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研究院院長盧志文在全國新教育實驗第十二屆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
2012年7月14日上午,臨淄中學主報告廳座無虛席,來自全國35個實驗區,80餘所實驗校的近1200名新教育代表濟濟一堂,迎接全國新教育實驗第十二屆研討會的召開。新教育研究院院長盧志文在全國新教育實驗第十二屆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談了他對中國教育的理解和對新教育的期待,感染了在場很多人,以下為內容實錄。
夢想,在路上——2012年新教育研究院工作敘述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盧志文
「可以斷定的是,作為一場對抗教育異化 的實驗,理想主義者試圖從源頭上救贖中國教育危機的努力,起碼可以視作以 人的教育 為旨要的 新希望工程的剪彩儀式。」今天重溫2004年第八期《南方窗》對新教育的評價,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個念想能走多遠?對於民間教育實驗來說,新教育已經算是一個奇蹟。歷史,總是被理想牽著前進;教育,也是如此。2002年,第一所實驗學校和教育在線網站的成立,開始正式的實踐旅程。散落的教育理想種子不斷匯聚,而成今日的蔚然大觀。時代呼喚並成就了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也回饋反哺時代的營養。
站在新教育十年歷史的風口,我們依然洞見理想光芒的強大力量,並投射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中國大地上。每次新教育的年會,我們都在積聚能量並互相體認彼此的共同價值。在社會風雲激蕩中,我們播撒的啟蒙種子種植在歷史的泥土裡;在沉痾常見處,我們平靜的犁地耕耘,擦亮黯淡的眼睛和心靈。
十年的新教育實踐,每位實驗者、每所學校、每個區域用生命在場的方式,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在時代斷裂處縫合、在社會破損處彌合。擔當社會責任的情懷,高舉教育道義的旗幟。於無聲處聽驚雷,新教育正演奏著融於時代的樂章。
過去的一年,新教育在新教育研究院的組織下,在「創新機制架構組織、打造實驗課程核心、開拓實驗項目研究、支持民間實驗力量、保證開放吸納行動」等方面,繼續給新教育實驗以組織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支撐。
一、繼續創新機制結構,提供穩定運行的組織平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潮漲潮落,人來人去,在不斷變換的人員更迭中,如何使我們期望的事業能夠保持基業長青?現代法制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民主治理的公權分配製度告訴我們:機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既要找對人,更要找對機制,才是穩步行駛的車輪。
對於新教育實驗來說,我們不缺人才,或者說,新教育是人才濟濟。但我們需要建立現代的組織機制,才是朝向更強大NGO的保證。頂層設計,機制保障,才能實現人事共振,基業長青。
新教育現在有組織管理機構新教育研究院,有新教育實驗資金和項目的支撐機構新教育基金會,有新教育的學術課題管理和研究機構新教育研究會和新教育研究中心。四個組織各司其職,互相支撐,互為融通。
從學術指導來說,新教育有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由顧明遠先生領銜,專家委員會的隊伍在不斷充實。就新教育研究院來說,有新教育理事會進行戰略的決策。院長會議進行日常事務的決策。在這次年會期間,召開了新教育第二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就新教育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討論。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決定由朱永新教授擔任理事長、盧志文、許新海、幹國祥擔任副理事長。在2011年年會以後,在新教育研究院下面新成立增加了新評價與考試研究所,新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親子共讀研究中心三個部門。新教育研究院與海門市政府聯合成立了新教育培訓中心。
就對外合作來說,繼新教育研究院與鄂爾多斯東勝區教育局合作舉辦了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後,今年新教育研究院與北京朝陽教委合作,創辦了北京市新教育實驗學校。這些學校由新教育方面整合力量和資源,以委託管理的形式存在。北京市豐臺區第二實驗中學主動聯繫新教育,借用新教育團隊資源,創辦豐臺新教育小學。
