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西安一所幼兒園的園長一通發言在網絡上火了。「我們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們不會去養豬。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裡那些娃都送到這兒來,我不同意,因為這些孩子素質太低。」
近幾年來,全國幾乎出現人口生育高峰,於是,過去在人們眼中不起眼的幼兒園開始成了熱門。尤其是公立幼兒園,競爭激烈,能夠讀上公立幼兒園簡直成了家長們頭疼的事。
我曾經任教過的縣城公立幼兒園每年招生都爆滿,而且教師的親戚朋友的子女,孫子孫女外孫女侄兒男女,領導的朋友親戚的,幼兒園關係戶(與幼兒園有關的部門)已經佔據一大半。園長常常頭大。
當然,大城市更是如此。
競爭大了,幼兒園自然有權利對孩子進行篩選,讀幼兒園不可能看成績,只能有兩道槓了,一是地理位置,反正政府對孩子讀書都劃片了,你屬於哪個招生範圍就在哪裡讀書,這也刺激了學區房的開發。
第二就是出生年月,每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孩子,這倒是讓9月份出生的孩子家長哭,不過,這道槓桿也讓家長認可,大不了提前剖腹,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吧!
只是,當幼兒園或者中小學以這樣的條件來作為槓桿就無語了。
比如,有所學校看家長的學歷,以家長的學歷來做槓桿,高學歷家長的孩子有資格入學,低學歷家長的孩子就被拒之門外。可是,他們忘記了,家長的學歷與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一定成正比。學霸家長的孩子成學渣的不少,畢竟,學霸家長並不一定是教育專家,不一定懂教育,懂孩子的心理學,能夠引導孩子成長。
而且,現在有許多從事體力勞動或者在常人眼裡不體面的職業的人自強不息做出了高學歷做不到的事。比如上一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一個外賣小哥,你說他的學歷有多高?還有一些大學的保安考上研究生,包括一些努力參加高考的釘子戶,即使他成績不夠好,連專科都上不了,但他的精神難道不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嗎?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學校。過去許多目不識丁的家長培養出大學生,寒門出貴子也不少。但如今社會,又太多的生長在社會底層的孩子缺乏應有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拼,爺爺奶奶對孩子照管不周,甚至無原則寵溺孩子,寒門出逆子,對於孩子的功課常常無力輔導,因此,他們不得不以學歷來作為招收孩子的標準。
還有一所中學,給孩子的思想品德打零分來拒絕孩子。只因為孩子沒有答題。
什麼時候,思想品德能夠用分數衡量啊!考一百分就是思想品德好,考零分就是不好?孩子不答題有許多原因,有的孩子內向,不敢答題,有的孩子對考試有牴觸情緒,當然,孩子不願意回答老師提問,學校可以不接收這樣的孩子。但不問青紅皂白給孩子一個零分。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嗎?
對於這樣的孩子完全可以不打分,直接給家長溝通。然後再決定收不收這個孩子。(如果是私立學校的話,如果是公立學校,如果孩子在招生範圍,那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如果說給孩子打零分傷害孩子自尊的話,那麼,西安這所幼兒園的做法就讓人憤怒了。因為她已經涉及到對底層群體的歧視與侮辱。
她把農村孩子比為豬,認為他們素質太低,還強調「賣菜的、賣魚的」子女進來幼兒園會「魚龍混雜」。在她眼裡,城裡的孩子都是白天鵝,都是龍,而農村孩子是魚,是豬,(連臭小鴨都沒有資格)。
當然,她的擔心是導致其他孩子被傳染而「說陝西方言」。這不但是職業歧視,更是語言歧視。如果處在少數民族地區,那她不更憂心忡忡,因為那些地方的孩子不但說方言,而且還只會說民族語言。
其實,她擔心語言是假的,骨子裡是對農村孩子的歧視。是自視高人一等。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有教無類,而她作為接受過現代教育影響,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幼兒園園長卻將孩子分為三六九等,在起跑線上就給家長們灌輸如此迂腐的價值觀,是人為製造階層隔膜。
當然,她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證明她的幼兒園高收費的合理性。
據報導,該幼兒園的收費標準不一,超出審批時的備案收費價,導致家長廣泛質疑。該負責人不肯降價,於是搬出降低收費門檻會導致生源「魚龍混雜」的託辭。最諷刺的是,該幼兒園其實連資質都沒有。
一個連辦園資質都沒有的幼兒園敢有如此之大的口氣,這還在當今國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發展普惠幼兒園的今天。是何人給她的勇氣?她到底有何背景?
