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家族
「颱風」是俄軍對新一代防地雷反伏擊裝甲車輛的統一稱謂,該系列裝甲車輛是俄軍現代化軍事裝備重整計劃的關鍵一環,它是在數種統一輪式裝甲平臺的基礎上,通過模塊化設計,發展出一系列車型,以取代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數量繁多的輪式車輛。
2010年,俄羅斯發布《俄武裝力量軍用車輛2020年發展規劃》,啟動「颱風」新型防雷裝甲車的研製工作。此後,這一項目下誕生諸多「颱風」車型。其中,較著名的是卡瑪茲汽車集團公司研製的「颱風」K系列防地雷反伏擊車,目前已在敘利亞戰場投入實戰。「颱風」K系列的相關設計還被應用於卡瑪茲卡車的改進中,如為該系列載重卡車換裝「颱風」K系列的平頭裝甲駕駛室,製成新型8×8裝甲駕駛艙底盤,用於新一代「鎧甲」-SM防空系統載車。烏拉爾機車車輛廠研製的「颱風」U系列防地雷反伏擊車是另一大家族。其基型車為URAL-63055型6×6裝甲車。與「颱風」K系列不同,「颱風」U系列防地雷反伏擊車的外形更像一輛裝甲卡車,巨大的卡車頭令人印象深刻。
除「颱風」K和「颱風」U兩大系列外,「颱風」家族還有不少小眾車型,「颱風」VDV就是其中一型。
為空降兵而生
2015年,俄空降兵部隊提出需要一種輕型可空投式防地雷反伏擊車,用於敵後作戰。卡瑪茲汽車集團公司接手相關研製工作,以KAMAZ-53949型4×4輕型防雷車為基礎進行設計。新車車體更加低矮緊湊,確保能夠裝進伊爾-76運輸機貨艙中。設計完成後,新車被命名為K-4386防地雷反伏擊車,代號「颱風」VDV。
「颱風」VDV擁有堅固的車體結構和較高的裝甲防護水平,該車長6米,寬2.54米,高2.4米,戰鬥全重13.5噸,便於進行傘降作業。全車可容納1名駕駛員、1名車長兼炮長和6名全副武裝的傘兵,總計8人。車頂可加裝一系列火力單元,從機槍到遙控武器站。此次亮相紅場閱兵式的「颱風」VDV安裝了一種新型無人炮塔,其上集成一門2A42型30毫米機關炮、一挺PKTM 7.62毫米機槍和6具煙霧彈發射筒。其中,2A42型機關炮是俄軍裝備最廣的一型30毫米機關炮,它在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裝甲,足以威脅到各種輕型裝甲車輛。
「颱風」VDV採用V形防雷裝甲底盤,可有效抵禦地雷或爆炸物的攻擊。車體加裝附加裝甲後,能夠抵禦14.5毫米重機槍穿甲彈的打擊。該車最大公路行駛速度130千米/小時,行程1200千米,能夠在海拔4500米地域下作戰,滿足俄空降兵全域作戰需求。
為滿足一些特殊作戰環境需要,「颱風」VDV還可加裝一系列多任務支持系統和工具,進一步拓展作戰範圍。
「開路先鋒」
俄羅斯空降兵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最早可追溯到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在空降兵發展上投入巨大精力,並研製出BMD-4傘兵戰車和一系列自行空降火炮,同時空降兵也成為俄軍應對地區衝突的主要力量。
由於空降兵的特殊性,俄軍認為空投到敵後區域的每一件裝備都非常寶貴,裝甲力量更是空降兵在敵後作戰的強力援手。因此,即便戰車因空降需求降低裝甲防護,也要達到一定防護水平,同時配備較強火力。在這一要求下,「颱風」VDV的火力不弱。裝有2A42型30毫米機關炮的「颱風」VDV在戰場上將配合BMD系列傘兵戰車作戰,並承擔火力偵察任務,為防護力較弱的BMD系列傘兵戰車開路。另外,「颱風」VDV的機關炮俯仰角遠大於履帶式傘兵戰車,在城市作戰環境下能夠更好地應對威脅。
「颱風」VDV的乘坐環境也優於俄軍其他空降戰車。例如,BMD系列傘兵戰車為強化火力,大大壓縮載員空間,導致俄軍傘兵寧願爬上戰車頂部迎接「彈雨」,也不願坐在悶罐一樣的載員艙中。相比之下,「颱風」VDV的載員艙採用人機工程設計,舒適性大大提高,有利於維持傘兵的戰鬥狀態。
在未來的俄軍空降兵部隊中,「颱風」VDV除承擔偵察、火力支援、反狙擊作戰任務外,還將負責物資運輸、醫療衛勤等工作,成為真正的空降「多面手」。
上月底,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活動。在滾滾鋼鐵洪流中,一種以「颱風」命名的輕型高機動車輛的巨大炮塔引起外界關注。這種採用「小車扛大炮」設計的正是俄空降兵最新裝備的K-4386「颱風」VDV型防地雷反伏擊車(以下簡稱「颱風」VDV),也是「颱風」防雷裝甲車家族少有的空降型戰車。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