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綠色代表健康,使人對健康的人生與生命的活力充滿無限希望;綠絲帶寓意愛心,既是社會和公眾對精神病人的理解與愛心的表達,更是一種傾力支持精神衛生工作和不斷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創和諧社會的行動標誌;
快來一起了解,心理健康核心知識吧!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係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當身體或心理某一方面產生疾病時,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身體使人精力充沛、行動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寬廣、情緒良好;健康的心理反過來能使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時正確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正確指導身體鍛鍊,自覺調整作息時間,使身體各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
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間是交互作用的,主要有:
①遺傳因素。
②病毒感染與軀體疾病。
③腦外傷或其他因素。
④生活環境因素。
⑤文化教育因素,等等。
主要依據三個方面:
①主客觀世界是否統一。如:對面明明沒有人,卻聲稱自己看到有個人走過來並堅信看到了,這是幻覺;認為有人要害自己,總是有人跟蹤自己,並深信不疑,這是妄想。這些反應都沒有事實依據,不被人理解,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②心理活動(主要是認知、情緒和行為)是否協調。表現在內心體驗是否與環境一致。如:該笑的場合大哭,該哭的場合卻笑,這是反常、病態。
③人格是否穩定。如果一個成年人(18歲以後)突然出現性情大變,如:以前開朗健談,突然沉默寡言、閉門不出,判若兩人,這就是反常,如抑鬱症。
嬰幼兒(0-3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髮育問題,如言語發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緒行為控制差等。家長可多與孩子進行情感、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學齡前兒童(4-6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難以離開家長、與小夥伴相處困難等,若處理不好,易發生拒絕上幼兒園以及孤僻、不合群等。應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一起遊戲、分享情感,培養其獨立與合作能力。
學齡兒童(7-12歲)和青少年(13-18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適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凌弱、自我傷害、魯莽冒險)、網絡成癮、吸菸、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應引導其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興趣愛好。
中青年(19-55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如工作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大、婚姻危機、家庭關係緊張、子女教育問題等。應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和張弛有度地生活,發展興趣愛好。
中老年(55歲以上)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退休、與子女關係、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的適應與情感問題等。應了解由於年齡增大帶來的生理變化,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
運用心理學及醫學的理論和方法預防和減少各類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幹預等。
各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包括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心理)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開辦的機構(如老年活動中心、婦女之家、殘疾人康復機構等)、有資質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置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各類院校心理諮詢中心、企事業單位設置的員工心理援助相關部門等。
當遇到心理問題經自我調適或(和)親友幫助後仍未得到緩解,致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時,應儘早到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尋求幫助;當周圍的人出現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懷疑某人有精神疾病時,應建議其儘早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諮詢、檢查及診治。
是指具有心理諮詢專業技術人員,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存在心理不適和心理障礙並企求解決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使其心理轉變並維護其心理健康的過程。
是指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以心理異常者為對象,在不使用藥物的原則下,針對異常者的「病象」、「病情」與「病因」給予診斷和治療的過程。
綜合運用臨床訪談、行為觀察、測驗的方法,對個體或團體的心理現象進行全面、系統地和深入分析的總稱。在心理諮詢的前期、中期和後期及轉介時都會開展心理評估。
使用科學的心理測量方法,對受檢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素質進行評估的一種行為。目前我省一些醫療機構內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體檢項目。
通過信息傳播(常見的如講座、展覽、報刊、折頁、廣播等)等方式,幫助各類人群或個體提高心理保健意識、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活動與過程。
是指由於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於痛苦、不安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症狀和行為障礙。
是指針對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使之儘快擺脫困難。
精神康復不僅僅意味著消除疾病的症狀,更重要的任務是讓患者能夠自如地與人交往,能夠勝任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具體來說,精神康復的內容包括:
①醫學康復---治病和防復發。
②心理康復---對疾病態度、面對歧視、提高心理承受力、糾正性格缺陷等。
③社會康復---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
④職業康復---就業諮詢、職業技能的測定與培訓、在工作中發現自我價值等。
這幾種康復形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
是指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按規定配置場所、設施和人員並建立相應制度,面向轄區公眾開展心理服務。
綠色代表健康,使人對健康的人生與生命的活力充滿無限希望;綠絲帶寓意愛心,既是社會和公眾對精神病人的理解與愛心的表達,更是一種傾力支持精神衛生工作和不斷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創和諧社會的行動標誌;輕盈飄動的綠絲帶,象徵著快樂和愉悅的心情,是我們實現生命價值、創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