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5)——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

2020-09-03 月華享瘦心理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


一位朋友是一個工作小組的組長,她最近為團隊的溝通問題大為光火。

每一次指派任務的時候,我都會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告訴組員要做什麼,怎麼做,非常詳細,就差我自己動手做了。


當我問他們是否清楚自己的任務時,他們總會清楚明白地告訴我「清楚了」。


可是,等到我去檢查工作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們做的跟我說的完全不一樣呀。


我會耐著性子重新說一遍,他們第二次告訴我「清楚做什麼,明白怎麼做。」


悲劇的是,到最後,他們做的跟我說的還是不一樣。


你說,為什麼他們就不理解我說的話呢?

也許,跟我這位朋友有同樣的疑惑的人不在少數,「我已經說得這麼清楚了,他為什麼就不理解我說的話呢?」

很多人認為,當我們把話說出去了,對方聽到了,就已經完成了溝通工作。

但很多結果告訴我們,把話說出去,「對方聽到」僅僅是溝通的第一個階段。

如果就此當作完成了溝通工作,或許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溝通,或者說是沒有效果的溝通。

他們都跟我這位朋友一樣,忽略了溝通的第二個階段,那就是「聽者的回應」,這也是溝通的意義所在。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說話的效果由講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自己說得多對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訊息才是溝通的目的。因此自己說什麼不重要,對方聽到什麼才是重要。

話有很多個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收到講者意圖傳達的訊息,便是正確的方法。

溝通的效果來自聲調和身體語言的比文字的更大。溝通訊息的送出與接受在潛意識層面的比意識層面的大得多。

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完全同樣的反應。

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抗拒是對講者不夠靈活的指證。

我們與對方溝通,希望聽的人能夠接收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然而,聽者有自己的一套說的方式和聽的方式,對於你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聽者不一定能夠接收到。

聽者接收到什麼呢?

聽者接收到的是自己願意接收的,以及自己能接收的。


就像我的這位朋友,說話常常中文,英文混合雙打,而她的組員說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中文,甚至還有方言。

當她向組員傳達任務的時候,夾雜著中英文說了一遍,而組員能接收的,也更願意接收的只有中文部分。

對於不能理解的英文部分,組員靠的是自己的腦補。

當朋友問組員是否清晰任務時,組員都回答「清楚了」,因為他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或理解,或腦補了自己的任務。

實際工作時,他們做的也是自己所認為的,而不是組長真正所傳達的。

如果朋友足夠警覺的話,在組員的工作結果跟自己想要傳達的不一樣時,就會發現,是自己對組員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聽者做出預期之外的工作結果,就是對講者需要改變溝通方式的一份提醒。

這就是溝通的第二階段,聽者的回應,也是溝通是否有效,是否有意義的決定因素。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的回應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對方的溝通方式溝通,而不是再用自己的溝通方式。

所以,溝通的第三階段是「再溝通」。

我的朋友在「再溝通」的階段,同樣也用了自己的溝通方式,當然結果如第一次溝通一樣。

如果真的想要達成溝通效果,為什麼不先問問組員「習慣用什麼溝通方式」「任務中的哪部分不清晰」「工作中有哪些不能理解的難點」呢?

就像在孩子犯錯誤之後,有的家長每次都給孩子講道理,但是講完道理之後,孩子依然繼續犯錯誤。

也許,我們在孩子第二次犯錯誤的時候,就需要覺察是不是需要改變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或者是教育方式。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

一個好的溝通者,必定是一個關注對方多於關注自己的溝通者;

