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開啟素質教育新階段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核心素養:開啟素質教育新階段

2016年05月18日 09:15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成尚榮

字號

內容摘要:編制按今年三月,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向社會發布,引發強烈反響。我們該如何認識制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意義,如何把握核心素養的精神實質,又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踐行核心素養的理念?

關鍵詞:素養;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學生;發展

作者簡介:

  編制按 今年三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向社會發布,引發強烈反響。據悉,經過修訂「瘦身」後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於近期正式出臺。我們該如何認識制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意義,如何把握核心素養的精神實質,又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踐行核心素養的理念?本報特約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先生,對此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解讀——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下簡稱核心素養),是當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乃至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詞。它迴響在教育的上空,也迴蕩在大家的心裡。我們思考著,討論著,有些問題還沒有完全弄明白。諸如:何為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何為,如何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以及在實施中怎樣處理好一些關係,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作出回答,但要回答這些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學校和廣大教師來說。當下開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如果不能廓清一些基本問題、把握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義,在實踐中就很有可能發生偏差。甚至可以這麼說,對於核心素養,當前的重點還不是如何落實,而是怎麼認識、怎麼理解的問題。

  如何認識核心素養的價值和意義

  核心素養是當下課改的一個核心概念。專家、學者們已對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並且進行了闡釋。我認為對核心素養的概念進行簡明扼要的界定與闡釋是很重要的,不過,比對概念進行界定與闡釋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認識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以及我們對核心素養的態度。改革的實踐早就證明了一個判斷:只有讓認識、理念走在前面,讓對價值、意義的認識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懷著激情又帶著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遠,改革才有可能深化並達成目標。

  課程改革要走進核心素養,首先是我們要真正走進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域。

  其一,要認識到核心素養提出的必然性。聽到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不少人有種新鮮感,認為課改又出了一個新詞,同時還有點陌生感與神秘感,不知道這個詞的意義。其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可以作一簡要回顧。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就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掙脫出來,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本義。進入新世紀,國家頒發了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綱要,綱要中明確規定,素質教育是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是重點,顯然,改革的目標已聚焦在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上了。開啟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宗旨就鮮明地定位於每一個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基。2013年,進一步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並要求「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這一改革的歷程清楚地告訴我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題是在改革實踐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課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們曾親身經歷過這些改革實踐,對核心素養不應陌生,相反,更多的是親切感、親近感。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核心素養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

  其二,要準確把握核心素養對課程改革深化的統領性以及對學生發展的支撐性,提升改革的自覺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在我國首先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 4號)中。「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的改革」,而處在「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並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可見,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的深化有著直接的、深度的關聯。這種直接、深度的關聯主要體現為,它規定了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宗旨,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教材編寫、教育教學、考試評價、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據。它是「國家標準」,根據這一標準,制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可以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應達到的程度要求,可以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可以使評價更加準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因此,核心素養之於課程改革具有統領性、引領性的作用,明晰並堅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可促使課程改革的立意更高遠,更具方向感;促使課程標準修訂的依據更明確,更具「核心感」;促使教學改革更聚焦於素養的培養,從知識走向素養,更具超越感。課程改革又密切關聯著學生的發展。課程改革不僅從社會需要出發,還要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核心素養之於學生的發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撐性的作用,它是學生發展之根基,可以生成;它是學生發展的支柱,支撐著學生未來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有帶得走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走向人生,走向未來。核心素養的提出,讓課程改革充溢著新的生命活力,豐富了內涵,讓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理念進一步彰顯。

  其三,應當有廣闊的視域和更深刻的內涵,增強改革的使命感。眾所周知,隨著全球化、信息化與知識社會的來臨,國力競爭不斷加劇,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正在形成共識。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說到底必須靠人才的支撐。這一切需要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致力於國民素養的提升。這一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主題必然要轉化為教育的重大主題,這是教育不能規避的,是必須積極應答的核心問題。這一核心問題、重大主題聚焦在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最關鍵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上,即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上。尤其是我們國家,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使中華民族再一次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更要培養素養良好的公民和優秀人才。因此,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是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在教育改革領域的主要體現和具體要求,同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根本任務在教育領域落實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徑。這樣的背景視野,既超越了課改本身,也提升了學生自身發展的價值、意義。這是一種國家發展的戰略思維,我們對核心素養的認識應超越具體的學校,也不必在技術層面和細節上糾纏。這種基於國家發展戰略的選擇,決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靈機一動。我們要改變思維方式,站到更高的平臺上,從狹隘的視野中跳出來。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畢雁)

