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場名為「兩岸一家親——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在「瓷都」江西景德鎮開幕。許多前來觀展的人,都被青瓷上翡翠般的青釉所吸引。它的創作人,正是臺灣陶藝師何志隆。
孜孜以求 「翡翠」初成
距臺東市區約40分鐘車程的泰源幽谷深處,有一座柴燒窯廠,名為「志窯」。「隆窯裡面的瓷器,進去的時候都是素坯,現在它們已經經歷了400多個小時、1000多攝氏度的持續燒造,再過幾天冷卻,就可以和大家見面了。」何志隆個頭不高、身材微胖,講起燒窯總是激情澎湃,仿佛渾身充滿力量。窯體如何建設、木材如何選取、溫度如何掌控……侃侃而談的背後,是何志隆歷經千辛萬苦的摸索。
2000年前後,柴燒開始在臺灣流行。將沒有上釉的泥坯放進窯中以木柴高溫燒造,出來的作品價格往往是普通瓦斯窯作品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何志隆偶然發現,未曾上釉的泥坯在出窯時局部會出現翡翠般的青綠色釉點,也就是「窯汗」,這讓他又驚又喜。
2002年,他到臺東創建了自己的柴燒窯廠。他鑽進窯裡潛心作圖,兩年內先後13次將窯推倒重建。多年試驗,終於燒出了讓自己滿意的翡翠青瓷。
當陶土燒到1000多攝氏度的時候就會變黏稠,飄起的木灰便開始附著。在長達半個多月的燒造過程中,木灰在結構獨特的窯內循環流動。高溫下,灰釉落滿陶坯周身,層層疊疊自由流淌。在冷卻過程中,瓷器表面開始冰裂、開片。由於燒制過程受外在不可控因素影響,平均每窯的良品率僅有4%左右。
直到有業內專家指點,何志隆才知道其實自己的燒制方法並不「新」,反而是中國最古老的「落灰上釉法」。在商周時期,中國先民們在燒制陶器時就懂得以草木灰釉為陶瓷著色。唐末以後,為了更大量、更穩定地生產陶瓷,以礦石釉料手工塗刷再入窯的工藝成為主流,草木灰釉的燒造工藝逐漸失傳。
何志隆的翡翠青瓷開始巡展後,很快便驚豔業界。2016年,河北省博物院連續派出三批專家到何志隆的窯廠,全程見證翡翠青瓷的燒制過程。在消除了所有疑慮後,2017年4月至7月,河北省博物院為何志隆舉辦了個人作品展和學術研討會。此後,在大陸陶藝界的推動下,何志隆的翡翠青瓷開始走向世界各地巡展。
伉儷同心 擔負使命
在得到大陸權威文博機構的認可後,何志隆迅速受到了全球陶瓷學界和收藏界的關注,窯廠的經營狀況也由此徹底扭轉。回顧丈夫一路走來的歷程,何志隆的太太方桂陳頗感欣慰:「他是特別純粹、特別執著的人,我始終堅信他一定能做成。」
何志隆常說「感謝祖國大陸」,除了因為大陸陶藝專家們的認可與幫助,更因為全力支持他的太太方桂陳。在許多場合,提到自己的燒窯經歷,他必不忘盛讚來自福建的太太是「祖國大陸賜予我的禮物」。燒制柴窯需要耗費巨大的物力財力,燒一窯光是漂流木就需要50噸,何志隆的窯一度要燒不下去了。在最艱難的時候,與何志隆結婚不久的方桂陳偷偷跑回福建老家,賣掉全部房產,傾盡身家幫丈夫把窯繼續燒下去。
現在,方桂陳頻繁往返兩岸,幫助丈夫做策展和經營。夫婦二人一邊努力改進工藝提高良品率,一邊努力做青瓷文化推廣。「歐洲最早是通過瓷器來認識中國的,我們曾經擁有最頂尖的瓷器工藝,我們真心希望,通過翡翠青瓷,能為中國瓷藝再添光彩。」何志隆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05日 20 版)
本報記者 馮學知 任成琦(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開幕
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 近日,由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陶瓷大師聯盟聯合主辦的「兩岸一家親——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館舉行。
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因表面釉色宛如翡翠而得名,但更為人嘖嘖稱奇的是,那均勻通透,茂盛青翠的釉色,竟是窯爐裡木材之灰,自然落灰而成的釉色。這堪稱當代陶瓷上釉之奇蹟了。何志隆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熱愛自己創作的作品是很有意義的。「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能夠再次燒制出中國原始青瓷,「裸坯入,滿釉出」,這不僅是自身,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驕傲。希望能夠敞開心境,持續做出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品,與大家共同分享,努力弘揚中華悠久陶瓷文化。
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黨委書記江偉輝也表示,進入21世紀,我們在充分看到陶瓷的發展彰顯了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也同樣要關注傳統。落灰釉的重現,讓我們領略到中華陶瓷文化的源頭同時,也看到這壹創新使得古老的藝術煥發出青春活力。
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執行主席孟樹鋒指出,青瓷文化源遠流長,與景德鎮有著深厚淵源。何志隆先生將「落灰」這個概念挖掘出來並重新展現,形成了今天的翡翠青瓷。本次活動通過陶瓷技藝架起了兩岸文化交流協作的緊密橋梁,共同為中華民族的輝煌再添燦爛一筆。
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在致辭中表示,景德鎮陶瓷大學自誕生之日就擔負起弘揚中華陶瓷文化的使命,致力於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傳播交流。希望藉由此次何志隆先生青瓷藝術展的舉辦能進一步深化海峽兩岸的陶瓷文化與藝術交流,推動兩岸高校和相關組織在陶瓷藝術創作與教育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協同發展,為中華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昌盛作出我們共同的努力,不斷提升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李依環 時寶韞)(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在景德鎮開幕