教育階層晉升的核心通道,對底層群體來說,哪怕出身卑微,也希望子女能夠魚躍龍門。戴著有色眼鏡為高收費辯護,將底層排除在優質教育資源大門之外,抹殺其晉升夢想,很難想像如此言論會出自一個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它說明作為從業者想到的只是圈錢,而非教化育人。
目前該負責人因為口不擇言已被幼兒園解聘,這個結果在意料之中。但階層歧視並不是孤立的個案。
該負責人稱,「我講的是幼兒教育界不敢講又想講的實話」。的確,她只是以最赤裸的方式說出了某種真相。
而這樣的真相併不是幼兒園或者學校的單方責任。幼兒園與小學內部的各種鄙視鏈從學校領導層到老師,到家長都成了一張網。
網上不是流傳著這樣的文章麼,《我為什麼不願意教窮人的孩子》。雖然許多老師不會這樣說,但為言行之中卻充滿著對農村的和城市裡低收入的孩子的歧視,對這一類家長的冷漠?
此前一篇題為《爸默媽淚,幼兒園裡的歧視鏈與名利場》的文章曾引發廣泛傳播,而「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幼兒園」更是成為談論中產階級鄙視鏈的經典段子。它們無不真實地揭示,群體間的鄙視鏈,比我們想的可能要嚴重。
相對於說出來的歧視,無論是家長學歷還是思想品德零分(這還涉及到對性格內向的孩子的歧視打擊)還是「養豬」與「養天鵝」。都是看得見的顯性歧視。
那種隱性的區隔要更難以消解。比如城市化過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權得不到充分保障,它們往往只能選擇民辦幼兒園或打工子弟學校,很難與本地孩子一起共享優質的公立教育資源。類似這種格局下,孩子們其實同樣也被分門別類了,說方言的娃和從小有英文名的孩子之間,有一道很難逾越的無形之牆。
當然,這些現象幾乎都是私立學校和幼兒園所有的。
從市場的角度看,存在著服務於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並且收費標準不盡相同,這其實是相當正常的現象。
但這些存在的現象一是影響公立幼兒園和中小學老師。更是對孩子的成長有不良影響。一些孩子會自卑,一些孩子卻又有莫名的優越感。
而將一些該共享的資源,人為地提高門檻,為底層群體關上大門。就像此次事發的幼兒園,明明政策層面規定,看護點收費原則上不應該高於普惠幼兒園每月1200元,但實際收費卻接近2000元,明顯存在過度逐利的問題。
解聘一個有歧視感的教育行業從業者容易,但改變那種區隔的狀況卻異常困難。而且這種區隔傷害最大的並不是中上層,而是教育資源人均佔有量本就相當稀缺的下層。
對他們來說,孩子很難擠進公立幼兒園,相應的也難進公立學校,上普通的私人幼兒園,眾所周知,這些幼兒園很難聘高素質老師,(虐童事件大多出現在這類幼兒園中,就算一些收費高昂的私立幼兒園也有這些問題)上私立又面臨著被歧視的可能,甚至上不了。
當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被三六九等的分化,他們怎麼能健康成長?
因此,僅僅解聘「養豬」論的園長或者批評以家長學歷為條件的私立學校,甚至直接規定不能將思想品德作為口試內容都不夠。因為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底氣的,這底氣不一定是上級領導給他們。而是社會存在的對底層人的歧視。
不信,你問一問那些學校的其他家長,他們會不會支持老師和校長。比如,他們自己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鵝,怎麼能與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