責權對等,分工明確,機制保障,民主協調,建立對投資人、受益人諸方負責的管理機制是努力的方向。
讓合適的人上車是前提,讓車子開往正確的方向是想要的結果。
這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民主協商的決策機制。
北非動蕩,中東紛亂,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好的機制保證國家的運行。人在機制面前可以顯一時之能,但不能保萬世之安。
NGO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樂園,更要注重機制的建立。人才匯聚,觀點碰撞;思想雲集,交鋒易盛。聚也易,散也易。
尋求基業長青的諸多要素,併合理排序,是艱難且重要的創業。
二、打造實驗課程核心建構層次豐富的培訓體系
十幾年的探索,新教育從單項的六大行動到以課程為載體的精鑽深研,確立了以課程為核心靈魂的實驗思路。兒童課程、教師發展、學校文化、完美教室,都圍繞課程建構。
從課時、課堂到課程,這是對教育逐漸理解和逐漸梳理提升的過程。課時和課堂都在課程的籠罩下,課程是懸置其上的「太陽」。
新教育研究中心在課程的開發和指導方面發揮著母體作用。有著明確教育主旨,並且有著互相照應的理論邏輯話語體系的新教育課程,是新教育實驗區別於其它教師實驗的根本。
新教育存在的價值從理想主義的激情召喚,到生長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課程創生,乃至於吸納更多課程組合精神的完美教室,自有內在的驗證且自洽的途徑。
從運城兒童課程發布中注重兒童內在靈性的培育,到海門教師發展圖譜中根本書籍的研讀;從蒼南課堂模式背後的哲學依據到東勝中國文化的精神追溯;從橋西學校文化的靈魂叩問到臨淄完美教室的「全人」意識,我們一直朝向課程創造和母體文化挖掘的核心逼近。
外國的新教育實驗、中國前賢的新教育實驗、今天的新教育實驗,除了有著教育信仰的共同追求外,我們有什麼獨特的當代歷史探索價值?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臨淄召開的新教育「完美教室」會議,既是對以往課程探索的一次聚焦於教室的總結,也是對美國雷夫56號教室的中國式呼應。好的教育都是相通,彼此握手微笑的。
建立充滿新教育課程精神的學校,是新教育的夢想。所幸,這個夢想在一些實驗學校已經開始開花,比如浙江杭州蕭山銀河實驗小學。在鄂爾多斯東勝的罕臺新教育小學,更在系統地原創著新教育課程。北京市新教育實驗學校、豐臺新教育小學,也將是實踐新教育課程的基地學校。
新教育的培訓,今年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一是新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培訓。焦作地方研究中心2012年4月對北京海澱區、5月對石家莊長安區進行了培訓;石家莊橋西地方研究中心2012年4月對山東諸城進行了培訓;山西絳縣地方研究中心也對貴州鳳岡進行了培訓。新教育研究會在海門許新海局長領銜下,對廣西南寧、福建福州、浙江樂清進行了培訓。李鎮西副院長、李慶明副院長也參與了焦作、風岡新教育培訓開放活動。
二是區域實驗聯盟組織的培訓活動。2011年11月19日至21日,新教育「晨誦、午讀、暮省——回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的專題培訓活動在河南焦作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實驗區的300多位新教育人一同走進太極故裡,共享教育幸福。
11月25日—26日,由新教育研究會和新教育研究院主辦、海門市教育局承辦的全國新教育實驗海門開放周「締造完美教室,書寫生命傳奇」暨完美教室專題研討會在江蘇海門實驗區隆重召開。來自全國近500位新教育實驗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12月15日至16日,絳縣新教育實驗區開放活動如期舉行,來自山西、山東、陝西、河南、江蘇、廣西、甘肅、四川、安徽等眾多新教育實驗區的230多名名餘代表參與了此次研討活動。2012年4月8日至10日,石家莊橋西開放活動舉行。來自全國的350餘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4月24日至28日,北川新教育開放活動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共計26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外,圍繞今年年會的主題,2012年4月20—22日和6月20日,在罕臺新教育小學舉行了兩次「締造完美教室」年會主題研討會。
各個實驗區也組織了內部的新教育開放周活動,本年度,山東萊蕪實驗區、浙江蒼南實驗區、貴州鳳岡實驗區、湖北隨縣實驗區、安徽霍邱實驗區、四川金堂實驗區等都有計劃舉辦了區域的新教育研討活動,推進了本區域新教育實驗成果的深化。
