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
一位朋友是一個工作小組的組長,她最近為團隊的溝通問題大為光火。
每一次指派任務的時候,我都會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告訴組員要做什麼,怎麼做,非常詳細,就差我自己動手做了。
當我問他們是否清楚自己的任務時,他們總會清楚明白地告訴我「清楚了」。
可是,等到我去檢查工作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們做的跟我說的完全不一樣呀。
我會耐著性子重新說一遍,他們第二次告訴我「清楚做什麼,明白怎麼做。」
悲劇的是,到最後,他們做的跟我說的還是不一樣。
你說,為什麼他們就不理解我說的話呢?
也許,跟我這位朋友有同樣的疑惑的人不在少數,「我已經說得這麼清楚了,他為什麼就不理解我說的話呢?」
很多人認為,當我們把話說出去了,對方聽到了,就已經完成了溝通工作。
但很多結果告訴我們,把話說出去,「對方聽到」僅僅是溝通的第一個階段。
如果就此當作完成了溝通工作,或許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溝通,或者說是沒有效果的溝通。
他們都跟我這位朋友一樣,忽略了溝通的第二個階段,那就是「聽者的回應」,這也是溝通的意義所在。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說話的效果由講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自己說得多對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訊息才是溝通的目的。因此自己說什麼不重要,對方聽到什麼才是重要。
話有很多個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收到講者意圖傳達的訊息,便是正確的方法。
溝通的效果來自聲調和身體語言的比文字的更大。溝通訊息的送出與接受在潛意識層面的比意識層面的大得多。
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完全同樣的反應。
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抗拒是對講者不夠靈活的指證。
我們與對方溝通,希望聽的人能夠接收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然而,聽者有自己的一套說的方式和聽的方式,對於你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聽者不一定能夠接收到。
聽者接收到什麼呢?
聽者接收到的是自己願意接收的,以及自己能接收的。
就像我的這位朋友,說話常常中文,英文混合雙打,而她的組員說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中文,甚至還有方言。
當她向組員傳達任務的時候,夾雜著中英文說了一遍,而組員能接收的,也更願意接收的只有中文部分。
對於不能理解的英文部分,組員靠的是自己的腦補。
當朋友問組員是否清晰任務時,組員都回答「清楚了」,因為他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或理解,或腦補了自己的任務。
實際工作時,他們做的也是自己所認為的,而不是組長真正所傳達的。
如果朋友足夠警覺的話,在組員的工作結果跟自己想要傳達的不一樣時,就會發現,是自己對組員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聽者做出預期之外的工作結果,就是對講者需要改變溝通方式的一份提醒。
這就是溝通的第二階段,聽者的回應,也是溝通是否有效,是否有意義的決定因素。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的回應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對方的溝通方式溝通,而不是再用自己的溝通方式。
所以,溝通的第三階段是「再溝通」。
我的朋友在「再溝通」的階段,同樣也用了自己的溝通方式,當然結果如第一次溝通一樣。
如果真的想要達成溝通效果,為什麼不先問問組員「習慣用什麼溝通方式」「任務中的哪部分不清晰」「工作中有哪些不能理解的難點」呢?
就像在孩子犯錯誤之後,有的家長每次都給孩子講道理,但是講完道理之後,孩子依然繼續犯錯誤。
也許,我們在孩子第二次犯錯誤的時候,就需要覺察是不是需要改變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或者是教育方式。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
一個好的溝通者,必定是一個關注對方多於關注自己的溝通者;
一個好的溝通者,必定是一個讓對方的回應「如我所想」的溝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