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於紫月
「患兒的胳膊和成人大拇指一樣細,皮膚像紙一樣薄,稍一用力就有可能造成創傷。醫護人員操作時甚至要戴著3倍放大鏡,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談起日前的兩場手術,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麻醉科主任張東亞十分感慨。
北京華信醫院供圖
近期,該院心臟中心外科先後為超早產雙胞胎姐妹花成功實施動脈結紮手術,其中姐姐體重僅770g,妹妹體重僅560g。目前兩位小患者病情皆有好轉,姐姐已脫離呼吸機支持。
「根據文獻查閱,此次手術連續刷新了國內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手術患兒的最小體重紀錄。此前國內類似手術成功案例中,患兒在1公斤左右的案例都十分罕見。」張東亞說。
動脈導管結紮 系出一條生命之路
先心病多表現為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狹窄等問題,是我國小兒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醫護人員救治的雙胞胎患兒就是遇到了動脈導管未閉的危險情況。
動脈導管是連接肺動脈與主動脈的血液通道,胎兒時期肺動脈的大部分血液經其流至主動脈。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後一天內動脈導管會閉合。如不閉合,本應供給全身的血液會從主動脈回流至肺部,一者會造成全身供血不足、缺氧,二者易出現肺充血、肺動脈高壓,增加心肺負擔,逐漸使心肺功能衰退。
北京華信醫院供圖
張東亞介紹,這對雙胞胎患兒在27孕周時便降臨人間,剛出生不久,她們就因呼吸窘迫轉入北京華信醫院新生兒病房,需要呼吸機支持。經過兩周多的恢復,兩患兒仍無法撤離呼吸機,體重幾無增長。心臟彩超提示,她們的動脈導管粗大且未閉合,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患兒不能長時間脫離呼吸機,還可能引起腸壞死等併發症。
充分評估雙胞胎患兒病情後,醫護人員認為應該儘快手術結紮動脈導管,否則患兒後續的恢復將會非常艱難。
為此,該院心臟外科、麻醉科、兒科、手術室等醫務人員先後進行了3次討論,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流程和預案,確保每一個環節安全緊湊,竭盡全力保障患兒的生命安全。
手術困難重重 宛如在刀劍上跳舞
雖然手術方案確定,但患兒面臨的風險仍極高。兩患兒體重均僅一斤多,這對外科手術、麻醉以及圍術期護理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稍有差池將是致命危險。
北京華信醫院供圖
「這類極低體重的超早產兒重要器官發育不成熟,神經中樞發育不健全,皮下脂肪少,產熱低,體表面積相對大,易散熱。如果體溫降低,可致呼吸、循環抑制,術後甦醒延遲、肺部併發症増多,易發生硬腫症等問題,因此對手術室的環境溫度要求更高,要達到28-30℃左右。」張東亞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了確保患兒生命安全,術前麻醉幾乎全程在暖箱中進行。
「再者,低體重也意味著血液總量少,易導致缺氧和低血壓。」張東亞算了一筆帳,通常人體內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7%-8%,560g患兒全身血液總量僅有約40-50ml。術中一旦有任何出血情況,哪怕只有1-2ml,換算成成人體重的話,就是出血100-200ml,更何況患兒各組織器官發育尚不成熟,風險之大可想而知。
「給這兩個孩子做手術的感覺就像是在刀劍上跳舞,如履薄冰。」張東亞說。
另外,患兒血管之細令人難以想像,股動脈直徑僅有1毫米左右。當張東亞選用最細的針管扎進患兒動靜脈進行麻醉時,針管幾乎將血管堵死,他反覆調整針管角度,方緩解患兒的供血問題。用於普通小兒心臟手術的麻醉機,已經不能滿足要求,術中需要使用能滿足極低體重、潮氣量更加精密的呼吸機。隨後,心臟中心一病房主治醫師靳永強爭分奪秒地進行手術,輕柔、快速地完成了動脈導管結紮術,真正詮釋了「時間就是生命」。
據介紹,770g患兒的整個手術過程持續僅55分鐘。術後,患兒的舒張壓從18mmHg上升到35mmHg,手術效果很明顯,僅2天後就拔除了氣管插管。一周後,醫護人員成功為體重僅560g的妹妹實施了動脈導管結紮術。
在張東亞看來,此次手術成功得益於多團隊密切配合、精細設備支持,醫護人員的精細化操作以及準確的診斷與鑑別診斷等。兩位患兒體外創口很小,僅有1公分左右,將來各類器官功能很大可能可發育到健康兒童同樣水平。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