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下)

2021-12-09 中華書局陽光潤智

中華文化的復興須從禮儀的重建開始,而重建的起點便是國民教育,包括國文(語文)教育

臺灣學測國文在中國傳統文化類試題中,有一類試題是大陸試卷中付諸闕如的——傳統禮儀文化常識。這類試題幾乎年年出現,所佔分值只有兩分,但似花圃中的奇花異卉,引起筆者極大興趣。如2012年單選題:

下列□□中的詞語,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甲、近自海外旅遊歸來,特選購當地名產乙盒,敬希□□

乙、來訪未晤,因有要事相商,明早十時再趨拜,務請□□為幸

丙、茲訂於元月十七日下午六時,敬備□□,恭候光臨

(A)哂納/賜見/菲酌

(B)拜收/稍待/嘉禮

(C)笑納/曲留/華筵

(D)惠存/恭候/賀儀

筆者剛一看到這道題時有些茫然——這些文縐縐的敬語謙詞太陌生了,陌生得好像屬於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化;但又似曾相識,它們存在於民國時期,即筆者的祖父或比祖父輩更早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今天的大陸人來說,它們已經消失了至少有半個多世紀,一如進了博物館裡的「化石」。此題答案為「A」。

並且,此類題目常有所「出新」。如2001年單選題:

羅董事長的三位朋友分別在今天過七十大壽、喬遷新居、分店開幕。如果你是董事長的秘書,下面三副對聯該如何送才恰當?

(甲)大啟爾宇,長發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

(丙)室有芝蘭春自永,人如松柏歲長新

(A)甲送喬遷新居者;乙送分店開幕者;丙送過七十大壽者

(B)甲送分店開幕者;乙送喬遷新居者;丙送過七十大壽者

(C)甲送過七十大壽者;乙送喬遷新居者;丙送分店開幕者

(D)甲送過七十大壽者;乙送分店開幕者;丙送喬遷新居者

這道試題將考生置於具體的生活情境,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又帶有幾分遊戲性質,顯得親切而有趣。試題不單考查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的了解,還有對聯的鑑賞能力,其中也包含了語文應用能力。並且,試題本身既體現了漢語言文辭之美,也散發著中國文化人情之美,生動地詮釋了美善合一之特徵。如果用北京教育考試院《考試說明》來表達,這樣的試題正屬於「蘊含在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有「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良性互動」。此題答案為「A」。

歷年學測國文中,像這樣生動鮮活的試題還有不少,涉及的常識性內容也相當之廣,有婚娶的請柬寫法,有訃告的寫法,有謝啟的寫法,有豎式信封格式的寫法,還有書信提稱語和祝詞的用法,等等。在命題形式上,充分呈現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又顧及其日用功能,即儒家所謂「道不遠人」。如2010年單選題:

請依下列各組人物的關係,選出正確的書信「提稱語」的用法:

(A)蘇軾寫信給蘇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寫信給杜甫,可使用「大鑑」

(C)曾鞏寫信給歐陽修,可使用「知悉」

(D)左光鬥寫信給史可法,可使用「鈞鑑」

此題的答案是「B」。題目巧妙地將中國歷史常識、文學史常識和傳統禮儀文化常識熔於一爐。不過,這些試題恐怕連一些大陸語文教師也未必答得出來,包括筆者在內。因為,近數十年我們基本上缺失了傳統禮儀文化方面的教育。平日給對方寫信,無論長幼尊卑,親疏遠近,提稱語大概多是「你好」,信末的祝詞常為「此致 敬禮」。至於社會人際交往的稱謂更是混亂不堪。筆者也只是近年與臺灣朋友郵件往還時,才第一次看到「大鑑、鈞鑑」一類文縐縐的書信用語——才發現這些在文革中早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在臺灣居然還好好地「活」著!

