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的最後一顆扣子敞開不系好像是眾人皆知的禮儀細節,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作用是好看還是方便,還是什麼利益傳統流傳?所有的西裝,或是出席所有的場合難道都要留著最後一粒扣子嗎?
到底應不應該系上那顆西裝扣,我們今天來詳細了解下。
關於這個禮儀故事的傳說有很多種,有人說這起源於20世紀初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
他的體型偏胖,穿著正裝時最後的扣子實在系不上,尤其是盡情用餐後的開懷大笑總會崩掉扣子,於是他決定不系,既舒服又美觀。
當時很多老百姓看到國王這樣很是與眾不同,也就學著那樣不系最後一顆扣子,這個禮儀習慣也延續至今。
還有人說是因為西裝禮儀成型於16世紀,那時的男人還是利用馬駒當作交通工具。
穿著正裝系上所有扣子會很拘謹,不方便起碼也容易將下擺崩開,乾脆就不系最下面那顆了。
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這樣也很美觀,於是將它作為習慣與傳統延續至今。
還有傳言說這是因為那個只愛美人的溫莎公爵愛德華八世,即便在位300多天心不在朝政,這個男人卻天生有著很高的著裝品位。
Always、Sometimes和Never的規矩據說就是他定下來的,即三扣西服最上面那顆有時要扣,中間那顆必須要扣,下面那顆絕不要扣。
這個有品位的男人認為西裝是讓紳士更英俊灑脫的裝扮,而不是頑固死板。
當然,還有最後一種說法是,西裝扣子全系代表著要去參加喪禮,或是彌撒等比較莊嚴肅穆的場合。
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歷史無從考究,距今歐洲人們也是為此討論熱絡,總之我們了解這是個基本禮儀,切忌踩雷。
到底是否所有西裝都必須遵循這點呢?其實不然。
對於這個禮儀有人評價說:每一個上流社會的紳士都會審視你最後一粒扣子是否得體,從而判斷你的出身是不是一個真正的貴族。
但實際上,這話說得太飽滿了。首先我們先舉兩個場景的例子:
規則基於場合限定休閒場合與正式場合著裝要求還是差別很大的,前者場合寬泛且寬容度很大,隨性舒適恰到好處就ok,但正式場合的很多著裝規則都是客觀的,進場必須遵循規則要求。
規則也要排除當下狀況夏日可以只穿襯衫,冬日可以系上所有扣子。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適時需求就好。
單排扣西裝
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愛德華八世定下來的規矩:Always、Sometimes和Never。這個規矩的中心思想就是:除了最後一粒扣子不能系之外,其他隨便。
還有一點要提示:只要坐下就必須解開所有的扣子,站起來的瞬間再考驗腦子和手速。
單排單扣西裝只有一顆扣子,在正式會議場合的站立狀態是必須要系上的,其他狀況無礙。
單排雙扣西裝很少出現在休閒場合,正式場合中必須要扣上第一顆表示尊重與嚴肅。
單排三扣西裝是最常見的也是最正式的著裝,三顆都不系一般出現在十分休閒放鬆的場合,系中間一顆的情況較少,系前兩顆的場合比較多。
除了一般定律之外,扣子的位置也決定了是否要系上它。
「WAIST線」是西裝的中腰線,左邊是我們最常見的西裝上衣,第一顆恰好在線上,而第二顆很靠下,如果都系上會讓整體重心向下移,感覺累贅沉重。
西裝下擺形狀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點。
左圖第二顆扣子和扣眼的位置明顯就對不上,說明就是純粹裝飾作用,無需繫上。
雙排扣西裝
雙排三扣西裝是最經典的款式,最上面兩顆扣子間距大,主要起裝飾作用,大距離是系不上的。
下面四顆扣子等距離排列,作為氣質莊重的正統西裝,也是英國紳士們的喜愛款式。
大多數人習慣系上中間兩顆,這個不像單排扣法則嚴格,最後一排是否系上沒有明確要求,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而定。
法拉利的主席蒙特澤莫羅就很喜歡只系最後一顆扣子。
好啦兄弟們,今天碼尚先生給大家著重講解了「西裝神秘的最後一顆扣子」,對於很多爛熟於心的禮儀規則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去遵從利用,了解清楚它的來源和場合需求,這樣才不容易出錯。
心細的男人總是擁有更多機會,碼尚先生也會為大家介紹更多男人們需求的各種穿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