一個好的溝通者,必定是一個讓對方的回應「如我所想」的溝通者。


相關焦點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前提假設」是NLP概念及技巧的基礎,意思是我們思考或者處理事情的時候,可以假定人事物的關係就是這些「前提假設」所說的一般。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把這些「前提假設」當成真的,然後憑藉前提假設去思考和行為。而用這樣的方式,我們會發現思考和行為的效果會更好。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0)——靈活是一種能力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假設今天下班回家,你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走到街口,發現因為地下水管破裂而封了路,什麼人都不準通過。(3)去找另外一條路。如果你真的很想回家,又是一個積極靈活的人,你不會考慮第(1)和第(2)個選擇,而會集中精力去找第二條路。如果第二條路剛巧也因火災而封路,你會怎麼樣?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4)——地圖不等於疆域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過這樣一種經歷,自己的房間,即使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凌亂不堪,我們總是能快速而準確地在房間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1)——沒有挫敗,只有反饋信息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我們生活在一個光亮的世界裡。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研究毫無意義,嘲笑甚至譏諷他:「你都已經失敗了1600多次了,你還要繼續做下去嗎?」面對他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說:「我不是失敗了1600多次,而是排除了1600種不適合用作燈絲的材料。」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有句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NLP認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這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光說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確,而不顧有沒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沒有效果的道理是背棄了信念和價值觀的規條,應該加以檢討。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並存,但必先由相信有這個可能的信念開始。
  • 健玲,盼望心理學,NLP12前提假設六,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大家好,我是覃健玲,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健玲盼望心理學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在溝通中重要的不是你講了什麼,而是別人聽到了什麼。這句話很有針對性,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說,「這句話我講了,有沒有聽到那是你的事情」。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2)—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動機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曾經,我們在課堂上,針對這樣一個題目做過討論:一個小偷因為太過於飢餓,到麵包店偷了一塊麵包這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動機在潛意識裡,總是正面的。潛意識從來都不會傷害自己,只是誤會地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該動機,而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6)—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常常聽到一些家長問:「孩子犯錯了,我該不該打他?」這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做法有不同,結果才會有不同。 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改變你的做法。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7)——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月華享瘦心理:專注個人成長,自我探索,NLP技術,心理瘦身領域,心理諮詢我們每天都在解決問題,也常常聽見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感嘆「沒有辦法」。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是NLP的前提假設之一
  • 「NLP育兒系列」育兒的十二條前提假設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1篇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說:「前提假設是NLP的免疫系統」。無論什麼思想或行為,你用12條前提假設過濾一次,便不會產生多大問題。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2)——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時與我們外貿部對接的是後勤部外貿部一接到需求就會丟給後期部而外貿部的前輩們跟老闆又有點親戚關系所以他們的觀念是後勤部就是服務於外貿部每次外貿部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跟後勤部溝通
  • 第3課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前提假設、五步脫困法
    大家好,上節課我們講了一、薩提亞提出的5種溝通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簡快療法又稱短期療法、短暫療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操作性技術系統,包括NLP(身心語法程序學)、家庭系統排列、情緒管理技巧等等內容。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假設,這裡的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需要我們細細體會,領悟,把握。
  • NLP情緒能量身心積極療法(學會這些,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是指神經語言程序學(身心語法程式學),即我們思維上及行為上的習慣,就如同電腦中的程序,可以透過更新軟體而改變。故此,NLP被解釋為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
  • 【開「心」學心理科普系列(六)】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點開音樂,我們一起細細地閱讀。)今天給家長分享親子溝通中愛的5種語言與你一起連接上孩子的頻道1 肯定的言辭真誠地欣賞孩子,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陪伴的意義,但事實上,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陪伴的質量。相較於坐在一起兩個小時玩各自的手機,可能十分鐘認真的聊天帶來的價值更高。在一個高質量的陪伴中,傾聽與表達共存。在交流中表達出你在認真聽、你在為對方思考、你在了解對方的「思想、感覺和願望」——你「在場」。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與爸爸媽媽的連接,愛才能夠傳遞。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 健玲:為了與人相處,我們應該學習這些NLP心理技巧
    1) 試著去了解對方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人,所以我們必須學會了解對方,然後才能慢慢了解對方的想法,這樣才能獲得進一步溝通的機會。例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此時,對方的想法是什麼?我們如何行動?因此在平時學習與人接觸時,儘量弄清楚對方的心理,用心觀察對方,這對以後的交流會有幫助。切記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這樣會在交流中犯錯誤。
  • 「NLP育兒系列」父母必學的溝通小技巧
    :進入溝通的前提李中瑩老師認為,和諧氣氛是溝通的前提之一,氣氛和諧能使雙方感到安全而無需啟動自己的保護機制。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我們認為的「溝通」裡,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說服孩子按我們說的做。在我經歷的這次溝通事件中,孩她媽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消除女兒的不愉快,且接受事實。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關心的內容 分為三個方面①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②對方正在想什麼③對方是否接受了我們的請求5 在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開會80%是在浪費時間)參加集體討論時,說清楚我們希望到怎樣的反饋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安慰)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麼,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
  • 我院心理工作坊 解讀NLP溝通密碼
    11月11日下午,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辦的「心理工作坊之NLP溝通密碼」首場活動在大學生創業園展開,NLP高級執行師遊晶晶老師擔任主講人。NLP譯為神經語言程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它被稱為「人類的說明手冊」,通過分析解碼人類的思維、語言、行為模式背後的成因,促進個人改變,學會與他人更有效地溝通。即指我們思維上及行為上的習慣,就如同電腦中的程式,可以透過更新軟體而改變,也可以理解為望、聞、問切三個模塊。
  • 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1):認識情感勒索,一種被綁架的愛
    被某類公務人員(如警察)嚇唬過65. 在浴盆或泳池嗆水66. 異物卡住喉嚨或進入耳朵67. 受到動物的攻擊68. 被放在高處69. 被燙傷過70. 觸電71. 穿很緊的衣物或鞋子72. 受過很嚴重的傷73. 因貪食某種食物而生病74.
  • 在溝通的術語裡,理解對方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技能
    溝通的話題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溝通的術語裡,理解對方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技能。在分析了很多案例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理解萬歲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溝通的前提是理解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試著體會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但是做起來很難。理解對方在心理諮詢領域裡有一個專業點的名詞,叫共情。百度一下,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我們來深入一下浩然的主觀世界,如果你就是浩然,你的感受是什麼呢?是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