筆者每每看到這類試題時,腦海中便會出現漢語中那些古老而美好的詞句:「溫良恭儉讓」、「文質彬彬,而為君子曰」、「發乎情止乎禮」,等等。並且,也會想起網上近年流行的一個段子,名曰「這些年被我們毀掉的詞」,其中有「小姐」「美女」「老闆」「教授」等;想起在國際航班上大打出手的大陸同胞;想起關於「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社會大討論;當然,也想起漢語之謂「斯文掃地」……

中華文明的基礎是禮樂文化。早在戰國至秦漢年間,便有了完整記載社會典章制度、後被宋朝理學家作為「五經」之一的《禮記》。《禮記·曲禮上》有這樣的闡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這句話表明:禮即是人和禽獸的分野,也是文明的分野。孔子將「禮」視為一個人安身立命、處世做人之根本,進一步提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一思想也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礎。2005年度臺灣學測國文多選題第19題,對此即有所詮釋:

儒家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行止不唯與其內在修養相符相應、相生相成,抑且是禮義之道的開端,所以儒家極重視外在行止的講求。下列文句表現儒家此種觀點的選項是:

(A)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B)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C)學有所得,不必在談經論道間,當於行事動容周旋中禮者得之

(D)臨民之時,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語言和謹,處事安詳,則不失其禮體矣

(E)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題目出處為《禮記》、《論語》等,答案是「ABCDE」。像這樣的題目此不一一引錄。可以看出,命題者旨在通過這些試題,引導年輕學子重視禮儀規範,提高自身修養,做儒雅君子。

在筆者看來,這些題目還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親愛和敬意,需要一種外在的表達形式;而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即彼此有所節制。唯如此,社會人倫方能和諧,文明方能不斷向前。因此,一個社會的禮儀規範相當於「軟體系統」,起了調節各種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的看不見的作用。並且,這個系統的功能是法律和法制無法代替的。一旦這套「系統」被打碎,社會便會分崩離析,文革十年的慘痛教訓,中國人當記憶猶深。

上世紀60年代,臺灣曾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制定並頒布了《國民生活須知》。當時在臺灣的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見張貼的「須知"。後經過不斷修訂,1990年又頒布了《國民禮儀範例》,涵蓋各種政府慶典及婚喪嫁娶的禮儀,以及日常衣著、飲食、走路、交談、進食、乘車、休閒和教養兒童,可謂面面俱到。其內容以古老的《禮記》為本,同時吸收了現代西方的一些禮儀。在臺灣小學課程中,有《生活和倫理》一門課,中學有《公民與道德》課,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表現中華民族道德文化」,成為「堂堂正正中國人」。

今天,去過臺灣的多數大陸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筆者近年曾兩度赴臺公幹,對此感受尤深。筆者理解,這個「美」從表面而言,是指臺灣民眾待人接物的友善謙恭,言談舉止的文雅得體;深層而言,是指體現在臺灣民眾身上的中國文化的人文之美,亦即《易經》所謂「情深而文明」。

學測國文中這類試題,為此提供了生動的註腳,也給我們以啟示:中華文化的復興須從社會禮儀的重建開始,而重建的起點便是國民教育,包括國文(語文)教育。

高考作文命題作為指揮棒的導向性可以一直傳導到各階段的寫作教育,最終影響一個民族的思維品質和國民素質

作文一向是語文考試的重頭戲,兩岸皆然。

在大陸,每年夏初高考「大戰」揭幕之日,第一場便是語文考試。往往上午的考試還未結束,各省市的作文題目便已見諸於網絡。接下來的一周,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爭相加以評論。有些門戶網站還發起「最××的作文題目」評選,如「最雷人」、「最坑爹」、「最浮雲」等等,極盡惡搞之能事,年年如此,樂此不疲。相比之下,臺灣每年學測國文的作文題似乎沒有那麼「受寵」。

但是,從其所佔卷面分值而言,臺灣要高於大陸。

大陸高考語文作文60分(佔總分40%)材料寫作,不少於800字臺灣學測國文非選擇題54分(佔總分50%)一、文章解讀:9分(150字-200字)二、文章分析:18分(文言文)(250字-300字)三、引導寫作:27分(文體不拘,文長不限)

由此表可見,臺灣學測國文的「非選擇題」相當於寫作部分,但一分為三:文章解讀、文章分析和引導寫作。三者之間按9分一檔的分值逐級遞增。以2011年度為例:

