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對很多老師而言,最頭疼的孩子,並非是調皮搗蛋的熊娃,而是那些性格內向敏感,看似玻璃心的孩子。
畢竟頑皮的熊娃多半活潑開朗,老師偶爾批評一下,他們都不當回事;而對性格內向的孩子,你會發現鼓勵完全沒用,因為他們妄自菲薄,甚至到了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被鼓勵的程度,而作為老師,根本捨不得批評他們。
所以,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老師,你不要安慰我,我太失敗了…」
「不會的,老師真心覺得你這次表現的非常棒!進步很大了!」
「哪裡棒了,他們都比我做得好!」
「你看,你的XXX,和XXX,都做的比大多數人要好呀!」
「老師,那只是你認為好。」
……
我心想:那行吧!你覺得自己不好,那就不好唄!安慰不起來……
但是,後來我終於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以及這種心態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有多麼重要!
BBC有一檔關於人格研究的節目叫做《千禧人格檔案》,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測試:
讓參與實驗的一群人,每個人手中分發兩條試紙,然後每個人分別拿出一條試紙,伸出舌頭進行舔舐。研究人員記錄他們第一次舔舐過後,試紙上口水打溼部分的長度。
接著,在每個人的舌尖上,滴上一滴檸檬汁,再讓每個人拿出第二條試紙,再次伸出舌頭進行舔舐。然後研究人員記錄他們第二次舔舐後,試紙上口水打溼部分的長度。
結果對比發現,越是性格內向的人,兩次記錄的長度差異越是大,而越是性格外向的人,其差異就越小。
這說明:性格內向的人,一點點的刺激就能引起他們非常大的反應,而性格外向的人,對刺激就沒有那麼敏感了。
我有一位患有躁鬱症的鄰居,他就是性格非常內向敏感,比較愛獨處,就連商場門口促銷的聲音都會造成他極大的不適,他一定要捂著耳朵離得遠遠的。菸酒就更是不能碰了,否則他會整晚整晚無法入睡。
而我認識的另一個性格外向的足球老師,他幾乎每天都去和各種朋友吃吃喝喝,經常半夜喝到吐,但每天都能秒睡,第二天又恢復如初。這對我的那位鄰居而言,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回到我的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身上,為什麼「批評」比「鼓勵」更管用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內向的孩子更容易看到負面信息,而外向的孩子更容易看到正向信息。
其次,批評也並不是真批評,而是讓內向的學生看到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他們就會更加努力。
比如「如果你還是這個狀態,這次比賽你就無法獲獎了」或者「你現在已經是班上快墊底了,再不努力,可能都考不上好的高中了」。
因為內向的孩子,對「失敗」「不及格」「辜負老師」等這些負面結果更敏感,這對他們而言是過大的刺激,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發生,他們就會化焦慮為動力,努力爭取一個好的成績。
而那些性格外向的學生,「考試考砸」「老師批評」對他們而言,根本算不上什麼刺激,所以他們不會焦慮,也就不會行動和改變。所以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用極好的結果來吸引他,促進他努力,比批評他更有效。
比如「如果你這次能考100分,就給你買樂高」或者「如果你能考進班級前十,寒假帶你去滑雪」說到做到。
然而,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常常做的是反向的。對內向敏感的孩子捨不得批評,用盡各種鼓勵的話語,結果效果還不明顯;對外向調皮的孩子,我們總習慣批評教育,結果也是毫無用處。
但是如果你看完了我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對於內向的孩子,反而是要「批評」才更有效,對外向的孩子,反而是要「鼓勵」才更管用。懂得了道理,還不夠,你還得知道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又應當如何給出最適合他的引導策略呢?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不斷研究和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