠:太空繁育或成真

2021-01-17 荔枝網新聞

  最新研究發現,精子經過太空旅行後完全有可能繁育出健康後代,這將為人類未來長期在太空中生活甚至繁育後代帶來希望。

  此次實驗所用的老鼠精子曾經在國際空間站冷凍保存長達9個月。

  從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這些老鼠精子樣本保存於國際空間站冷庫中零下95攝氏度的環境中。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人類的精子能夠在太空中保存、存活並發育成健康胚胎,那麼人類通過太空旅行訪問火星甚至更遠宇宙將成為可能,日本山梨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讓這種可能性大增。山梨大學科學家近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曾經保存於國際空間站長達9個月的老鼠精子竟然繁育出健康的小老鼠。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將為人類未來長期在太空中生活甚至繁育後代帶來希望。

  此次實驗所用的老鼠精子曾經在國際空間站冷凍保存長達9個月。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人類想在空間站或其它行星上長期生活,就有必要存儲精子和卵子用於繁育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精子長期暴露出太陽輻射中所受的傷害,大都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自我修復。「未來,人類將有可能在更大規模的空間站或其它太空宜居區內生存許多年,甚至許多代。如果人類開始在太空永久居住,通過保存精子進行輔助生殖將是繁育後代的重要方式。然而,國際空間站上的輻射比地球上強百倍以上,而這些輻射會對細胞中的DNA造成傷害。」

  輻射對精子細胞造成的傷害可能產生嚴重的生殖問題。為了檢驗這些輻射對精子的影響程度,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使用了保存於國際空間站長達288天的老鼠精子作為研究對象。從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這些老鼠精子樣本保存於冷庫中零下95攝氏度的環境中。這些老鼠精子樣本被帶回地球後,研究人員將其與同時期保存於相似的地球環境中的老鼠精子樣本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與地球樣本相比,經過長期太空旅行的精子DNA產生了輕微損害。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這樣的損害並不會影響精子後期讓卵子受精的能力。

  研究人員將兩種樣本的精子分別與卵子結合,並將受精卵移置到雌鼠體內。他們發現,經過太空飛行的老鼠精子與地球老鼠精子繁育後代的平均出生率非常相似。經過太空飛行的老鼠精子繁育出的小老鼠性別比例也很正常。基因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小老鼠與地球存儲的精子樣本繁育出的小老鼠,它們的DNA只存在微小的差別。此外,這些小老鼠成年後生育能力也很正常。這些都表明,在太空旅行中所受到的DNA傷害絕大部分都已經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了。

  這一實驗研究成果證明,保存於太空中的哺乳動物精子完全有可能繁育出健康的後代。(彬彬)