一、文章解讀(佔9分)

閱讀框線內朱光潛〈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的一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一) 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知覺」同一棵古松有三種不同的反應態度,這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以你對本段引文的理解,請加以闡述說明。

(二) 閱讀了作者這一段文字後,依據它的意旨,請你重新給它訂個題目,並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150字-200字(約7行-9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木商的心習,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植物學家的心習,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那一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由此可知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顯而易見,此題的指向是將文章閱讀與表達結合一起,可謂一箭雙鵰。題目要求具體到連書寫格式和行數、字數都規定得一清二楚,以免考生因細節疏忽而失分,可見命題者的「體貼」。

並且,這兩道題目都有一個共同點:要求考生不但對材料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概括,還要加以「闡述」「說明」,此即意味著考生不能妄下斷語,而須經過「慎思」「明辨」之後,方能做出判斷。這種思維方法一方面蘊含著《中庸》所強調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要素。

第二題「文章分析」為文言文。2011年度的題乾材料為臺灣各版高中國文教科書共同選文——蘇軾的《赤壁賦》節選。題目如下:

二、文章分析(佔18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嘆,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三)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二)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行-14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與第一題「文章解讀」相比,此題旨在評量考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以及語體文(白話)的表達能力。分值比上題增加一倍。所提供的題乾材料偏重於議論與抒情,有利於考生個人才情的發揮。後面3小題彼此連貫,層層深入,考生必須讀懂文意方能恰當作答。

綜觀上述兩道題,其共同點是將閱讀與寫作看成是有機的整體,且文白兼顧。以考試導向性而言,有助於考生語文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在大陸試卷中沒有這兩種題型。嚴格說來,真正與大陸相同的只有「引導寫作」。請看2011年度試題:

三、引導寫作(佔27分)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第六八四號解釋,認定大學生如不滿學校的處分,有權可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臺灣大學李校長表示,依據《大學法》的規定,學校在法律的範圍內有自治權,學生也有很多申訴管道;大法官做出這項解釋,可能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關係的緊張。學校是教學的地方,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應如何維持和諧,避免陷於緊張,而影響教學活動,是學校和學生雙方面都應關心的問題。對大法官的這項解釋和李校長的反應,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請以「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文體不拘,文長不限。

此材料提供了一個具體案例。這個案例真實地存在於考生生活中。該案例涉及到三方:司法院、學校與學生,故決定了每位考生有話可說。同時,將法理與人情、學校與學生、學校與社會三種關係結合在一起,折射出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引導考生思考法與情、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其案例本身包含著培養公民素質的指向。並且,材料發揮空間較大,考生可以憑籍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能力,抓住要害,寫出具有思維深度的佳作來。

在大陸高考作文試題中,在命題思路上庶幾相近的有2013年全國新課標Ⅱ卷。所提供的材料為某機構對班級同學關系所做的調查,要求考生對調查結果發表看法。但就題目所包含的思維深度和廣度而言,似不及此。

不過,像2011年度這樣「出彩」的「引導寫作」題,歷年臺灣學測國文亦不多見。相比之下,有些年度的作文命題也頗值得商榷。如2013年度「引導寫作」題:

曾永義《愉快人間》說:「為了『人間愉快』,就要『人間處處開心眼』,就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觀賞等四種能力,達成『蓮花步步生』的境界。」這是一段充滿生命智慧的哲思。「人間愉快」,可以是敞開心胸、放寬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擔責任、化解問題的喜悅;可以是對周遭事物的諒解和包容;可以是觀照生活情趣的藝術;也可以是……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人間愉快」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皆可,文長不限。

這段「引導材料」相當矯揉造作,風格頗似「心靈雞湯」。或許是筆者天性愚鈍,讀來有點不知所云。而且,以「人間愉快」四字作為作文命題,很難想像18歲的高中畢業生能說出些什麼。還有2012年「引導寫作」題: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所謂「自勝者強」,是指真正的強者,不在於贏過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喜歡跟別人競爭,卻不願好好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其實,只有改進自我,才能強化自我、成就自我。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自勝者強」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這道題屬於自我修養類。題目「自勝者強」本身即道德命題,考生只能順著題目預設的價值取向來發揮,相當於「代命題者立言」,思維方向十分單一。並且,對於高中生來說,其自身修養很難達到這樣的深度,缺乏相似的人生體驗,故容易為賦新詞強說愁,流於浮泛空疏。