「兩岸一家親——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在景德鎮開幕6月17日上午,由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臺辦、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共同主辦的「兩岸一家親——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開幕式,在陶大美術館報告廳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雋,陶大黨委書記江偉輝、校長寧鋼,市臺辦副主任鄭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執行主席孟樹鋒,中華文物收藏協會理事長李壯源,中國臺灣陶藝大師、翡翠青瓷藝術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志隆等出席。
吳雋在致辭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展覽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嘉賓和朋友們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表示中華文化同源同根,此次展覽是我市與寶島臺灣兩地藝術家溝通交流的一次有益合作,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體現,更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和感受到何志隆先生「翡翠青瓷」的獨特藝術魅力。強調我們十分願意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創造更多的條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促進景德鎮與寶島臺灣更廣泛、更深入地交流互鑑。
何志隆表示,很榮幸能夠在世界陶瓷高等學府舉辦翡翠青瓷作品展覽。能夠再次燒制出原始青瓷,要感謝妻子方桂陳女士的全力支持。當年受經濟條件限制,幾乎家產耗盡無以為繼,是福建妻子方桂陳女士返回娘家賣掉家產,幫助衝刺圓夢,最終才能再現眾人神往的青瓷迷幻容顏。希望自己能夠敞開心境,持續做出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品,與大家共同分享,共同致力振興中華民族,弘揚中華悠久陶瓷文化。
開幕式後,嘉賓和觀眾共同參觀了展覽。翡翠青瓷展品潤澤通透,如同一朵朵盛開的生命之花,細密冰裂開片、多階的綠色,光彩閃爍,古樸不失光彩,令人心怡,讓參觀者們流連忘返。
當日下午,在陶大國際學術報告廳還舉辦了中國青瓷學術論壇,海峽兩岸學者和藝術家們先後登臺作精彩學術報告。此次「兩岸一家親——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藝術作品展」活動借陶為媒,化瓷為磁,架起了兩岸文化交流橋梁,用實際行動詮釋兩岸一家親理念,提升兩岸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共同攜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臺灣陶藝大師何志隆攜50餘件青瓷作品亮相河北
觀眾在參觀青瓷作品。 韓冰 攝
中新網石家莊4月28日電 (郝燁)28日,《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中國臺灣陶藝師何志隆攜50餘件青瓷作品亮相現場,帶領觀眾在青瓷含蓄、雅致的色調中領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青瓷,器表呈青綠色的瓷器,中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華夏祖先在機緣巧合下用草木灰將原始瓷器染青,因其自然的青色,後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其含蓄、雅致的色調深受文人雅士推崇,也漸漸被融入文學、美學、哲學等含義。
何志隆為觀眾講解青瓷製作。 韓冰 攝
據悉,多年來,何志隆一直嘗試用「自然落灰成釉」工藝燒瓷,這是一種古老的燒制陶瓷的方法,以木材為主要燃料,木材燃燒後的灰塵落在坯體表面,造就了青瓷古樸溢彩的青色基調。這種青瓷的釉色、開片以及青翠的玻璃質釉滴,十分具有特點。
何志隆介紹說,要形成具有光、色出眾的絕妙作品,跟坯體、溫控、氣候和累積的經驗數值等因素息息相關。每一個翡翠青瓷的生命形成步伐緩慢,都是在千百個坯體中選出的「精英」,寥寥無幾,因為它們都需要在長時間高溫窯燒的過程中千錘百鍊。
據了解,何志隆採用的「自然落灰成釉」工藝燒制的青瓷作品,曾先後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地舉辦專題展覽,也曾應邀到大陸展出。2016年還受邀至法國羅浮宮參展《國際文化遺產展覽會》。
何志隆說,中國民族有著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青瓷燒制工藝,遵循古人原始方法燒制出的青瓷作品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再現,「每一個青瓷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個體,能夠與人對話,用古老方法燒制出的青瓷是讓人感動的。」(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著名陶藝大師何志隆獨創的翡翠青瓷作品現福州
臺灣著名陶藝大師何志隆獨創的「自然落灰上釉法」,成功地燒出「翡翠青瓷」,再現消失已久的國寶級藝術的光芒。 劉可耕 攝
金秋時節,近40件由臺灣著名陶藝大師何志隆獨創的翡翠青瓷作品在福州三坊七巷德衣閣展出吸睛。 劉可耕 攝
金秋時節,近40件由臺灣著名陶藝大師何志隆獨創的翡翠青瓷作品在福州三坊七巷德衣閣展出吸睛。「青瓷」是中華民族在自然生活之中,溯源流長、千錘百鍊的文化結晶,也是人在自然客觀環境中,物境與心境高度融合的藝術,更象徵著自遠古以來,先民發光發熱綿延3600年的卓越成就。據介紹,何志隆獨創的「自然落灰上釉法」,成功地燒出「翡翠青瓷」,再現消失已久的國寶級藝術的光芒,它的亮麗色澤、通透質感說明了新一代的柴燒技藝已趨成熟,也表達了歷史血脈的傳承與創新在當代的文化意義。(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