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兄弟,雙雙被北大清華錄取
01
學霸兄弟,高考成績相差三分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蔡都街道辦事處建安小區陳定一、陳弘一家,其爸爸陳天治告訴記者:哥哥比弟弟,其實只「大」9分鐘。
今年高考,哥哥總分676分,被北大錄取;弟弟總分679分,被清華錄取。微信公眾號:河南招教網。
哥哥定一所在的班是三(2)班,高中三年是班裡的化學課代表。
「定一雖然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但課餘時間,他愛好閱讀、聽音樂、旅遊。」其班主任蔡志強老師介紹:定一學習非常刻苦,且樂意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哥哥定一與高中班主任蔡志強老師在一起
「弟弟弘一,三(1)班的學霸,語文課代表。」弘一的班主任翟長海老師介紹:從高一入學起,弘一就對自己有比較清醒和科學的人生規劃,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不僅僅滿足於知識表面,而是努力朝著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發展自己,注重知識的內涵與外延。
02
兄弟二人,理想是讓明天的日子起舞
定一、弘一的父母,都是老師。爸爸陳天治在上蔡北大公學實驗學校任教,母親李蓮花在上蔡縣三中任教。
「這倆孩子,上初中起,給他倆一人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天騎車上下學。」其媽媽李蓮花說:要說培養孩子有啥「經驗」,那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習慣養成了,學習成績自然就會不斷攀升。另外,不能累著了孩子,孩子不能整天泡在學習中。
在談到學習秘笈時,老大陳定一說:「在學習上一定要樹立遠大目標,並為之不懈努力,有目標有方向才有前進的動力,不能怕吃苦、不能怕流汗。當然僅僅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於他來說,認真聽課,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要有不恥下問的勇氣,勇於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平時與哥哥不分上下的陳弘一,這次比哥哥高出了3分。在談到學習秘笈時,他說,上課認真聽講並做好筆記十分重要,對於錯題要及時整理回顧,要有各科糾錯本,要制定明確的補弱計劃,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弱科成績。同時,還要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每次考試。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採的這句格言,定一、弘一兄弟倆都很喜歡。在談到今後的打算時,定一、弘一說:進入大學後,發憤求學,將來做一名科研人員,為實現科技強國夢不懈攀登。
03
為什麼教師家庭更易出高考狀元
雖然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老天似乎更偏愛教師子女。
最近6年來,河南省有5位高考狀元出自教師家庭,比例超過40%。
2010年
河南省文科狀元何文君出生在書香家庭,媽媽是英語老師,父親是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
2011年
河南省理科狀元謝遠航,母親是位小學教師。
2013年
河南省文科狀元王子瑾,母親是一名初中教師。
2014年
河南省理科狀元曹林菁,媽媽是中學老師;
河南省文科狀元齊華瑞,媽媽是中學物理老師。
這種情況,並非河南省獨有。
從2007年-2014年,8年間雲南共有9名高考狀元出自教師家庭,父母雙方至少有一人是教師。
在一次媒體報導的高考狀元中,提及家庭背景的共27人,其中14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小學、中學或者大學老師,比例超過一半。
在河南省實驗中學教師崔礦山看來,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在教師家庭裡,家長會幫孩子儘早地養成好的習慣,包括寫作業的習慣、預習的習慣、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等。」崔礦山說,他的兒子從小就養成了放學先寫作業的習慣,寫完作業才能去玩或幹別的事,孩子在學習上比較讓人省心。
隨著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考生的成績除了與考生本身努力有關之外,所擁有的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也越來越重要。
與其他職業背景家庭相比,教師家庭的學習氛圍更好,父母更加了解、熟悉教育規律、考試趨勢,懂得從小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有效地、花更多時間幫助孩子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在面對各種考試時更容易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