值得尋味的是,這類以「道德教誨」為特色的作文題,大陸高考語文也存在,只是呈現形式有所不同。以2013年作文題為例,如遼寧卷的「沙子和珍珠」,新課標I卷的「經驗和勇氣」,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圓」,浙江卷的「三句話看童心」,湖南卷的「我願意」,四川卷的「過一種平衡的生活」等皆是。

這些題目表面上看或是寓言,或是勵志小故事,或是格言警句,其中均蘊藏著某個道德教誨。考生只能按此命題去「做文章」,猶如「螺絲殼裡做道場」。並且,因為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是虛擬的,其蘊含的道德命題本身缺乏真實的思維價值,相當於「偽道德命題」,故顯得虛假而矯情。

此乃歷年大陸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一種模式。另有一類作文材料雖然是真實的,如2013年山東卷的命題作文「咬文嚼字」,基本上屬於「升級版」的「好人好事」,實質上也還是「道德命題」。

這類命題的最大弊病是使考生的思維幼稚化、簡單化,即不需要分析、比較、論證、思辨,而只需要人云亦云,迎合他人,為此甚至言不由衷、違心編造,變得矯情而虛偽,對學生心智及人格成長戕害莫大。

追根溯源,兩岸這類命題模式可能源自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八股文的題目源於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命題方式多達39類,有「單句題」「通章題」「承上題」「截搭題」等等。最簡單的當屬單句題,如「過不憚改」、「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然後知不足」等等。這些題目本身便屬於自我修養類的道德命題,與儒家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有關。其特點是要求文章必須模擬儒家祖師的口氣去發表議論,即俗稱的「代聖人立言」。當然,如果單就行文形式而言,八股文也許有其合理成分。但就命題形式及其內容而言,八股文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負面影響可謂根深蒂固。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國人之喜好道德說教、誇誇其談、放言空論看到其影子,還有影視作品人物情節的矯情虛假等。而聯繫及此,似乎不難理解海峽兩岸作文命題之同好「道德命題」的因由,可見歷史荼毒之深之重。

實際上,中國有更優秀的寫作傳統,如《周易·乾》曰「修辭立其誠」,即寫文章要表達自己真實意圖,不能言不由衷,妄發議論。還有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曰「文章合於時而著」,即寫文章要與時代合拍。

如果說,語文(國文)考試作為母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指向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常識性試題所指向的應該是「善」和「美」,而作文題則應該指向「真」。具體而言,即通過寫作引導考生學會「慎思」「明辨」,學會獨立思考。這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質。

在歐美一些教育發達國家,對此目標已有非常明確的認識。我們不妨看看近年的美國SAT寫作題:

1.認真思考下文提出的議題與設問:

很多人相信,誠實可敬的品質會限制他們的選擇、機遇以及獲得成功的機會。不幸的是,在今天「個人至上」的文化氛圍中,道德可能是人們唯一會選擇拋棄的品質!人們深信自己只有兩種選擇:一、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即使是錯的;二、保持道德高尚,然後失敗。很少有人選擇不誠實,但是沒人願意失敗。

設問:講究倫理道德會阻礙人取得成功嗎?設計並寫作一篇論文,闡述你就這一問題的觀點。從你的閱讀、經驗以及社會觀察中舉例並論證,以支撐你的立場。

2.文明禮貌到底怎麼了?很多書籍和文章都寫到當今社會缺乏基本禮貌,不顧傳統禮節。不論是飯館裡調皮搗亂的驕縱兒童,還是有線電視新聞節目裡互相叫嚷的所謂專家,人們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注意舉止得體和文明禮貌。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真的希望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又不得不冒著被視為不禮貌或不文明的風險。

