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業的核心資源,管理人員是企業的大腦,是企業核心資源中的核心。企業管理團隊的素質能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管理團隊的綜合素質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存亡。
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必須對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的長項與不足,才可揚長避短。認知自己,方能讓管理人員在實施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長項,更好引領企業的發展;正視自己的短板,不剛愎自用,避免將企業引入歧途。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在能力長項方面引導更多的員工成長,並在能力短板方面吸取和學習他人的經驗特長,助推自己的成長。
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既要有一技之長並充分展現,又要避免在不足方面誤導企業並虛心學習。這是一個合格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那麼,作為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具備哪些核心素質能力?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至少以下三項核心素質能力。
1、系統化的管理理念
系統化的管理理念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全局性的企業管理理念,它涵蓋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包含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二是指局部的企業管理理念,應用於企業單個或多個管理層面和管理領域,並能對其它管理層面和管理領域起到正面的輔助作用。
比如,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需要具備全局性的企業管理理念,而中基層管理人員只需具備職責所要求的企業管理理念即可。
企業管理從不缺乏管理工具和方法,但並不是任何一種工具和方法都適合企業。藥有千萬種,但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病人。不同的病情,需要適配不同的藥;相同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所適用的藥也會有所差異。不懂病理和藥理,隨便給病人抓藥會害死人的。
很多企業都存在亂抓「管理藥」的現象。當企業出現問題,管理人員往往從外部引入某些管理工具和方法,卻不思考它的機理和企業實際情況是否相符。管理工具和方法很多,但它們都有特定的使用場景,切記不可照抄照搬。
判定和衡量一個管理工具和方法是否適用,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方法。所謂理論指導實踐,用在企業管理也是一樣。管理工具和方法是否適用,需要藉助方法理論來進行判定,並在實踐中進行檢驗。知其為什麼可用,也要知其為什麼不可用。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的妙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企業管理需要借鑑、學習和運用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也要辯證分析,客觀對待。這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管理理論知識。
企業是一個系統,包含許多子系統。高層管理人員需要掌握全局性的系統性的管理理論,中基層管理人員需要掌握某個或多個子系統的管理理論。當管理人員掌握的管理理論越全面越系統,就會最大程度上減少決策和管理的失誤。否則,就可能導致決策和管理的片面性,導致企業管理系統的失效和失控。
2、職業化的團隊素養
筆者在《中小企業管理諮詢的價值體現和影響因素》一文中對職業化進行了詮釋。
員工的職業化包括: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四個方面。
職業能力,簡單地講,就是崗位職責所要求的做事能力,這是職業化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要素。不懂得怎樣做事、不會做事是缺乏職業化能力的最基本表現。
職業素質是支持崗位職責能力所需要的基礎能力,是員工從事某項工作所必須具有的條件。當員工缺乏職業能力的時候,如果員工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是可以通過職業培訓養成職業能力的。否則,這個員工就不具備滿足這個崗位所需要的基本職業素質。所以,職業素質是員工保證其職業能力的基礎。
職業道德,適合企業和崗位職責要求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簡單地講,就是員工對企業規則或商業規則的認同度和執行度。它體現了一個員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職業習慣,一種員工自發自動的工作狀態或工作面貌,具備這種狀態的員工不需要過多的外力幹預也會自覺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作為企業管理人員,職業化是必備素質能力之一。上述四個職業化條件,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中小企業職業化程度普遍不高,這也是中小企業難以管理的原因之一。管理人員如果不具備職業化的素質能力,整個企業的職業化進程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企業職業化進程是自上而下的,從經營者、高層管理、中基層管理再到基層員工,而不是自下而上,這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很高,但團隊其它成員職業化程度很低,他完全可以勝任獨立性較強的工作,但對於需要協同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可能受到影響。
隨著企業分工越來越細,個人已不可能完成系統性的複雜工作,需要團隊協同才能完成。所以,職業化需要在團隊層面推行,實現團隊職業化。否則,企業的協同運作就會受到影響。實際上,企業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部門之間相互協同出現了問題,或部門內部協同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了問題的發生。
實現團隊職業化,首先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具備職業化的團隊素養。否則,一則都是空談。
3、市場化的服務意識
所謂市場化,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為別人生產,別人說了算。它既包含企業外部市場,也包含企業內部市場,即上下工序之間的市場化。這是企業生產的本質和基本生存法則,任何企業都逃脫不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服務」二字,別無其它。
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抱著一種慣性思維:靠權力去管理。這種管理思維早已不合適宜,它不符合市場化的服務理念。
市場化的服務理念不僅適用於外部客戶,對於企業內部管理來說,它同樣要求企業管理人員轉變管理思維,養成對員工的服務意識。
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應該重新定義管理的內涵,以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從市場服務的角度去思考,筆者認為:
管理是企業的一項基本職能,管理的前提是服務,企業必須在提供有效服務的基礎上實施管理,不以服務為前提的管理是在耍權威,是一種專治行為;
缺乏服務的管理易滋生官僚和腐敗,易產生企業灰色文化和地帶;
服務必須貫穿於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不以服務為核心的管理都是假管理。
因此,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服務,而不是管理本身。繞開服務談管理,那不是真管理。目前有多少管理人員正在進行著假管理,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權力和權威不能凌駕於服務之上,管理的前提是服務,管理本身也是服務。
為什麼企業問題那麼多?因為很多所謂的企業管理根本就不是管理。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為員工創造並提供完成其工作的條件。企業授權給管理人員,是為了讓他更好地履行服務職責,而不是滿足他的權力欲望,為所欲為。
所以,管理思維不轉變,管理只能治標不治本。想要管理好企業,首先必須具備服務意識,以服務代替管理,而不是高高在上瞎指揮。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人員,先要具備系統化的管理理念、職業化的團隊素養和市場化的服務意識。缺少任何一項,都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