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既看能力素養 也看價值理念
■本報記者 萬玉鳳
作為高考改革「啟動年」的首個高考科目,高考語文今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改革的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既對考生進行了一次語文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檢測,又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說。
選材亮化、設計活化、作文強化、操作細化
試題材料融入大量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的內容。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以考試促進立德樹人?命題組設計了「四化」的命題策略——「選材亮化、設計活化、作文強化、操作細化」。
在選材上,選取社會生活中能夠突出體現核心價值理念的人物事跡、新聞事件和文學作品為試題材料。如「一帶一路」「南水北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
為了避免僵化刻板的說教,試題注意命題技巧。例如,全國一卷作文寫信談「女兒舉報」事件。如何解決法與情的矛盾?如果考生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會對依法治國有更深入的理解。
今年高考語文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素養的考查力度,全國卷在古詩文閱讀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譯、古詩詞鑑賞等傳統題型,又有斷句、在具體情境中默寫名篇名句等新題型。如四川卷「兩漢經學」、安徽卷「中國經典」、重慶卷「傳統技藝」等試題,無不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意義。
關注數據時代閱讀特殊性,考查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命題專家表示,今年高考語文將學科能力要求與改革要求相結合,作為試卷結構構建、素材遴選、能力考查點設計和試題研磨的標準,提升了試題的整體設計感,全面推進了考試內容改革。
在考查閱讀能力時,關注數據時代閱讀的特殊性。閱讀試題的設計積極反映時代要求,所選材料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圖形和表格。
在考查邏輯思維能力時,兼顧廣度與深度。試題從推敲詞句,到分析文章結構,再到評價不同的甚至針鋒相對的觀點,設計了不同廣度、不同深度的試題,較為全面地考查了歸納演繹、推理論證的能力。例如,上海卷文言文閱讀材料《靜者居記》,要求考生對文章連貫而下的說理特點進行分析。
語用題注重創新,作文題增加任務驅動元素
創新試題設計是實現考試內容改革的必要手段。命題專家介紹,今年高考語文守正創新,積極調整,探索試題創新設計。
已經進入大數據、多媒體和自媒體時代的今天,文字之外,從圖片、表格、數據中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成了閱讀「新常態」。而圖表閱讀題、圖文轉換題為考查閱讀和表達能力開闢了一條新通道。如全國二卷語用題「聯合我們的力量」,展示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鴿子由多國旗幟巧妙構成,考生要根據圖形內容要素寫出各國應齊心協力、維護和平的寓意。
作文試題考查明確增加了任務驅動的導向。如全國卷作文題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欲望的同時,還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發揮材料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為了使考生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弘揚傳統文化,2015年語文試卷增加了考查文化素養的新題型,對4個涉及古代文化常識的詞語進行解釋,要求考生判斷正誤。如全國二卷中的「古代男子名字」「諡號」「嗣位」「闕」,全國一卷中的「登進士第」「兵部」「太子」等。對這些內容的考查,能夠反映考生文化積累的差異。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