設問:不講禮貌是否有時也是必要的?設計並寫作一篇論文,闡述你就這一問題的觀點。從你的閱讀、經驗以及社會觀察中舉例並論證,以支撐你的立場。

3.我們對於「勇氣」的定義太寬泛了。真正的勇氣是有意識的自我犧牲,要麼是為他人著想,要麼是為了堅守某種價值。但是現在我們往往把大膽和誠實——這只是勇敢的一個方面,當作勇氣的全部內涵。我們甚至說一個人在時尚或音樂方面的品位不同於主流,或說出某些錯誤是需要勇氣的。這些行為雖令人欽佩,卻不一定就是勇敢。

設問:在人們為了他人或堅守某種價值而犧牲個人幸福的行為中,我們是否應該限制使用「勇氣」這一術語?設計並寫作一篇論文,闡述你就這一問題的觀點。從你的閱讀、經驗以及社會觀察中舉例並論證,以支撐你的立場。

這類寫作命題以其迥異的思路,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其對考生思維的挑戰性,以及由此傳遞出的培養信號,顯然與我們不太一樣。並且,這些題目不是憑人云亦云、陳詞濫調可以對付的。在SAT作文試題中,獲得滿分的評分標準之一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發展作者自己的觀點,表現出傑出的批判性思維,清晰地使用恰當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證據證明自己的立場。」

誠然,像任何考試一樣,高考作文本身承載的功能有限。就一篇作文而言,不可能兼顧各種文體和寫作手法,但其作為指揮棒的導向性可以一直傳導到各階段的寫作教育,最終影響一個民族的思維品質,乃至國民素質。

因此,筆者很想建議握有命題大權的諸公:少出一些類似「沙子和珍珠」,或「上善若水任方圓」那種虛無縹緲的「道德說教」型作文命題,讓莘莘學子回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來,回到交織著矛盾和悖論的生活實相中來,回到正處於充滿希望又步履艱難的中國社會轉型中來,「文章合於時而著」,通過閱讀與寫作學會質疑、思辨,學會求真、求實,做個關心社會事務的有獨立見解的現代公民。這才是從根本上高考作文應當追求的價值取向。

最後,對比大陸和臺灣作文題,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差異:臺灣學測國文作文為兩小一大,其好處是除了寫作能力考查較全面之外,分數分配也比較均衡合理;而大陸僅考一篇800字的命題作文,對考生而言,猶如孤注一擲,萬一離題偏題,則損失至巨,也因此容易出現押題、猜題或套作的投機做法。

不過,可喜的是,北京教育考試院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在今年1月份頒布的《考試說明》中有明確表述:「2014年高考語文作文『一分為二』」,具體做法為「將60分的作文分為兩題。第一題為微寫作,第二題為作文題。……此外,提升命題精細化水平,調整試卷結構,提高試卷的區分能力。」

國文之「道」,在於通過國文教育培養下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成為有文化自信的堂堂中國人

在大陸,語文教育一直是個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本文開頭所引網友仿擬杜甫詩「網上忽聞語文貴,初聞涕淚滿衣裳」可見一斑。上世紀末,曾有文化界人士痛斥「誤盡天下蒼生是語文」。此現象亦屬「中國特色」。除了語文教育本身的問題之外,其背後也許有更深層的歷史因由。筆者最近讀到聞一多早年寫的一首詩《祈禱》: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譁!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誰的心裡有堯舜的心,

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告訴我那智慧來得神奇,

說是河馬獻來的饋禮;

還告訴我這歌聲的節奏,

原是九苞鳳凰的傳授。

……

詩中反覆地鋪陳、詠嘆,又強烈地質疑、呼告,深刻地表達了五四那一代在西方文明衝擊面前失落了文化自信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痛苦、掙扎和迷惘。當時聞一多26歲,剛剛從美國留學歸國。

2010年夏,筆者曾對任繼愈先生做過有關語文教育問題的採訪。在提到母語教育的價值時,任先生言簡意賅地說:「語文課應該代表五千年文化。」筆者還記得他說話時那不容置疑的口氣,但當時並不甚解。及至最近,看了臺灣歷年學測國文試卷之後,才有些省悟。

