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治合作學習的「痛點」需在實效性上下功夫
教學研究:醫治合作學習的「痛點」需在實效性上下功夫
王營
《中國教師報》曾刊載一篇文章——《發現合作痛點》,文章列舉了目前「合作學習」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合作學習異化為教師的要求」、「 分組不能視情況靈活調整」、「『被迫』進行小組合作」「學生的合作目標不明確」、「 合作學習中缺乏指導」 、「集體活動中無參與意識」等。
除了作者列舉的這些現象之外,根據筆者日常聽課所見,還有一些現象須引起重視。比如,有的教師不能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問題,所提問題沒有探究性和思考價值,小組合作亂作一團,既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又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有的教師組織形式單一,目中無人,小組合作變成了優秀生發揮自己潛能、表現自己能力的舞臺,學困生則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無論是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在學生人格塑造上,合作學習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正如文章作者所言,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各科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假合作」、「無效合作」現象,合作學習因此也成為課堂教學的「痛點」。如何醫治合作學習的「痛點」?筆者以為應在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下功夫。
醫治合作學習的「痛點」需在實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要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沒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合作學習必然會陷入盲目和混亂,如有的語文教師經常提出「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讀課文」的要求,作為一個教學環節,這也許是必要的,但是此環節有任務沒要求,「分組讀課文」只是一個學習行為,到底通過讀課文達到什麼要求,學生並不清楚,這樣的合作學習實際上就走了形式、成了擺設。
二是要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問題。一般來說,淺顯的、有明確答案的以及學生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無需進行小組合作,需要合作的是那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一般是指學生易混淆處、知識重難點處和教材空白處,這類問題往往具有思維的深度、廣度和跳躍性,答案不唯一,因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發展不同的見解,而不是讓學生合作探究「1+1等於幾」之類的毫無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是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應該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並適當組織、指導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合作氛圍。當小組成員不足以完成目標任務時,教師應給予適當點撥,以確保學生的討論能夠順利開展、富有成效。
醫治合作學習的「痛點」需在實效性上下功夫
四是要展開學習競賽,展示學習成果。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表現的欲望,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稱許,因此當合作學習完成後,要讓小組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競賽,讓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的過程是對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即使展示的結論是謬誤,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的評價,除評價學生個人表現外,還要對小組集體作出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同時,要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學習過程中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在肯定、欣賞、激勵和引導中,讓學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激發學生更大的創造潛能和合作欲望。
五是要多種學習方式交替使用。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但並非唯一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不否定其他學習方式,也不可能替代其他方式,課堂教學要依據學科特點以及不同的學習內容,宜採用接受式則採用接受式,宜集體學習則集體學習,而不是追風趕潮、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式的小組合作。
本文選自於作者新浪博客(已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