相關焦點

  • 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再出發的起點
    原標題: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再出發的起點  「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將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深遠。」   ■本報記者 汪瑞林   「素質教育不是一個新話題,素質教育的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為何今天又來討論素質教育?因為基礎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需要我們對素質教育的諸多問題進行再認識、再實踐。」
  • 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教育進入3.0時代
    核心素養的來龍去脈    回顧我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不難發現,從素質教育到課程改革,再到深化課改的核心素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是一脈相承的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    1999年6月15—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改革與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關於素質教育的論述,從新的高度,又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本質,廓清了許多關係,澄明了教育改革的價值方向和根本任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指針。其一,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堅定不疑地實施素質教育。
  • 謝大海: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內容的進一步梳理和明晰
    記者:今年9月份課題組提出核心素養這個觀點,現在處於一個大家正在研討的階段,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您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是什麼?謝大海:對核心素養進行這樣一個基礎教育的定位,是有價值的,從提出素質教育到今天把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了梳理,進行了明晰,對於基礎教育學校,教育的目標以及對素質的認識都清晰了。這是一方面。
  • 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與三維目標、與課程改革的關係都在這裡了關注
    在根本價值取向上,「核心素養」這一提法與我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倡導的「素質教育」有著內在的一致性,是對素質教育在新時期的深化。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素質教育旨在改變當時過分強調「智育唯一、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弊病,促進育人模式的轉型。
  • 教育家柳斌:核心素養更為核心的是品德教育
    中國網訊(記者 王曉霞)11月6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柳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為核心的是品德素養。
  • 新時代中學思政課教師的核心素養
    關於新時代·新時代所處的歷史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階段。·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時代。新時代下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
  • 從「素質」到「素養」 如何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
    (原標題:從「素質」到「素養」 如何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
  •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應成為教育的「新追求」
    《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 常生龍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對於今天的教師而言,核心素養是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    作者認為,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為了更好地向世人勾勒在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標誌的新時代的人才應該具有的形象,由此來規約學校的育人目標、辦學方式,規約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    為數不多的關鍵素養、跨學科、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後天習得、可以監測,這是作者在綜合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後,對核心素養的特徵的概括。
  • 聚焦核心素養 做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
    中國網10月23日訊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析、研究課程改革新理念、新趨勢、新舉措,努力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效果,2018年10月20-21日,「尋找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高峰論壇」在濮陽縣隆重召開,來自上海、河北、洛陽、南陽等多省市的600餘位名教育創新項目研究人員、教育教學課程專家、全日制中小學校長等參加了本次論壇活動
  •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應成為教育的「新追求」-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認為,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為了更好地向世人勾勒在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標誌的新時代的人才應該具有的形象,由此來規約學校的育人目標、辦學方式,規約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為數不多的關鍵素養、跨學科、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後天習得、可以監測,這是作者在綜合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後,對核心素養的特徵的概括。
  • 核心科學素養,不應該等到本科階段才開始重視
    最近參加了幾場高中教育方面的培訓,發現教育部出臺了一些新的文件,用於配套相應的高考改革措施,其中一個重要的文件精神就是關於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核心科學素養問題。這個問題說起來是很簡單,不就是讓學生學會科學精神嗎?不就是要學以致用嗎?
  • 教育熱點 | 核心素養是什麼,如何培養?
    打個比方,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值得關注的是,核心素養的提出,將會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改變教育領域內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數論」的現象。「近年來,素質教育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課程體系評價標準不明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複等問題。」
  • 論STEAM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對接
    [1]同年,我國根據新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研製出中國學生發展的全新理念與藍圖,勾勒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形象,樹立起我國教育立德樹人的新航標。那麼,如何積極實踐STEAM先進的教育模式,大力融合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進而探索出能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未來之路,是我們教育研究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核心素養」的教育隱喻
    首先,「核心素養」的界定、選擇、落實依然是相當老套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與「核心素養」教育思想中的其它主張有矛盾之處。無論是OECD、歐盟還是我們國家,「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選擇雖然是基於研究的,但依然都是「專家話語」、「精英話語」,體現的是專家與精英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對於什麼是最重要的素養或勝任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義和選擇。
  •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發布後,有關核心素養的意義、實施路徑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焦點。  在近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數千名教育學者、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核心素養建設內涵和實施辦法,強調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但如何落實仍面臨挑戰。  對於「核心素養」一詞,不同國家表述不同。
  • 柳夕浪 | 「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再談「培養什麼樣的人」
    如果說前者是舶來品的話,那麼,後者則是我們自己的本土教育觀念。澄清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培養什麼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認識,避免在教育改革根本問題上的顧此失彼。一、 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概念背後方法論思想的差異教育問題的核心是「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問題。其中,「培養什麼人」更為根本,因為它內在地規定了「如何培養人」。
  • 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的新起點從「屠呦呦是誰」說起
    儘快鎖定「核心素養」實際上,學生求學時間有限,該教什麼,該學什麼,尤其在信息化如此強勢的時代,的確要與時俱進。現在國際上流行一個新概念,叫「核心素養」,許多國家已著手研究,中國教育部2015年也出臺有關文件。這就意味著在當今「百度一下」的時代,與即將到來的「讓機器人去幹」的時代,「人才」需重新定義。
  • 中高考評價的「核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爐!
    同時,世界各國都在思考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才能成功適應未來社會這一前瞻性戰略問題。在此背景下,課題組綜合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國際比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傳統文化分析、現行課標分析、實證調查研究,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後,最終形成現在的研究成果。新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確定了學生的六大素養。
  •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解讀 核心素養咋培養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特別強調核心素養的實踐指向。有研究指出,決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父母學校能否幫其培養一系列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美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已將類似認識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實踐。但我國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問題,影響了行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