通觀這些試題,感覺命題者旨在將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濃縮於一卷,即「納須彌於芥子」,教莘莘學子不僅領略到「國文」之源遠流長、博大淵深,還有「國文」之美,「國文」之趣,「國文」之無窮魅力。並且,無論從試卷結構,抑或試題內容和試題形式,顯得既雅正端方,又不失活潑靈動,在傳統與現代的互動中,展示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如果說,考試本身可以載「道」,那麼,臺灣學測國文的「道」,便是通過國文教育培養下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成為有文化自信的堂堂中國人。

相比之下,大陸高考語文雖然試卷總分、卷面字數和考試時長均超過前者,看上去似乎對語文學科更為重視,但從試卷結構的不甚合理,還有試題內容的相對貧乏、狹窄來看,顯然與各界有識之士的期待尚有距離。尤其是古代文化方面的分值所佔太少,試題形式呆板、單調,內容呈碎片化、平面化,缺乏在文化上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並且,試題低估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題目呈低水平重複,不能挖掘考生潛在的語文素養。

究其原因,這恐怕與命題者對漢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價值認識有關,也與命題者自身的學術素養有關。當然,歸根結底,與數十年間的文化斷層有關。

鑑於此,我們不能不警惕:如果僅僅滿足於把高考語文總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而在試題質量上沒有實質性提升的話,那麼,這樣的考試改革將會大打折扣,公眾那種「初聞涕淚滿衣裳」的熱望便會落空。

而質量的提升,首先需要價值觀的改變。

當然,臺灣學測國文並非盡善盡美。筆者總體上感覺,古代文化類題目比語體文類試題要出得好,命題者似更得心應手,歷年試題中常能看到「出新」「出彩」之處;而語體文類試題則比較一般,其中有些題目也不無可商榷之處。並且,近年來,臺灣高中教師、學生家長皆反映學測國文成績偏低,負責命題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壓力不小。可見國文命題之不易。

筆者以旁觀者的身份,撰此長文以作比較評析,難免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而手握命題大權的兩岸諸公,能不自惕乎。

(王麗 《 中國青年報 》)

由臺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編而來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已於2013年9月份在多所學校開始正式使用了。詳情請關注後回復「教材」查看


====================================

(感謝您關注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關注我們。)