相關焦點

  • 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國際空間站
    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玩出了新花樣:他們與堪薩斯大學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合作開展一個名為Micro-11的科研項目,將冷凍的人類精液送上了國際空間站。資料圖: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報導,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是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約瑟夫•塔什(Joseph Tash)。
  • NASA 將精子送往國際空間站:研究人類深空繁衍
    IT之家4月7日消息 未來的太空旅行或者說太空移民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類的繁衍,如果在深空不能繁衍的話,那麼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個大麻煩,而現在NASA就將人類精子送入太空,目的是為了研究人類在深空中的繁衍。
  • 移居太空又近一步?冷凍精子在模擬太空環境仍然存活
    科學的一小步,可能是人類移居太空的一大步。據CNN報導,6月23日起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學會上,西班牙科學家分享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發現:冷凍精子樣本暴露在模擬太空環境之後仍然存活,而這為人類未來建立太空精子庫打開了可能性。
  • 科學家攜帶20隻老鼠進入太空,如今成了福音
    人類一直都有著探索太空的夢想,從我們第一次登陸月球,第一次發射衛星,再到第一次建立空間站,都彰顯了人們對宇宙的渴望,其中國際空間站更是重中之重,因為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現在我們就在往這方面不斷努力著,我們派遣優秀航天員期居住在國際空間站中,觀察人類的生存狀態,評估太空生存的風險係數,並帶去地球上的生物,觀察地球上的動植物在宇宙中的狀態。美國space-x龍飛船曾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20隻小老鼠,科學家將把小老鼠分為兩組,一組需要在太空存活3個月時間,另一組將會在太空逗留30天。
  • 外媒:冷凍精子能在失重環境下生存 人類太空繁殖有望實現
    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導外媒稱,巴塞隆納Dexeus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和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現,冷凍人類精子能夠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維持其生存能力,從而可以被用來在地球之外實現人類繁殖。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蒙特塞拉特·博阿達博士指出,這只是一個龐大項目的第一步,該項目旨在研究在太空創建人類精子庫以及在地外環境實現人類繁殖的可行性。此前的幾項研究已經分析了失重環境會對細胞和分子結構、心血管系統、肌肉和骨骼、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造成怎樣的影響。「但人們對失重環境對生殖細胞,如精子或卵子,以及對人類生殖的影響知之甚少」,博阿達說。
  • 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上天造人」真的可以實現嗎?
    他們將若干冷凍的人類精子放置在一個盒子裡帶上飛機,飛機升空後迅速俯衝,然後反覆執行這一操作。過程中,機艙內形成微重力環境,模擬出了太空中的失重感。精子庫中精子的活動狀態。《連線》網站截圖西班牙科學家圍繞這一課題進行了多項實驗,結果顯示:微重力對冷凍精子健康狀況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科學拯救人類,想要在太空繁衍,傳統繁殖方式可能不方便
    到太空之中生活一直是科學家這些年研究的重點,甚至很多人都提出過太空移民,而當人類移居到太空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應該就是繁衍後代,大家都知道太空是一個失重的環境,但這樣的環境之下,要實現親密接觸,雖然在地球上是比較簡單容易,但是放在太空之中卻面臨著很多的難題。
  • 國際空間站種出了安全可食用的蔬菜,為遠距離太空旅行鋪平了道路
    最近,來自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用行動告訴你,在太空這種低重力,強輻射的條件下種植出來的蔬菜,安全可食用。因此,《火星救援》中的土豆同樣也是可以吃的。在3月份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種出了萵苣,儘管這種色拉的生長環境不同於地球上的植物,例如較低的重力和更強烈的輻射,但太空種植的萵苣作物是安全的,至少和地球種植的作物一樣營養豐富。
  • 讓睪丸產生另一個父親的精子:「喜當爹」技術可繁育更優良的後代
    這些代父在出生後表現出了不育性狀,而在研究團隊對其睪丸進行幹細胞移植後,它們開始產生精子。檢測發現,代父產生的精子中僅表現出了幹細胞捐贈生物的基因性狀。該研究中的基因編輯技術針對的是諸如不育在內的物種自然缺陷。
  • 國際空間站所有廁所故障 太空人被迫用"太空尿布"
    國際空間站廁所(俄羅斯衛星網)海外網11月27日電 當地時間周三(2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故障,太空人無可用廁所,只能使用「太空尿布(space diapers)」。
  • 手機量罩杯,把精子送上太空,你以為很神秘的NASA其實……
    垃圾多,意味著會發臭,所以NASA就有了空間站除臭技術。/太空第一朵紅玫瑰既能除臭,也能制香。NASA在太空中真的種了一朵玫瑰。失重狀態模擬地很真實,認真玩的話還真有點在太空中無從把握的感覺。看來太空偷菜指日可待。
  • 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5月25日,外媒「Engadget」發布消息稱,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科學實驗艙將在2020年秋季搭乘日本HTV貨運飛船升空。
  • 俄羅斯明年將派女演員前往國際空間站 拍攝首部太空片
    來源:海外網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海外網11月17日電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6日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制定了一份2021年國際空間站飛行計劃(草案),計劃顯示,俄羅斯女演員將與一名太空遊客一同前往國際空間站
  • 天翼雲VR全球首發VR紀錄片《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中文字幕版
    《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SPACE EXPLORERS:THE ISS EXPERIENCE)中文字幕版已於2021年1月1 日在中國電信天翼雲VR全球首發!  VR全景拍攝 超真實太空漫遊體驗  本片是有史以來在太空拍攝的最大規模影片項目,拍攝時間橫跨兩年,共記錄超過200小時畫面素材,包括對8名國際太空人進行的17小時獨家採訪。  這部史無前例的國際空間站VR紀錄片,為全球觀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太空漫遊」體驗。
  • 國際空間站生菜豐收 太空人嘆「味道好極了」
    國際空間站通過特殊的植物生長系統,迎來一個豐收的季節。他們首次品嘗太空種植的新鮮生菜。這些菜一半將被吃掉,另一半將被冷凍並送回地球分析。(阿南) 首次嘗太空菜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東部時間10日上午11時15分至12時,美國航天員凱利等3人品嘗了太空種植的紅蘿蔓生菜,整個過程通過電視臺直播。
  • 當初被送上太空的老鼠,9個月後變化驚人,人類要為後果買單嗎
    筆者-小文如果問起第一個去到太空的生命體,我們當然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人類,而前蘇聯的加加林則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但實際上,在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之前,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太空人的安全,科學家首先會將動物送往太空進行實驗和觀察。
  • 美俄籤署協議,將兩名遊客送往國際空間站,1人將進行太空行走
    【南方+6月26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Energia Space Rocket Corporation)25日宣布,根據該公司和總部位於美國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的合同,兩名太空遊客將在2023年前往國際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裡的氧氣是從何而來的,太空漂浮十幾年,為什麼耗不盡!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國都在向太空發射衛星,為了研究空間站也是不可少的,國際空間站從對接之初到如今建成了有近10年的時間了,許許多多的研究人員,科學家都在空間站裡生活過工作過,空間站內的資源消耗也是非常快的,人類生活離不開的氧氣在空間站裡應該也是珍貴的資源。
  • 第一個在火星上行走的人或是女性,有望攜帶精子繁衍生息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24日報導,在今天於維也納舉行的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會上,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提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冷凍的精子樣本在暴露於與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類似的環境下可以保持活力。這表明,在通往天基繁殖的道路上,至少有一個障礙可能是可以克服的。
  •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織物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可能的應用包括宇宙塵埃探測器或太空服智能皮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人員團隊已將一組被動式智能織物樣品發送到國際空間站,為期一年,以幫助確定這些織物在低地球軌道上的生存狀況。本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各種高科技面料的樣品,其中一些帶有嵌入式傳感器或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