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雅,回到她的初中母校——龍泉二中,與學弟學妹說,她最要感恩的是母校,老師不僅引導她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且為她提供了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空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
近日,筆者搜索「核心素養」的條目,百度上的數字高約240萬,中國知網顯示約100萬條結果。剛剛過去的2016年,學術界和學校層面都紛紛聚焦「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為什麼這麼熱呢?因為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未來走向。
核心素養的來龍去脈
回顧我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不難發現,從素質教育到課程改革,再到深化課改的核心素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是一脈相承的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
1999年6月15—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此次會議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分析了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形勢,闡述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之後的工作任務。此後,素質教育在全國普遍實施。同一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著手調查研究,組織全國高層次專家進行了頂層設計。
2001年開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在全國38個縣、區進行,分層推進,滾動發展,旨在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帶動人才培養環節的一系列變革。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把核心素養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這項歷時三年權威出爐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落實途徑等做了詳細闡釋。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也拉開了從文件到實施的序幕。
從素質教育到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到核心素養,都體現了教育改革的國家意志。華東師範大學崔允漷教授指出,我們的傳統是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後來又提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打個比方,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
也許你讀過《南方周末》2016年1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的新起點——從「屠呦呦是誰」說起》。文中列舉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事例:2015年秋天,美國的一群中學生到上海進行為期一個月「訪學」。上海接受任務的學校立即安排班級,並拿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可美國學生卻直奔當地的社區、農村、企業,興致勃勃進行實地調研。據說,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中學,每學年都有這樣的「課程」,要求學生前往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城市去「遊學」。因此,通俗點說,核心素養就是「知識+能力+情商」的集合體,且超越學科範疇,並需用人類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識,不時予以淬鍊與激活。總之,核心素養就是一個學生最有用的基礎素養,所謂「做什麼都離不開」,它能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格局與發展。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張緒培則更加通俗地解釋了核心素養。他說,今天孩子在課堂裡學化學,不是讓他成為化學家,因為這畢竟是極個別人的事。我們關注的是,畢業以後,作為一個公民,學過化學和沒學過化學有什麼差異?化學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麼?這就是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學校在行動
有專家認為,在教育3.0版本下,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發、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學校實踐需要並行。筆者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北京師範大學李曉東副教授認為:「當前的核心素養建構,先確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提出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再將這些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具體化為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李曉東的這個思路非常清晰,其實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課程、教材的改革都離不開學校的實踐。只有無數的學校實踐,才能為頂層設計和課程、教材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據。
筆者就核心素養問題走訪了我市某校教務處主任吳先生。他說,讓他感受至深的是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俞敏洪的一段話:我們一天到晚讓孩子考高分,每天不斷學習,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我們真的把孩子的核心素養提高了,孩子的學習分數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如果真的把孩子的核心素養提高了,孩子不光高考不成問題,有可能在自己身上一輩子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發動機。
吳先生是課程改革的積極推進者,他詳細介紹了所在學校的課程改革情況。他說,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當下的「核心素養」,儘管育人的「參照」在不斷變化,但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卻是不變的,學校的課程改革一定要遵循這些規律。鑑於對這些規律的尊重,學校從四個方面著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是圍繞核心素養開發拓展性課程體系。學校將信息素養、創業能力和公民素養等跨學科核心素養整合到多門課程中。跨學科素養的課程形態趨向於多樣化,可以以獨立學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為更廣泛的課程或學習領域的一部分,還可以貫穿於整個課程體系,由全體任課教師負責。學校在開發拓展性課程時,強調課程的整體性,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以整體性之課程培育整體性之素養。
二是圍繞核心素養改進教學方法。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是難以培育出核心素養的。力圖做到教學設計與課程相匹配,由教師引導轉向學生獨立應用、說明和解釋,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中心,參照每個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滿足他們獨特的需要,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為此,學校應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須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三是提升教師素質,這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素養。為此,學校加強教師培訓。使教師具備必需的技能和資源,以便能夠培養學生的「21世紀素養」。
四是通過評價改革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學校嘗試評價重點由分科知識的評價轉向基於核心素養領域的評價,追求評價方法技術多元化。學校在思考如何將學生核心素養評價體系的建構、實施,和當前的課程與教學體系、評價體系、標準體系進行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