====================================

相關焦點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
    2002年,臺灣地區正式宣布取消大學聯考,實行學測和「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並行制,考生可以二選一或者兩者都選。  學測迄今已走過20年的歷程,成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大學入學考試。2014年報名考生人數14萬人,基本上為應屆高中畢業生之總數。自2010年始,學測成績被作為大陸普通高校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依據。
  • 冰點特稿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下)
    筆者搜集由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制的1994-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與大陸近年高考語文試題做了一番比較。其中的異同之處,折射出兩岸對漢語文本質及母語教育價值觀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在某種意義上,文言代表著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白話代表著自五四以來的現代新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兩種文化的了解、認識及認同的程度,基本上是由其在中小學時期所接受的母語教育所決定的。臺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遠超大陸高考語文試卷。
  • 冰點特稿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臺灣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考試(以下簡稱「臺灣學測國文」)與大陸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目(以下簡稱「大陸高考語文」)相比,首先是總分和考試時長存在差異。文字簡潔、邏輯嚴謹的試題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樣,文字冗長、思維混亂的題目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大陸高考語文應當引以為鑑。與臺灣學測國文相比,大陸高考語文確實存在閱讀題材料文本過長的問題。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你對幾題?
    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詳細闡述了從小學到大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要求,強調將其「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同時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將降低高考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有網友以「網上忽聞語文貴,初聞涕淚滿衣裳」來形容。在筆者眼中,教育部門明確提高母語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著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語文教育終於突破困境,返璞歸真,走上正道。並且,從高考入手,可謂抓住了根本。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我們先來檢驗檢驗自己的語文水平,且看10道臺灣高考國文試題,你能答對幾題呢?
  • 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文字簡潔、邏輯嚴謹的試題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樣,文字冗長、思維混亂的題目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大陸高考語文應當引以為鑑。與臺灣學測國文相比,大陸高考語文確實存在閱讀題材料文本過長的問題。
  • 臺灣語文課程中文化傳承教育及啟示
    摘要:臺灣重視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系統連貫且具有階段性,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與評價強調理解性和體驗性,對大陸中小學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 2017年臺灣國文高考卷閱讀理解以《紅樓夢》為考題
    作者  張惠北京教育考試院在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就對語文科目作了調整,增加12部名著經典閱讀。
  • 港臺語文研究 劉恩樵:臺灣翰林版國文教材特色與啟示--以國民中學國文一年級上冊為例
    劉恩樵老師近年來承擔的江蘇省級課題港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獲得了江蘇省第三屆精品課題稱號。本公眾號將陸續推出該課題的多項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今日推出第二篇       《臺灣翰林版國文教材特色與啟示--以國民中學國文一年級上冊為例》因為教學的需要與交流的便利,筆者多次在臺灣學校聽課,與臺灣教師交流,查閱臺灣國語教學的資料,因而,對臺灣國文教學頗感興趣,現以臺灣國民中學翰林版國文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談談其特色以及對大陸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
  • 2021年度臺灣省高考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特色
    2021年度臺灣省高考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特色
  • 臺灣高考今天考「國文」 作文題目」對鏡」
    臺灣高考今天考「國文」 作文題目」對鏡」 2002年7月2日17: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香港7月2日消息:臺北訊,臺灣本年度的高考,今天進行指定科目的「國文」考試。
  • 從兩岸高考看試題與課文的關係
    從兩岸高考看試題與課文的關係    何為若論高考試題與課文的關係,大陸和臺灣的情況互為鏡子
  • 從兩岸高考試題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從兩岸高考試題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 108學年度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國文試題|高考
    以下為2019年臺灣高考語文試題(簡體版)。筆者粗略分析了近幾年臺灣的大學入學國文考題,有這樣一些特點。
  • 2021高考英語的外刊試題的來源及對2022高考的啟示
    全國高考英語試題的外刊來源的深度分析,針對2022新高考英語的啟示!新高考英語試卷的外刊趨勢,將直接考查同學們的英語語言的核心素養能力。下面通過2021全國幾套高考英語試卷(含部分區域的春季高考)的外刊來源分析,帶給我們新高考分析的啟示。
  • 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比我們大陸好麼?
    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實際上臺灣人的國文(語文)學習的時間也遠比大陸人要多,相較而言大陸則更重視「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素養),所以臺灣人平均國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修辭也都比較好。
  • 今年臺灣的高考優秀作文是什麼樣?
    這幾天很多人在討論浙江的高考滿分作文。你可能有點好奇:臺灣的高考滿分作文是什麼樣?首先要說明的是,臺灣現在已經沒有傳統意義的「高考」了。你可能對「聯考」這個詞有印象。在許多臺灣青春片中,大學聯考都是重要的背景,伴隨著壓力、汗水、友誼和失落,是許多臺灣人共同的回憶,也是共同的噩夢。
  • 對岸剛考完的國文高考題和寫作高考題
  • 臺灣國文浩劫
    臺灣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這項「文化舉措」一經爆料,得到了媒體的高度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新聞網、觀察者網、中國網、鳳凰網、新浪網、中時電子報、大公報等央媒、地方媒體、商業網站、自媒體平臺都進行了相關報導,兩岸三地媒體紛紛給予評論,批評蔡英文當局繼續搞「文化臺獨」,試圖切斷兩岸文化血脈、削弱民族認同,臺灣的下一代堪憂,臺灣的未來堪憂!
  • 明悅國文教學:未雨綢繆說高考
    隨著孩子們年級的增高,社會、家庭,甚至孩子自己都會漸漸關注高考,不知不覺用高考的鏡子來照一照自己、照一照學校,那麼明悅的國文教學裡,是如何認識、研究、謀劃高考的呢?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明悅中學國文校本課程設計》(第七稿):「明悅國文教育以弘揚人類優秀文化為己任,致力於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概言之,文化、讀寫、素養(包括思維、審美)、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