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宗藩國叫琉球王國,它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琉球群島上,是海上貿易的交通要道。因貿易發達,號稱「萬國脊梁」。
1430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尚為中國藩屬,從此琉球開始定期向明朝朝貢。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琉球使用中國年號,奉行中國正朔。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用中文書寫。琉球人印四書,修孔廟,興科舉,崇敬儒家學術,甚至國都首裡城的宮殿都面向西方,意為歸慕中國。
1654年,清軍入關不久,琉球國王尚賢就派遣使者金應元前來請求冊封。由於琉球使者沒有攜帶明朝政府的冊封印信,因而請封未成。此後恰逢尚賢去世,於是改由其弟尚質繼續上表請封,後來琉球國王被清順治帝冊封為琉球國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國王。此後百餘年,琉球不斷遣使進貢,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從未間斷。
日本一直對琉球垂涎三尺。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琉球戰敗,尚寧王與王子、官員等被俘。尚寧王被迫與日本薩摩藩籤訂《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此後,琉球王國同時向中國、日本薩摩藩稱臣。
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的艦隊首次到達琉球,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對佩裡表示,琉球是主權國家,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佩裡卻與琉球國政府以中、英文兩種文字籤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琉美修好條約》。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謀劃吞併琉球。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國是日本的領土,設置琉球藩,正式侵佔琉球。日本明治政府要求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係。琉球王尚泰答覆日方說,不能「忘卻中國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1879年4月,日本政府強行將琉球藩改為直轄的衝繩縣,至此立國700年的琉球主權獨立王國正式滅亡,中國五百多年的藩屬國被日本侵吞。
此時,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開展「復國運動」。他們以福州、北京、天津為據點,在1879年至1885年間,向清朝總理衙門、禮部和重臣李鴻章、左宗棠等遞呈請願書28份,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
中日經過多次磋商,日本方面提出「分島改約案」,不久被清廷接受。「改約案」中,日本拒絕引渡琉球王尚泰,但願割宮古、八重山兩島給清廷,由清廷擁立向德宏為琉球王。琉球國官員再三訴願表示二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萬不可接受。林世功也在北京總理衙門前自殺表示抗議。林世功自殺後,清政府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
自此,琉球在事實上成為日本的一部分,但清政府一直不予承認。就地理位置而言,琉球群島是控制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出海口的一個重要鎖匙,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宗藩國琉球之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損失,這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的結果,也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
二戰中,40萬美軍經過3個月血腥戰鬥才攻克這個地方。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上曾對蔣介石聲稱願意把琉球還給中國,這出乎蔣介石的預料,蔣因為懼怕日本以及美國,兩次都拒絕了。其實美國根本不會把流了那麼多血,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拱手送給中國。所以自二戰結束後,衝繩便成為一個高度要塞化的所在,被美國託管,一共建有41處美軍基地。
近幾年來,由於美國駐琉球軍事基地擾民問題導致當地居民反美情緒高漲,而由於日本政府對琉球人民的呼聲置之不理的態度,使越來越多的琉球人民開始同情琉球獨立運動。如果琉球現在舉行類似蘇格蘭式的公投,獨立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