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比我們大陸好麼?

2020-12-12 繭破

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

實際上臺灣人的國文(語文)學習的時間也遠比大陸人要多,相較而言大陸則更重視「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所以臺灣人平均國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修辭也都比較好。

具體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

1、對經典的理解和運用;

2、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與優雅性。

對同一事物的表達,臺灣人可能表達得比大陸人更文學性一點。

總的說來,臺灣國民教育比較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對學生的 薰陶,把立高遠志向、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做品行修養高潔之人作為國文教育的主要目標。

到了普通高中,國學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論孟選讀"課程綱要》。在《"國文"課程綱要》中,也明確把國學教育列為它首要的兩個目標:

1、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

2、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

但同時在現在也有了一些變化:

1、臺灣的國文教育正在逐步邊緣化,這與臺灣治理大局正在逐步去中國化是相應的。

2、臺灣的國文教育重接受,這與對幾千年中華傳統的尊重是一致的;不像大陸一直以審視的居高臨下的所謂現代人的姿態質疑自己的祖宗,甚至徹底否定。

3、不同學校對國文的重視程度差異很大。

4、學生真正沉浸其中的也是極少數。

5、國文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傳授為主,較少思辨,這與其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而我們大陸現在也很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就可見一斑,高考語文180分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繭破文字原創;

關注編者繭破請分享此文章;

