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爆發後,學校延遲開學,學生不得不居家學習,在線學習就這樣不期而至。一個月過去了,有的同學學有所獲,碩果纍纍,有的同學卻水過地皮溼,一無所得,陷入迷茫、自責和焦慮之中。
有的同學說:「網上聽課,兩眼盯著小小的手機屏幕,一會兒兩眼就發酸,聽著聽著就犯困……」
有的同學說:「我想學習,卻總是管不住自己,線上聽課老走神,作業一點不想做,也不會做?」
孩子宅家不學習,更讓不少家長著急抓狂:「孩子太不自覺了,早晨不起床,網課打瞌睡,晚上熬夜寫作業,馬虎潦草全是錯?」
還有的孩子更是令家長頭疼:「一連幾天躺床上不起,說是在床躺著聽課不累,可是,你一轉眼,他就切換成了遊戲?」
延遲開學,學生居家學習,學生和家長來天天在一起,帶來的不是陪伴的親密,相反,因為聽課、作業,使得家庭親子關係更加緊張,「平時母慈子孝,一說作業就雞飛狗跳」的「瞬間」現在成為常態,逼得不少家長几近崩潰。
家長與孩子矛盾升級,焦點是源於孩子不能「自覺學習」,不僅是家長抱怨,孩子自己也很自責,但他們卻是如身陷沼澤,無法自拔。
而在我看來,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能把所有板子都打在孩子身上,不能「自覺學習」,毛病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於我們的學校教育上——因為在此之前,我們的學校、教師和家長很少或者說從來也沒有教給孩子「自覺學習」。
實際上,我們平時期望的孩子自覺學習,其實是自主學習的俗稱。「自覺」僅是一個人自主學習態度的一種外在表徵,而態度僅是自主學習的前提,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核心,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才是保障。
所謂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有自我學習的願望,能通過自主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完成學習目標。也就是說,自主學習包括了動機、態度、方法、習慣等一個完整的過程。想學、願學是先導;會學、善學是基礎;自律、自勵是保證;自醒,慎獨是最高境界。
而反觀我們此前對學生的教育,不過是一種填鴨式的「強迫」學習。每學年、學期的學習計劃是學校統一訂好的,每周、每月還要強調「進度」的統一;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步驟都是教師提前設定好的,學生學習只不過是按照教師提前排好的劇本「走過場」而已,不管學會學不會,都要跟著教師的進度往下走,這使得學生沒有一點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走完」過場「,還要「被迫」完成大量的所謂作業。這種學習,讓學生完全陷入「被動」,甚至是不得不的「被迫」。每個人都知道,「被迫」的感覺是不爽的,是遭人反感的。對於逆反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每天的「被強迫」,讓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聽課昏昏然,作業潦草應付,厭學情緒日升,再也不想著學習。試想,學生在學校師生面對面教師都管不住,學生都學不好,現在學生居家學習,師生兩不見,教師」線長莫及「,學生豈能會學好?
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對於這一點,有學校和教師說,這些年,我們就是按照新課改精神去教的。但是在這裡,我不得不實話實說,我們教師說的這個「做」僅是局限在課堂這一畝三分地裡,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探究思考等只不過是當作了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換言之,就是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囿於在課堂上「被迫學習」這個狹小圈子裡,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自覺學習能力當然不會形成。
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下,不僅是表現在教師指導、監督、甚至是「強迫」下的「自主」學習,應該是脫離開教師之後,沒有教師幹預的自主學習,更應該體現在走出校門、宅在家裡、走向社會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到的自主學習——自覺學習。
可是,我們的教育不僅從來沒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甚至還扼殺了他們學習的欲望。現在離開了學校,沒有了學校學習環境的薰染,沒有了教師的指導與管控,無論是空中課堂看著視頻學,還是電腦、手機跟著教師的直播學,雖然也有籤到、打卡的制約,師生在線互動的牽涉,甚至家長「貼身保鏢」般的陪伴監督,但家長畢竟是學習的」局外人」,「不知學習為何事」,宅在家裡持的學生,身心完全是「自由」的,學習完全成了自己的事。習慣了在校教師監管下的「被動學習」、「被迫學習」的學生,現在一個人呆在屋裡,沒有了教師的「提線」的擺布、監管的「威懾」,雖然人坐在書桌前,但心卻不一定「在焉」;有的學生雖然心裡想著要學,卻因為沒有經驗,不會方法,也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開學」一個月,學生居家學習的束手無策、學習效率效益的低下、學習的不自覺、不自律,暴露出我們教育的短板——學生自主學習力的缺失。因此,儘管我們下大氣力,開通了空中課堂、搭建了在線學習平臺,但是,名師的課再精彩紛呈,教師的直播聲再嘶力竭,線上打卡聲聲再準時,拍照上傳的照片再正襟危坐,很多學生還是沒有把知識學進心裡……
如果我們把教師比作一個廚師,那麼過去我們教學的主要精力一是放在做菜上,二是放在強迫學生吃菜上,因而,現在教師不在眼前,你做的菜再好吃,倒了胃口的學生也是不屑一聞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改這種狀況,核心自然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教師不僅要當會做菜的廚師,更要當領學生進門的師傅——激起學生吃菜的欲望,在食慾的驅使下自己去做菜;不會做,做不好時,教師再出手。自趣——自欲——自為——自享——自覺,自已動手,豐衣足食,自已做的飯菜才最香。誠如是,學生才是完成一個自主學習的「生命循環」!
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五千餘年,人類歷史更是長達幾百萬年,累積的知識浩瀚如煙;現代社會,每天產生的新知識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產生的速度和總量,用「知識爆炸」這個詞形容已然不能盡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知識是無窮盡的,一個人終其一生也是學不完的。人類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它們,而利用它們更好地探索、發現、創新。因此,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覺學習、終身學習的人,這樣的人,學富五車一樣也是白痴,。有理由相信,未來社會發展會越來越快,知識更新的速度會更驚人!一個人如果不能自覺學習,不善學習,不能做到終身學習,便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被時代所淘汰!
這次疫情突發、學生居家學習暴露了我們教育的短板。我們現在要做的,不僅是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居家學習的效率,解當下燃眉之急,更要「風物長宜放眼量」,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要切實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將教會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將他們培養成一個個想學、願學、會學、樂學,能夠終身自覺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