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是一種悲,
比這更悲的,是子不養而親還在。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一部電影——《喜喪》,豆瓣評分8.6,曾獲得第10屆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該片聚焦中國農村底層老年人,講述的正是老無所養的悲劇。
片中的主角林郭氏,86歲,一個人獨自生活在魯南張莊的老宅裡。
她的一次摔倒,讓她行動不能自理。在幾個子女的商議下,決定送老人去養老院。
老人雖百般不願,卻也無可奈何。
不過,雖然子女已經給養老院交了定金,可是養老院還沒有床位,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老人只能在幾個孩子家裡輪流生活。
首先是二兒子家,她還沒進養老院,二兒媳已經惦記起她住的老宅了。之後更是借著幫孫媳婦帶孩子,對老人指桑罵槐。
之後二兒子家的養子,因為偷竊被抓,家裡亂成一團。老人只能去三兒子家待一段時間。
三兒子家雖然家境比二兒子好一些,但三兒媳對待老人的態度,絲毫不遜色於二兒媳。
在三兒子家裡,老人吃飯的碗,單獨放;老人坐的沙發下面,需要拿白布墊上,老人常年用的手帕,三兒媳,直接用夾子夾著扔給老人。
無論是誰碰到別人對你如此嫌棄,大都會難以忍受,可是老人必須默默受著。
導致她離開三兒子家的,是她孫女。雖然她孫女並不嫌棄她,可是她有自己的追求,想要外出工作,三兒媳不想讓女兒出去。
老人有一次無意中說了當年自己鼓勵三兒子去外面闖世界的事情之後,孫女就悄悄走了。
知道此事後,三兒媳對老人大發雷霆,老人則長跪不起。
此事之後,老人在這裡再也待不下去了,她這回去了四女兒家。
四女兒家境也不是很好,她自己推車攤煎餅,丈夫開了個小賣鋪,日子過得緊巴巴。
相比在二兒子和三兒子家,老人在四女兒家的待遇算是好得多,雖然家境不好,但他們還特地買豬耳朵給老人吃。
不過在四女兒家期間,老人病情惡化,不僅大小便失禁,還得了「笑病」,總是不合時宜的大笑。
老人三天兩頭的生病,也讓四女兒和女婿開始嫌棄老人,四女兒甚至在屋外跟丈夫說,如果等自己老了不能動了,不上敬老院,就喝藥、上吊、自殺,給子女省點錢。此時老人正在窗前望著屋外的他們。
老人離開四女兒家,是因為四女兒的兒子因酒駕車禍身亡。之後她又回到了二兒子家。
此時二兒媳對她的厭惡之情更甚,甚至將她趕到了牛棚去住。二兒子則在牛棚裡放了老鼠藥。
在去敬老院的前夕,老人將為數不多的財產交代給二兒子和二兒媳,之後,挑好一個時辰,洗手梳頭,給自己打扮好後,吃藥自盡。
這就是這部電影,處處都充滿了悲情,也完美的詮釋什麼叫「喜喪不喜」。
雖然「喜喪不喜」,但老人心中永遠都是兒女。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人無數次的拜菩薩,雖然她在各個子女家中,都不受待見,可老人唯一的心願,卻是希望子女健康平安,這讓我們唏噓不已。
除此之外,老人後期不合時宜的「大笑」,與喪禮上不合時宜的「豔舞」,都讓整部片子充滿諷刺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的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據說很多人上一秒還在田間地頭勞作,下一秒就被拉來出演電影,有的演員則是圍觀群眾。
即使如此,這部片子看起來似乎還有一點紀錄片的味道,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
整部片子灰暗的色彩,也讓這部片子倍感致鬱。更讓人悲傷的是,片中老人的遭遇,依然存在農村各地。
希望文明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能讓我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也是這樣的片子存在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