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習總書記曾勉勵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是關係他們未來的成長成才。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92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8%的受訪家長認為應該給孩子扣上的第一粒扣子是「品德」。在生活中,受訪家長會注重培養孩子禮貌待人(61.9%)、尊老愛幼(59.9%)和勤奮好學(54.5%)等品德。
受訪家長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1.7%,二線城市的佔50.4%,三四線城市的佔16.1%,縣城或城鎮的佔1.7%,農村的佔0.2%。
在重慶工作的楊萍(化名),孩子在上小學,她覺得品行應該成為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人品要好吧。這也是一個人今後走向社會,能不能立足、能不能為社會做貢獻的關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
在北京某國企工作的柯龍(化名)兒子11歲,他覺得在少年時期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立志向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如果有遠大的理想,他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奮發向上」。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小學生家長鼓杉(化名)認為,思想觀念、為人處世態度是年少時最應注重培養的。「比如愛國,國慶節小區裡會插上國旗,我會告訴女兒這是國家的象徵,以及國旗設計的含義。再比如孝敬長輩,具體到平時給長輩端茶、擺碗筷,對老人有耐心等。大的方向不走錯,未來發展就不會差」。
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應該扣什麼?數據顯示,72.8%的受訪家長認為是品德。其他依次是:知識(54.1%)、理想(51.2%)、身體素質(47.7%)、勞動(35.2%)和生存技能(28.6%)等。
「第一粒扣子要在家庭開始扣。要注重孩子的生活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懂得孝敬父母,有所敬畏。」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員楊雄認為,從人的發展來看,家庭是個體生命成長的初始場所。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承擔著獨特的、貫穿一生的教化功能。從社會層面來看,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元,營造良好家風、弘揚家庭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礎,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柯龍說,孩子小的時候有些體弱、經常生病,為了強身健體,課餘時間他就送孩子去武術館練習武術。「現在他身體強健多了。我也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鍛鍊他的意志品質」。
家住山東的全職媽媽林嬌嬌(化名),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在日常生活中,她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獨當一面的氣質,「我還特別看重孩子的勞動教育,反對不勞而獲的觀念。像平時收拾房間、安裝桌椅這些家務、手工活,都會讓孩子們參與。店員多找錢了,我會告訴兒子把錢還回去,不佔小便宜」。
在生活中,你注重培養孩子哪些品德?數據顯示,禮貌待人(61.9%)獲選率最高,然後是尊老愛幼(59.9%)、勤奮好學(54.5%)、尊師重道(53.2%)等。受訪家長注重培養的還有:誠實守信(46.2%)、家國情懷(44.9%)、勤儉樸素(42.9%)、獨立自主(42.4%)、強健體魄(39.1%)、明辨是非(38.6%)和熱愛勞動(36.3%)等。
柯龍覺得,讓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僅可以讓孩子形成良好的三觀,還有助於他們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
調查中,74.1%的受訪家長認為,引導少年兒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以增強民族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69.0%的受訪家長認為可以為少年兒童未來的成長之路奠定基礎,61.8%的受訪家長認為有助於少年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42.4%的受訪家長認為會決定未來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
「給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核心點不是教育孩子知識,而是引導孩子學會做人,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兒童價值觀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寶菊認為,如今很多父母都很重視早教,這可以說就是培育孩子價值觀的開始,「《易經》裡有一句『蒙以養正,聖功也』,這個『蒙』代表天地初開,萬物都還很脆弱,這時候要好好保護、好好養育他。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養他的浩然正氣,培養正確的處事待人態度」。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這就是《少年中國說》中所說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教授鄭雲天認為,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古聖先賢的思想,體現了仁人志士的夙願,體現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託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廣大少年兒童肩負著祖國未來,應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 孫山 杜園春
編輯 | 黃衝
排版 |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