面對不斷發展的新形勢,隨著新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數量不斷擴大,我們需要重新盤整新教育的培訓資源,建立分類別,有層次、適應不同需求的培訓體系。
三、開拓實驗項目研究保證實驗內容的正確方向
我們多次申明,新教育是涵蓋教育各個方面的整體實驗,是系統性的教育實驗。
雖然閱讀在新教育實驗中佔據顯著位置,但新教育實驗不等於閱讀教育實驗。同理,兒童課程、教師專業發展等,都是新教育實驗的某個部分。認識到這一點,新教育實驗就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內容。
歷史在某個節點具有珍藏的意義,但這個節點從來不是歷史的全部。
那些閃光點是在無數平凡人探索、無數前功盡棄的探索經驗基礎上獲得的。閃光點背後總有厚土積累的基礎,閃光的總是金字塔的頂端,那千萬不要忘記下面奠基性的工程。
這是一個常識,卻常常被人忽視,甚至忘記。
我們珍視所有在同一道路上前行的人,所有的言行都是推進我們事業進步的力量。我們是在攜手創造事業,。
新教育一直在開拓著新的實驗項目,遵循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嘗試,只要不是助紂為虐的做應試同謀。
過去的一年,新職業教育研究項目在蘇州開始研究。
新成立的新教育研究院新評價與考試研究所,試圖在考試評價方面做出新教育應有的貢獻。2012年5月上旬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了「新教育中美國際論壇」,中國和美國的專家共同就素質教育背景下考試評價進行了探討,並且已經在全國多個地域開始了學業水平測試的工作。美國密西根大學已經認可這種學業評價系統,並接納來自中國的學生。
新教育研究院新閱讀研究所在書目的研發方面成績斐然,2011年4月發布的「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反響很大,央視新聞給予特別報導。2012年1月,在中國書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新教育研究院新閱讀研究所獲2011年度閱讀推廣機構大獎。2012年5月26日,六一兒童節前夕,在國家圖書館,「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正式發布。
新教育親子共讀研究中心的螢火蟲項目已經遍布全國幾十所城市、數萬名父母直接參與。以親子共讀為紐帶,打通一條學校和家庭間共同學習、共同編織的溝通渠道。僅江蘇海門一地QQ群直接參與父母就達800餘人。
新教育網絡師範學院一直以其高品質和嚴要求,鍛造著新教育的種子教師,深度研讀、價值認同、尺碼保證,我們相信畢業的學員在教育實踐中會成為堅定的新教育犟龜和榜樣教師。書本的閱讀和現實的實驗成為聯繫在一起的整體。網師一定會成為新教育骨幹教師的重要孵化器。
新教育的電影課程,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已經具有初步的成果,正在進入聚集專家深度研究階段。在不久的將來,會公布電影課程的篇目以及相關的教學案例。
新教育基金會一年多來開展的公益項目,進一步推廣了新教育的品牌,基金會和國內很多品牌基金會合作,在貴州、四川等地共同打造閱讀推廣的項目。設計「幸福課程」「完美教室」等資助項目,助推新教育實驗的課程實施和項目深化。2011年11月,「書香鳳岡」新教育基金會捐贈啟動儀式在鳳岡縣舉行,基金會對援助的第一個「新教育童書館」進行授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一具有隱喻性質的詩句,同樣適用於新教育的探索歷程。正如前面所述,我們尋找金頂的那一線閃光,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局面,內心更為寧靜和透徹。
西天取經的篳路藍縷,同樣也是新教育人心路歷程的寫照。
理想主義的實踐,從來都是在艱難中收穫喜悅。
四、支持民間研究力量重視成熟課程的普及推廣
到這次會議截止,新教育已經擁有37個實驗區,1450所實驗學校。無疑,這個數量是龐大的。實驗數量的巨大和區域分布的廣泛,給新教育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
既不可以用一根直線的方式進行運動式的規定和丈量,也不能只是掛著新教育的招牌卻不進行新教育特色的實踐。
在新教育的推廣上,新教育有「底線+榜樣」的模式。面對眾多的實驗區、校,尊重共性和個性的結合,統一規劃和自主研發的結合,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統一遵守新教育的理念,比如「六大行動」「四個改變」「五大理念」等,這是新教育實驗的元起點。統一提供相對成熟的課程,比如兒童「晨誦午讀暮省」課程,教師發展「三專」模式等。
在這方面,新教育提供最基礎的通識培訓和最基本的成熟課程培訓。
但好的教育最終是富有個性化色彩的,我們支持並鼓勵遵循新教育理念的獨特教育探索。
在兒童閱讀課程方面,常麗華老師的「農曆課程」起初是個人的探索,現在成為新教育兒童課程的經典案例,許多老師在實踐著農曆課程。這是啟發、也是引導。絳縣的山水課程,寶應實驗小學的「與太陽同行」課程,都來源於民間老師的自發研究。
