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記者 邢鵬舉
【專家檔案】
楊斌: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博士在讀,中國醫師協會鄭州市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心血管外科學術技術帶頭人,2012年度鄭州市醫德標兵。參加工作17年,先後發表國家級論文10餘篇,獲國家專利1項,省級科技新技術引進獎1項,有著豐富的心臟外科手術經驗。
先天性心臟病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叫完全大動脈轉位型,因為缺少對此類病的兇險認識,嬰兒出生後救治不及時,錯失寶貴時機,死亡率較高,給患兒家庭帶來悲痛和遺憾,一旦發現,應儘快手術救治。
送治不及時嬰兒不幸夭折
12月27日記者就完全大動脈轉位型先天性心臟病,採訪了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區主任楊斌。介紹該病之前,楊斌主任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上周剛發生的悲劇。
12月19日下午,楊斌接到一個求救電話,說南陽一個剛出生五天的嬰兒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完全大動脈轉位心臟病。出於醫生的天職和敏感性,楊斌讓他們趕緊來鄭州由他來為其做手術治療,為了防止動脈導管閉合,囑咐其給孩子先服用一些藥物,以便為救治贏得時間,可惜的是沒有相關藥物,孩子在來鄭州的途中就不行了。
楊斌主任在孩子父母的哭聲中了解到,原來孩子在出生的當天,就發現有紫紺現象,夜間哭鬧異常,後檢查確診為完全大動脈轉位型先天性心臟病,當地醫生建議他們趕緊到鄭州大醫院手術治療,父母擔心孩子太小,一直猶豫中,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悲劇。
楊斌主任介紹,完全大動脈轉位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所佔比例比較高,但由於以前對此病的認識不足,延誤救治,悲劇時常發生。其實,如果及時手術治療,完全能取得理想效果。
最佳救治時間在出生後兩周內
楊斌說,有一種叫大動脈轉位的,相對較難救治,但並非不能救治,關鍵是有救治意識。
大動脈轉位佔先心病的7%,發病率並不低,卻名氣不大。原因就在於它太兇猛了,兇猛到30%的患者會在一周內死亡,50%的患者會在一個月內死亡,如果一年還沒有治療,死亡率高達90%。楊斌說,很多大動脈轉位的患兒,在沒有發現,或者發現異常,沒有得到確診、治療前,就已經死亡了。
對於大動脈轉位的患兒,治療的原則就是一個字:快。但部分患兒家長總想推遲手術,擔心患者不能耐受。確實,年齡越小,手術風險越高,但何時手術,要看疾病的情況及嚴重程度,有些病,不及時做手術,患兒很可能就會失去手術機會或者夭折。大動脈轉位,就是越早發現,手術做得越早越好的先心病,一般建議在兩周內完成手術治療,特別是室間隔完整的完全大動脈轉位型最遲手術時間不要超過4周。
提高大動脈轉位的早發現意識
楊斌介紹,大動脈轉位簡單說就是心臟的肺動脈和主動脈長反了。大動脈轉位的患者,全身回來的靜脈血到達右心後,去了主動脈,而左心的血液(經過肺部匯合)卻流向了肺動脈。這樣的後果是,未與氧氣匯合的靜脈血會再次回到全身,含有豐富氧的血流通過左心,又回到了肺裡。全身的組織細胞都得不到氧的供應,出現缺氧。
正因為大動脈轉位的患兒缺氧嚴重,新生兒在出生幾小時後,就會立即出現症狀,較典型的症狀是渾身發紫(嘴唇更重),特別是在哭鬧後,缺氧更加嚴重,發紫的症狀也更明顯。如果新生兒出生後發現面色青紫,應考慮有先心病。如果新生兒呼吸急促、拒絕吃奶(餵養困難)、吃奶後嘔吐、多汗等症狀,家長更應重視。排查先心病的方法很簡單,到醫院做胸部X片、心電圖和彩超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