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11月21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洪雷 通訊員 唐冪 卜海松)11月21日,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院近日成功為一位出生僅4天、體重僅3.2公斤的複雜紫紺型先心病患兒進行了完全性大動脈轉位術,目前患兒恢復順利,將於明天出院。專家介紹,這是湖南省最低體重、最低年齡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根治手術,也是全國最低年齡和體重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根治手術的患兒之一。
出生僅4天患複雜先心病命懸一線
患兒出生4天,體重3.2公斤,來自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出生後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被家人緊急送往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醫生介紹,入院時,患兒全身青紫、呼吸急促,立即收入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當時心率200次/分左右,氧飽和度僅有20%-30%,呼吸急促,嚴重發紺。湘雅名醫楊一峰教授接診後,督促迅速完善術前檢查並嚴密監測生命體徵,隨後,患兒診斷為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房間隔缺損(細小),動脈導管未閉(待排),肺動脈高壓。
「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是指主動脈和肺動脈對調位置,主動脈接右心室,而肺動脈連接左心室。」醫生介紹,由於體循環與肺循環失去循環互交的生理原則,其間必須有房缺、室缺或未閉的動脈導管交換血流,患兒才能暫時存活。這例患兒可供交通的房缺或動脈導管細小,隨時有可能閉合,一旦閉合,患兒將立即死亡。
血管細如針尖,做手術好比針尖刻字
根據患兒病情,楊一峰教授迅速組織術前討論,決定急診為患兒實施根治手術。此患兒年齡低,體重輕,心臟和「桌球」差不多大小,手術操作空間小,尤其游離和吻合細小的冠脈與重建脆弱的血管就好比在針尖上刻字一般,要求術者操作做到精細入微。同時,因患兒基礎情況差,血氧飽和度極低,口唇指趾端重度發紺,本身的血管韌性較差,變向增加了手術難度。最危險的還是患兒病情重且複雜,生命僅僅靠篩孔狀的房間隔缺損來維持,一旦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將使得患兒失去生命,可謂命懸一線,迫在眉睫。
10月24日,楊一峰教授、吳忠仕教授、謝立主治醫師成功為該患兒實施了大動脈調轉術+房缺修補術+動脈導管切斷縫閉術。術後在心外監護室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下,恢復順利,目前已成功轉出監護室,即將痊癒出院。經文獻檢索,此患兒為湖南省最低體重,也是最小年齡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根治手術,同時也是全國最低年齡體重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根治手術的患兒之一。
加強孕期檢查是預防關鍵
就在不久前,醫院小兒心血管外科曾成功完成目前最大齡先心病患兒分期大動脈調轉術,患兒也將於本周出院。在此之前,楊一峰教授極其團隊已成功實施多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一期根治手術,而此次手術的成功進一步完善了複雜紫紺型先心病的手術範圍及經驗,同時也提高和鞏固了小兒心臟外科治療技術,鞏固了湖南省小兒心臟外科複雜先心病治療技術在國內外處於一流水平的地位。
專家介紹,目前湖南省每年約新增先天性心臟病患者4000人左右,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先心病可以在胎兒期檢測出來,他建議孕產婦加強孕期檢查,尤其是相關高危人群,如全面二孩政策實行後,一些年齡較大的產婦,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檢查。
來源:紅網
作者:洪雷 唐冪 卜海松
編輯:曼曼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6/11/21/42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