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高考試題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 何為
臺灣和大陸雖然文化同宗同源,但兩岸高考的內容和形式卻大不相同。對比研究兩岸高考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試題,不僅對我們的教學和命題工作大有好處,而且有助於我們正確判斷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就目前來說,臺灣地區普通高中生的大學入學考試有兩種:一是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這近似於大陸的全國性高考;二是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這近似於大陸的「華約」「北約」「卓越聯盟」等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學測」考試是在每年1—2月舉行,「指考」考試是在每年7月舉行。考生可以二選一或者兩者都選。
為了更好地說明兩岸高考試題的差異,我們選取2015年高考的幾個樣本來分析,分別是「新課標Ⅰ卷」「上海卷」「浙江卷」(以上合稱「大陸卷」)和「臺灣卷」( 10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一,考試形式不同:
1.卷面總分不同。大陸卷總分150分,其中作文60分(上海卷70分)。臺灣卷總分108分,其中選擇題54分,非選擇題54分(看圖寫作9分,文章分析18分,引導寫作27分)。
2.試卷結構不同。大陸卷是按照能力考查類型區分,即「閱讀」和「表達」。臺灣卷是按照不同題型區分,即「選擇題」和「非選擇題」。
3.考試時長不同。大陸卷都是150分鐘。臺灣卷120分鐘。
二,考試內容有別
1,傳統文化內容所佔比例有別。大陸卷比例明顯偏低,新課標Ⅰ卷和浙江卷大致只有24%,上海卷接近30%。而臺灣卷竟然50%左右。
2,傳統文化內容的價值取向有別。
眾所周知,近幾年大陸卷在命題導向方面爭議很大,歸根結底是很難見到鮮明的價值取
向,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考查內容基本是「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鑑賞+名句名篇默寫」。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詳細闡述了從小學到大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要求,強調「今後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明確要求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2015年的15套大陸試卷中,只有浙江卷、福建卷和北京卷涉及「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分析和評價」這一考點,但只局限於儒家經典選讀,而且命題形式呆板。
而臺灣卷價值取向鮮明,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特性的延續。具體表現在:
(1)語言運用的考查置於特定的情境或語境中,使語言的理解落到實處。如下面這題,理解現代詩歌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用古代名詩句作為解讀語料,命題思路令人叫絕。
(2015臺灣)6.依據詩意,作者感到被「齧咬」、「絞傷」的原因,最可能是:
花是無聲的音樂/果實是最動人的書籍/當它們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時計的齒輪/給無情地齧咬,絞傷/庭中便飛散著我的心的碎片/階下就響起我的一片嘆息
(楊喚〈花與果實〉)
(A)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B)歲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C)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D)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2)引導學生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如下面這題,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關於「祝壽」「升遷」等方面的用語,體現了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特點。
(2015臺灣)9.依甲、乙二詩的祝賀內容,分別選用相應的題辭,最恰當的選項是:
甲、三代冠裳應接武,百年琴瑟喜同幃。今朝福曜潘門燦,戲舞堂前著彩衣。
乙、榮遷指日向南行,福曜遙臨萬裡程。民已馨香生佛事,公應此地不忘情。
(A)天賜遐齡/大展鴻猷
(B)天賜遐齡/裡仁為美
(C)昌大門楣/大展鴻猷
(D)昌大門楣/裡仁為美
(3)引導學生對「國文」母語的熱愛,塑造學生偉岸的「華夏人格」。如下面這題,理解古典名句的含義,提供的材料又是古代詩文名句。
(2015臺灣)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剛健進取的精神。下列文句,最符合此種精神的選項是:
(A)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B)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
(C)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D)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三,考查理念迥異
考試命題本身是一門科學,一份試卷往往能夠反映出命題人對本學科整體內容的理解,也能夠反映出對本學科基本規律的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寬泛,包羅萬象。兩岸高考試題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反映出命題人對其價值取向的不同,也反映了兩岸教育界對母語教育理念的不同。
母語教學,大陸叫「語文」,臺灣叫「國文」。兩個名稱,從國家意志就能看出理念迥異。「國文」,是謂一國之文,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之根,是炎黃子孫的精神寄託,是民族文化的魂魄所在。當前臺灣高中學生的國文課本有三:《高中國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和《國學概要》。前兩個是必修內容,《國學概要》是文科選修內容,涉及國學基本知識,包含經學、史學、子學、文字學等等。另外,臺灣的中學國文課本不收外國翻譯作品,這是耐人尋味的。
近年來,有多個省市在發布的高考科目命題原則和調整重點中提到「改造古詩詞閱讀,採用多文本綜合性的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出現了文化知識考查的新考點,例如新課標全國Ⅰ卷和Ⅱ卷都考查了古代文化知識,涉及尊諱,科舉,嗣位等,雖然難度不高,但值得注意。
例題答案及解析:
(2015臺灣)6.全詩表達歲月流轉時光無情之意,答案為B。本題考查現代詩歌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A出自唐代王建《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表達詩人對參加科舉考試落第的綦毋潛安慰、鼓勵。該句意思是「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C出自李清照《一剪梅》,是說相思之苦、閒愁之深。D出自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表達思鄉懷人之意。
(2015臺灣)9.答案為A。「戲舞堂前著彩衣」是解題關鍵,彩衣娛親:「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彩衣」,所以是祝壽題詞「天賜遐齡」。「榮遷指日向南行」和「民已馨香生佛事」,說明官員異地升遷,民眾祝頌「大展鴻猷」。
(2015臺灣)10.答案為C。A是比喻有戒心,行事謹慎。B是處世方法。意思是「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喚;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動亂就辭官隱居」。 D是說如何做學問。意思是「可以同他一道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禮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權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