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
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過這樣一種經歷,自己的房間,即使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凌亂不堪,我們總是能快速而準確地在房間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對別人來說,即使你的房間整齊乾淨,他們想要在房間裡面找到正確的東西,也要費點時間。
如果父母幫你收拾了房間,你可能會為找不到東西而感到很惱火,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被放在了什麼地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
並且這個世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和塑造出來的,也因此每個人的世界都不同。
「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
每個人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把資料攝入(攝入過程),感官的運用是主觀和有選擇性的,因為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資料捕捉。
攝入的資料經由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過濾,而決定其意義。因此能儲留在腦中(編碼過程)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是主觀地形成的,所以過濾出來的意義也是主觀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塑造出來,因此是主觀的。
就像拿在手上的地圖,我選擇了自己關注的事物進入到腦海裡面,決定了它的意義,繪製成了我的地圖。
而在你的手上,你也選擇了自己關注的事物,並且給它定義,繪製成了自己的地圖。
我和你的地圖不同,也不同於他人的地圖。
但是,這些地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這就是地圖不等於疆域。
我們只能用這個方式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沒有其它的方法。
因此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主觀的真實或者相對的真實。
因此每個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腦裡,我們是憑腦裡對世界的認知去處理每一件事。
因此改變一個人腦裡的世界,這個人對這個世界中事物的態度便會改變。
因此每個人都是用自製的地圖在這個世界裡生活。
我們能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快速準確找到東西,是因為房間是按照我們腦海中的地圖布置的。
別人找不到是因為他在另外一個人的地圖裡面找東西。
同理,父母收拾房間之後,我們就在父母的地圖裡面找東西,自然也找不到。
給你一塊石頭,我們能夠說出「它是石頭」,是因為它在我們的地圖裡面,並且被我們定義成了「石頭」。
而如果把它給一隻狗的時候,狗對它是沒有「石頭」的定義的,也許僅僅是一個玩具,或者不能下咽的廢棄物。
那麼誰對誰錯呢?
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對大自然來說,這個東西什麼都不是,只是由於不同的地圖做出了不同的反應罷了。
無論是我們認為的「石頭」,還是狗認為的「玩具」或者「廢棄物」都不是真相。
真相是,它什麼都不是。
地圖不等於疆域,我們所認為的,只是由自己選擇塑造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
有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限制性信念,因為這些信念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會減少非常多的可能性。
曾經有一位牴觸榴槤,堅決不吃榴槤的學員,在她的地圖裡,榴槤被定義成「臭的」「臭的東西不能吃」。
因此,無論多麼名貴的榴槤,在她面前都相當於不能吃的廚餘垃圾。所以,她的也人生少了一份體驗。
察覺到自己對榴槤的定義,她從嘗試榴槤披薩開始,從一開始的難以下咽,到接受,最後徹底愛上了榴槤,她對榴槤的信念是「榴槤很甜很香」。
這是她的新地圖。
其實,榴槤的味道,氣味什麼都不是,只是因為我們選擇了什麼,定義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大腦地圖,我們按照這個地圖來認知和處理事物。
同時,這個地圖不是真實的,也是可以改變的。地圖改變之後,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處理也會發生改變。
改變主觀經驗在腦裡的結構模式,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便會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感受亦會改變。因此我們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怎樣的),只憑改變我們自己(腦裡的世界)我們的人生便有所改變。
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環境裡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它們的態度,即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
地圖不等於疆域,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
NLP創始人理查●班德勒曾說過的一句話,很適合用來結束本文:
大部分的人都是他們自己大腦的囚犯。就好像他們被綁在巴士的最後一張椅子上,任由別人開著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