新教育自民間發起,匯集民間的教育智慧,和來源於經院的學術理論研究有本質的區別。新教育的每一個項目從實踐中、從泥土中、從大眾中產生,有新鮮感和生命力。
在過去的一年,很多實驗區從地域特點、本土教育情況出發,探索適合本區域的新教育推廣方式,東部的海門、蕭山、蒼南、日照、萊蕪等,激情澎湃。中部的安徽霍邱、湖北隨縣當仁不讓。西部貴州鳳岡、四川北川堅守依舊。石家莊橋西、內蒙東勝,深耕不輟。
有些實驗區行政推動,全面推行。有些實驗區個人推動,風潮一線。有些實驗區以點帶面,典型開路。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鑑的方式,但新教育從不把某一種方式當做唯一的方式加以固化宣傳。
社會的複雜性和生態的多樣性,讓我們敬畏每一個生命個體、尊重每一個區域特點。教育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質,也使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新教育在不斷的選擇和被選擇中經歷歲月的磨礪。全面移植、有限嫁接、自發創造,都是可取的方法。
去年我們看到內蒙風情的學校文化場景,今日我們體驗齊文化的歷史底蘊,他們都在不同的文化土地上長出屬於自己的新教育果實。這是選擇吸納、學習創造的過程。
新教育實驗就是不停朝向未來的創造過程。
同樣,對於新教育實驗教師,也是「這一個」的魅力表現。世上沒有第二個完全一致的雷夫,就像沒有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面對的教育對象不同,教育教學方法也隨之不同。「月映千川」,同一輪的「完美教室」,展現的是異彩紛呈的生命景象。
每一個人都是教育敘事主體,每一位教師都是教育課程的主人。
民間自主選擇,民間自主研究,讓我們走得更為從容和淡定。
五、保證開放吸納行動關注教育實驗的全球視域
和當代社會保持同呼吸的命運,新教育也是秉持開放的姿態從事教育實驗。
2011年7月常州湖塘橋的新教育國際論壇,在相互展現和了解中,推開一扇瞭望世界教育的窗。教育實驗已經是全球化的教育行動,閉門造車的時代已經是背影,充分接觸現實、審視現實,也是教育「閱讀」的另一條方式。只要不媚俗、不同流,讀書、讀人、讀社會,有利於我們更好的進行教育實驗。
佐藤學先生深入課堂的田野研究意識,對於課堂教學形態的現實改造精神,值得敬佩。
佐藤學,是立足於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者。因此他的根基紮實且厚實。
每一種實驗的藍本都是我們關注的對象,並值得解析。
成都華德福學校也是新教育的實驗學校,在這裡,國際華德福教育和中國本土的新教育可以交互學習,相互借鑑。這是並不矛盾的統一體,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2012年5月的新評價新考試中美教育論壇,同樣讓我們感受到美國多元評價體系的完備和真正符合素質教育的評價目標。
新教育的兩本雜誌《讀寫月報新教育》側重於敘事的記錄,在開設新教育專欄的基礎上,兼容並包刊載其它的重要教育資訊。《教育研究與評論》側重思想性的陳述,在刊登新教育的理論文章時,也大量吸納其它重要的教育思想。
這就是開放的包容。
這一年,新教育也得到許多額外的獎賞,
2011年9月23日,鳳凰衛視中文臺《走讀大中華》來到山西南部的絳縣,走讀這裡的鄉村小學,近距離觀察新教育實驗如何在農村小學中推廣。
2011年9月26日晚,中央4套《文明之旅》,播出含有新教育內容的《快樂學習,幸福成長》。
2011年11月6日,中央一套播出了《小崔說事》,宣傳新教育的閱讀觀。
2011年11月25日,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新教育實驗促進師生發展的行動研究》順利開題。
2012年1月6日,《人民日報》17版文教周刊發表了朱永新老師的文章《改變,從閱讀開始》,講述了新教育的閱讀觀。
2012年2月,《校長》雜誌第2期以12萬多字的篇幅隆重推出《新教育十二年》專輯,完整呈現新教育實驗當下的實踐狀態。
201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頭版頭條,以《全民閱讀大風起兮》為題對新閱讀研究所的書目研製、螢火蟲親子閱讀進行了報導。
《中華兒女》雜誌2012年7期刊載《新教育實驗者》專題,以敘事的方式專題介紹新教育實驗的榜樣引領者和實驗教師。
當然,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新教育也是一樣。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分工明細、職責明確的專職隊伍還遠遠沒有形成;適應快速擴充的實驗區、校的培訓體系還沒完全建立;新教育組織管理架構相對脆弱,還不能適應現代大型的NGO要求。
但我們有夢想,所以一直在路上。
一直在路上,我們才有今天的相遇,才有明天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