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
實際上臺灣人的國文(語文)學習的時間也遠比大陸人要多,相較而言大陸則更重視「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所以臺灣人平均國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修辭也都比較好。
具體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
1、對經典的理解和運用;
2、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與優雅性。
對同一事物的表達,臺灣人可能表達得比大陸人更文學性一點。
總的說來,臺灣國民教育比較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對學生的 薰陶,把立高遠志向、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做品行修養高潔之人作為國文教育的主要目標。
到了普通高中,國學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論孟選讀"課程綱要》。在《"國文"課程綱要》中,也明確把國學教育列為它首要的兩個目標:
1、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
2、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
但同時在現在也有了一些變化:
1、臺灣的國文教育正在逐步邊緣化,這與臺灣治理大局正在逐步去中國化是相應的。
2、臺灣的國文教育重接受,這與對幾千年中華傳統的尊重是一致的;不像大陸一直以審視的居高臨下的所謂現代人的姿態質疑自己的祖宗,甚至徹底否定。
3、不同學校對國文的重視程度差異很大。
4、學生真正沉浸其中的也是極少數。
5、國文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傳授為主,較少思辨,這與其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而我們大陸現在也很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就可見一斑,高考語文180分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繭破文字原創;
關注編者繭破請分享此文章;
一起交流討論幸福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