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胡女士是某企業一名普通員工,平時工作態度散漫,工作狀態拖拉,上班遲到是家常便飯,領導分配的任務總是最後一個完成。為此,領導不知道找她談了多少次話,她還是照舊磨蹭。在家她也總是習慣把事情拖拉著做,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時緊時松,計劃好的事情時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拖到明天。胡女士的女兒是某幼兒園的小朋友。六歲的她身上已然有了媽媽的影子,她的小世界裡,「慢」是一成不變的。老師組織畫畫活動,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很快準備好畫筆和畫紙,開始畫起來,可是這個孩子並不著急,她最後一個拿出畫紙,又最後一個拿到畫筆,其他小朋友都畫很長時間了,她才開始動筆畫,在繪畫過程中也是想想畫畫、畫畫停停的。結果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作品了,可她還在畫畫擦擦,沒有完成。
分析:案例中胡女士女兒的磨嘰現象,並非有意行為。孩子長期的身臨其境,備受薰陶,將家長的磨嘰學得「活靈活現」。這類磨嘰的出現,主要是家長起了個壞榜樣,孩子好模仿,潛移默化,導致孩子養成磨嘰的習慣。
外界錯誤引領,容易導致孩子愛磨嘰。孩子是具有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人。愛模仿,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突出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當孩子周圍的人做事情拖拖拉拉、不講效率,孩子每天與其接觸,久而久之,近墨者黑,他們也會學會磨嘰、拖拉。大人的行為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行為習慣,孩子都會本能地去學習。所以,這類孩子磨嘰的根源在於成人的「傳授」,要想改變,不要只懂得催促幼兒,更重要的是做到正確的示範引領。
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個良好的榜樣會為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壞的榜樣,就會讓孩子找到「壞的」理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只會被動地學習榜樣,卻不會分辨榜樣的好壞,成人樹立了好榜樣、創造了好的環境,孩子就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孩子發展。可見,榜樣的力量多麼強大。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榜樣的影響:「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對於磨嘰的孩子,家長要從心靈去改變他,樹立好的榜樣,以自然教育法來改變孩子的缺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1 正視自身行為,樹立良好榜樣。要想改變孩子一些不良習慣必須從自身的改變開始。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要注重自已的形象,留意生活的細節,把自己最好的形象展現在孩子的面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才是硬道理。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這個比喻形象地告訴我們,不僅要言傳,更要注重身教,孩子會記錄你的「影像」和「語言」,去努力學習和模仿。因此,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自身行為,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2 杜絕消極「暗示」,創設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環境對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很大,會左右他的一生。部分孩子的磨嘰是成長環境中長期被「暗示」的結果。比如,成人缺乏耐性經常指責孩子,把「你真笨」「你真慢」「你真磨嘰」等掛嘴邊,強調孩子的壞習慣,那孩子則會真的形成壞習慣了。加之孩子缺乏實踐的經驗,缺少必要的信心,在做事情時的心態、動作和節奏上,與同齡孩子的發展越拉越遠,這時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笨、這麼慢,此刻,在孩子的意識中,自己「笨」「慢」已經變成理所應當了。因此,家長要杜絕對孩子消極的「暗示」,對孩子平時磨嘰的行為,以鼓勵、督促為主,當孩子在某件事上有了「高效率」,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關注,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3 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做事不再磨嘰。良好的同伴關係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同伴關係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對孩子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行為表現,在這些不同的表現下孩子可以拓寬、分享知識,互相模仿、學習,通過與榜樣的比較形成有效的自我評價,從而自覺地改變自身缺點。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及行為特點,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性格開朗、做事麻利的小朋友與自家磨嘰的孩子一起合作遊戲,通過同伴間的交往,使磨嘰的孩子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慢慢地適應快節奏,改掉壞習慣。
孩子磨嘰的原因有很多,外界錯誤的引領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家長的榜樣作用,更是對孩子磨嘰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讓孩子改變磨嘰的習慣,家長首先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