一起交流討論幸福快樂生活。

相關焦點

  • 褚靜濤:光復後臺灣教育文化重建,許壽裳等大陸人士功不可沒
    陳儀認為,能夠迅速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路徑是軍事而非文學。對於魯迅、許壽裳等人的坐而論道,陳儀逐漸表示理解。他推崇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推介魯迅的文學作品,請鬱達夫到福建任職。面對染上日化色彩的臺灣社會,需要有留學日本的教育經歷,精通日本文化的中國大陸文史專才來推展教育、文化工作。
  • 褚靜濤:回顧臺灣「光復」初期的中華文化建設
    從教育的普及,教育設施的增加,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標準來看,與中國大陸相比,「日據」臺灣教育有一定正面作用。必須指出,臺灣總督府發展教育,是為其殖民統治服務的,負面作用十分明顯。臺灣文化屬於世界性的有相當的成就,但屬於中華民族性的卻未得到發揚,培育工作乃當務之急。3、實施教育機會均等。臺灣重歸祖國懷抱,實施教育機會均等以滿足臺灣省學子求知願望,實為教育的大政方針。
  • 臺學者:臺灣各級教育恢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
    臺灣學者呼籲:臺灣各級教育恢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新華社臺北1月18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中華文化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是在一些臺灣政客眼中,卻希望將其能夠減少就儘量減少。」
  • 臺灣語文課程中文化傳承教育及啟示
    摘要:臺灣重視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系統連貫且具有階段性,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與評價強調理解性和體驗性,對大陸中小學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 山東教育廳副廳長:明年9月,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將在全省中小學實施
    與大陸相比,臺灣較為完整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的根脈,臺灣的教育理念更為「精緻」,在傳統文化內化上,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如何落到實處?臺灣偏鄉老師王政忠「從生活教育開始,讓孩子重拾學習的動機,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情懷和良心,其自創有效教學法——MAPS教學法所彰顯出來的知識分子熱忱、傳遞出來的「樂教」執念和價值觀,等等,無不令研修團校長、教師心生漣漪。
  • 王立群:大陸與臺灣相比 缺少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
    [摘要]大陸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一套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以貫之的系統性讀本,這就和臺灣等地拉開了距離。 習得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靠突擊,應該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學習。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目前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知道一些古詩詞、了解一些歷史人物,對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只知道個大概,知識比較零碎。這與學校的教育方式有關。最近,教育部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經典教育注重聯接個體生命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實驗區和實驗校的要求,為深入學習臺灣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年寶貴經驗,由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和國臺辦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赴臺觀摩「臺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活動於2014年9月16日至25日在寶島臺灣順利舉行,來自北京、貴州、河南、山東、山西、廣州等地的中小學校長、老師及教科研人員共計26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蔡英文再這麼搞,以後大陸人要嘲笑臺灣人「沒文化」了!
    這讓島內輿論相當感慨,擔心民進黨當局的教育政策終將把臺灣學子帶向知識貧乏的困境。    臺灣多家媒體17日都報導了大陸教育部的新舉措。《聯合報》稱,「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今成了大陸新版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部分。
  • 從兩岸高考試題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對比研究兩岸高考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試題,不僅對我們的教學和命題工作大有好處,而且有助於我們正確判斷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就目前來說,臺灣地區普通高中生的大學入學考試有兩種:一是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這近似於大陸的全國性高考;二是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這近似於大陸的「華約」「北約」「卓越聯盟」等高校自主招生考試。
  • 臺灣課綱刪減中國古文加入日本古文 被批「文化自宮」
    20日,由「課審會」6名委員提出的6個「議案」付諸討論,內容皆與去除傳統經典有關。一些「議案」毫不掩蓋「去中國化」意圖,比如提議高中文言文比例降至30%,「國文」課綱附錄的推薦選文從20篇降為15篇等。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比如我們說掉頭,臺北叫迴轉,洗手間他們叫化妝間,我們這邊說的電車臺灣人會以為是地鐵,我們說的地鐵他們那邊叫做捷運,很多稱謂上的不同,不僅是用語用詞的不同,背後還有文化歷史社會的因素。儘管我們三地是同文同種,因為三地成長道路太不同了,因此找不到差異,很多事情交流起來會很困難。另外香港和臺灣又不同。
  • 臺灣國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傳統篇章
    而大陸課堂上每每把被貶原因、施政特點與課文思路的分析當作重點,較少有評價生命樣式、借鑑和應用生存樣本時空。《醉翁亭記》是困境中的「生存樣本」。這一點在臺灣國文高中一年級「備課用書」中體現明顯。人生困境之中,歐陽修這種保持生命尊嚴,發現生命之樂的生存態度,恰恰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基於此,楊昆峰老師在「生命教育」這個議題中設計了四個項目:認識人的尊嚴與自我實現的各種面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終極關懷;釐清幸福與財富、享樂的關係;增進承擔困厄與命運的能力。臺灣國文教材將《醉翁亭記》定位於一段生活態度與一種生命思考的樣本,很有道理。
  • 臺灣校長談「登陸」辦學:國際化學校應注重傳統文化教育
    中新社合肥3月13日電 題:臺灣校長談「登陸」辦學:國際化學校應注重傳統文化教育  中新社記者 趙強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國際化學校不能只培養『外國人』,而應培養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下,孕育國際化思維。」臺灣康橋國際學校總校長張啟隆近日在合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資料圖為2018年10月26日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合肥校區奠基儀式上張啟隆致辭。
  • 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近日網上熱議,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內地一些博士竟答不來,多家網站的帖子使用了「汗顏」一詞。其實,所舉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並不是很難,多 屬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只要大體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讀過不少詩文名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領會能力,是不會被難住的。
  • 臺灣「語文課本」引進30所大陸中學課堂試點(圖)
    臺灣的孩子大多從3歲起就開始誦讀《三字經》。初中階段,文言文會佔到整個國文課文近60%。高中階段,《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高中國文》則是同時教學。到大學後,國學課程仍是臺灣許多大學的必修課程。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仲民經常往來臺灣和大陸,對於臺灣學生的國學功底深有感觸:「臺灣學生文言文基礎好,對於歷史文獻典籍的閱讀普遍比大陸學生好,而且學習態度認真。」
  • 文化慧命,不絕如縷 ——經典教育應當融入生活、熔鑄生命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倫理意識和淑世愛人精神,其對於臺灣地區社會普遍價值觀中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溫情、關懷、禮讓等美好因素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這一點,對於我們大陸地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兩岸「同文」、「同種」,傳承著同樣的文化。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她還記得,1970年代臺灣流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順口溜;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唱英文歌曲、吃漢堡喝可樂、讀美國名校成為一代乃至幾代人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歌曲被忽視了」。
  • 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筆者搜集由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制的1994-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與大陸近年高考語文試題做了一番比較。其中的異同之處,折射出兩岸對漢語文本質及母語教育價值觀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
  • 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教育與實踐及華人教育下一步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是「書院中國,葦杭書院 教育的傳統 國學系列周」的第三天,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曾國俊抵達北京昌平敬華實驗學校,為葦杭書院儒學同仁介紹傳統文化在臺灣地區的教育與實踐。
  •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揚州邗江區與臺灣兩地攜手共培傳統文化教育之花 2016年11月30日 10:2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