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師範學院與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結對幫扶蔬菜種植基地示範點。石永璽攝
圖為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校農結合農產品配送中心收購現場。 石永璽攝
貴州省探索創新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自2017年秋季開始,全面啟動「校農結合」定向採購農產品,將全省學校後勤市場與貧困縣、貧困戶精準對接,助推產業扶貧,帶動貧困地區發展
「2017年秋季學期,全省學校食堂累計採購省內貧困地區貧困戶生產的常用農產品達5.97萬噸,採購金額約6.5億元,助推產業扶貧成效初顯。」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說。
據了解,貴州省各級各類學校食堂共有17890個,就餐學生達620萬人,學校食堂每月採購常用農產品涉及大米、麵粉、食用油、肉類及蔬菜等多個品種,需求量高達10萬噸以上,價值約10億元。據估算,如果將這一龐大而穩定的消費市場優先讓給全省貧困地區,可覆蓋帶動100萬貧困人口增收。
自2017年秋季開始,貴州省全面啟動「校農結合」定向採購農產品,將全省學校後勤市場與貧困縣、貧困戶精準對接,助推產業扶貧,帶動貧困地區發展,成效明顯。
需求引導與產業培育結合
「我們按照『學校需要什麼就組織生產什麼』的原則,以學校對農產品的需求計劃引領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以農產品採購引導貧困戶按需發展產業。」貴州省教育廳校農辦公室負責人郭啟光說。
荔波縣水豐村是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駐村幫扶點,過去「不知道該種什麼,種什麼都怕虧」的思想阻礙了當地產業發展。建立幫扶關係後,學院要什麼,村民種什麼,水豐村在駐村幹部的指導下發展農業種植,村裡的應季農產品直銷到學院食堂。
今年3月份,貴州在貴陽的職業院校「校農結合」聯盟成立,聯盟學校按月提供食堂對農產品需求計劃,購銷平臺根據需求計劃到省內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縣組織訂單生產、收購、檢測、儲存及配送,貧困群眾對這種做法讚不絕口。
貴州省率先實施「校農結合」的是黔南民族師範學院。2017年3月,黔南民族師範學院開始定點幫扶平塘縣卡蒲鄉新關村、擺卡村。學校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地方政府聯合籤訂定點採購合同,將學校所需農產品品名、數量附在合同內,並將履約期限籤訂到2020年,給農戶吃下「定心丸」。
「實施『校農結合』一年來,我們共定點採購平塘縣19個毛南族集聚貧困村農產品44批次,資金100多萬元,5000多戶貧困農戶受益。」黔南民族師範學院院長石雲輝告訴記者。
建基地與搭平臺結合
「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通過訂單方式供給學校,搭建購銷平臺,遵循市場規律,確保校農雙贏。」鄒聯克說,這是他們探索出來的建基地與搭平臺的路子。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改變原有的「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將貧困戶召集起來,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基地,並與學校籤訂購銷協議,為農產品銷售搭建長期合作平臺,初步實現了訂單式合作。
安順學院採取「學校+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由學校聯合農產品流通企業在扶貧點建設生產基地,基地產出直接銷給學校,企業按市場保底價收購所有產出,不僅打通了學校與生產基地之間的流通渠道,同時解決了基地生產與學校需求的數量和結構之間的矛盾。由於有企業全程參與從育種到採購的過程,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和經營風險大大降低;扶貧點貧困戶參與土地流轉可獲得土地租金,參與種植生產還可獲得勞務報酬。
畢節市納雍縣用「一個雞蛋」的營養午餐計劃,配套土雞養殖,啟動建設土雞養殖重點扶貧項目。據介紹,該項目目前已經完成投資1.13億元,建成佔地面積200畝的土雞原種場1個、育雛場24個和生態放養場88個,在全縣245個貧困村成立24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
同時,項目引進企業投資1億多元,配套建設飼料加工車間、屠宰加工廠、低溫冷庫,此外還配套種植牧草30萬畝,建成魚塘75個,土雞養殖產業鏈基本形成。
記者了解到,納雍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可實現年出欄土雞1200萬羽,銷售收入10.8億元,利潤2.64億元。該項目覆蓋全縣16萬貧困人口,每年可解決7000餘貧困人口就業,幫助3萬人脫貧。
扶貧與扶智相結合
「我們還充分發揮教育部門的智力資源優勢,在技能培訓、技術指導、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幫助貧困戶,探索扶貧與扶智結合,以期取得更大成效。」貴州省教育宣傳中心的項蕾說。
在納雍土雞項目中,中國農業大學、華大基因、畢節市牧科所全程提供技術服務,並建成山地畜禽生態養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確保納雍土雞品種純正、疫情可控、質量可靠。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利用現有資源對扶貧產業進行技術指導,大大激發了「校農結合」區域農戶的內生動力,主要農產品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優化。「卡蒲毛南族鄉2017年底生豬存欄從年初的1956頭增加到4210頭,增長一倍多;土雞從3.39萬羽增加到6.81萬羽,增長1倍;肉牛從575頭增加到775頭,增長近35%。」石雲輝說。
積極探索「校農結合」產業扶貧路子,貴州省目前已經形成黔西南州「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校」、安順市西秀區「綠野芳田農戶+合作社+購銷平臺+學校」、貴州民族大學「菜園子直通菜籃子」和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定點採購、產業培扶、基地建設、示範引領」等多種幫扶模式。
在銅仁、黔西南、貴陽、清鎮職教城和黔南,貴州省教育廳還分別抓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5個階段集團化「校農結合」集中統一配送試點,計劃從幼兒園到大學各個學段取得突破後再向全省複製推廣。
據統計,2018年3月以來,貴州省學校食堂面向貧困地區採購農產品數量已達18.52萬噸,金額約9.32億元。(經濟日報 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羅莎)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