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準備要充分。首先,了解學生,合理分組。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成績及情況,愛好,原有知識基礎等。你不了解學生的話就不懂他的性格,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接觸,他也不會對你有感情,對你所講的就不會聽進去,也就不能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的起點。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感情激勵。六要素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合理分組是提高六要素教學效果的前提。我們應該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或者教學目標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分組。若將學生分為優 -良 - 中 - 差四類,在字詞的讀音和錯別字的糾正中,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優 - 優組、良 - 良組、中 - 中組、差 - 差組的分組以提高全班同學在這兩方面的個體記憶;詩詞的默寫、文言字詞的解釋中我們又可以採用優 - 差組、良 - 中組的分組以使差生在優生的幫助下得到提高;更多的時候,如在詩詞的賞析、文言文的閱讀、現代文段的閱讀中,我們應該採用的是優 - 良 - 中 - 差組的分組,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討論、辨析等思維的火花中取得長足的進步。了解教材,確立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除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認知狀況、興趣愛好等特點外,重點是根據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通讀教材,理解教材,研讀課標,系統歸類,理順教學,準確把握每節課的知識點。比如在初三語文複習階段,教學內容包括字詞的讀音、錯別字的糾正、成語的運用、詩詞的賞析、文言文的閱讀、說明文的閱讀、記敘文的閱讀、作文的指導等等,教師就要依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情況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了解方式,構建主動、互動、能動的課堂。任務完成的過程最好是一種主動、互動、能動的過程,這種主動、互動、能動的方式不應受制於課堂,而應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不應局限於師生之間,更多的時候需要生生之間的主動、互動、能動;要構建主動、互動、能動的課堂,就要多採用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綜合性、建構性的新課程學習方式。另外必須指出的是,教師在分解小組學習任務前,要充分計劃,要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從內容、形式、組織、方法、過程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構建合理的主動、互動、能動課堂,以引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比如為完成初中階段詩詞賞析的教學任務,教師可將 100多首詩詞按冊進行分組分工賞析,也可按內容進行分組分工賞析,還可按寫作手法進行分組分工賞析……然後在課堂中通過教學的主動、互動、能動,讓學生資源共享,思維共振,以提高課堂效率,進而達到全體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課堂步驟要合理這一階段要完成知識、情意、能力的目標,要採用主動、互動、能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主動、互動、能動學習的快樂。首先,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完成知識目標。《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知識的範圍在語文教學中,實際上也不可能只限於語法和修辭知識,比如文章構成要素知識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依據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和人文素養培植的需要,普通教育階段的語文知識應包括如下內容。漢字知識 語法知識 修辭知識 讀寫、口語交際知識 文學知識」。完成知識目標的主要方法是記憶與理解。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靠的是學生的主動性。如在教學《敬業與樂業》時,作者的基本情況、作品、時代背景、字詞積累等知識目標的完成,主要靠的就是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做是在如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上下功夫。其次,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完成情意目標。我們所說的情意目標就是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每個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選擇,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而逐漸習得的。在選擇中學習選擇,在參與中發展自我,在體驗中認識社會生活,是每個學主體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覺得,情意的目標應該出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對課文的初步感知階段和深入理解階段。如在教學《敬業與樂業》時,初步感知階段我們可以讓學生談談要不要「敬業」「樂業」的問題,深入感知階段就可以讓學生談談怎樣才能做到「敬業」「樂業」「敬學」「樂學」。兩個階段的情意目標能讓學生的個人情意朝著正確的情意目標發展。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活動,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選擇去影響學生,並積極創造有利於學生能動性的選擇、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這種能動性的嘗試的實踐行動中形成個性化的情意。所以,完成情意的目標要注重兩點:一是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真心實意的身教,二是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用自身的能動性去體會。再次,提高學生的主動、互動、能動性完成能力目標。語文能力目標是語文課程中最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是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追求的,也是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基本標誌。語文能力目標分別體現為:閱讀能力目標、寫作能力目標、口語交際能力目標、綜合性語文學習能力目標、思維能力目標等。本人認為,要完成能力目標,就要多採用探究性的新課程學習方式,就要通過問題設計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互動、能動性。如在《敬業與樂業》教學中,為完成區分論點與論題、學會找論點、明確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目標,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幾個問題來解決:題目名是文章的論題還是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以第六段為例,請你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述「要敬業」的?都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樣論述有什麼作用?
要嚴格按建構的主動、互動、能動的課堂實施教學。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自由民主而且活躍的氛圍,充分還給他們學習的自主權和主動權,讓每一位學生在主動、互動、能動學習的氛圍中暢所欲言,自由討論,從而使學生在主動、互動、能動中鍛鍊與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同學之間相互的發展,實現了提高課堂實效性的目標。比如說,在完成初中階段詩詞賞析 100 首的教學任務時,學生的個人主動的勞動量可能只是完成了其中五六首的詩詞賞析,但通過互動、能動,就能將所有的任務都完成好:因為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主動、互動、能動的學習氛圍,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性得到了加強,思維進行了碰撞,能動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課後反思要及時。一是要讓學生總結主動、互動、能動學習的方法。所以,課後教師要繼續跟蹤學生,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以達到學生對經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讓教師總結主動、互動、能動教學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 , 課堂一旦採用主動、互動、能動的方式,課堂就會放開 , 真正活起來 , 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課後反思能使課堂教學不斷優化成熟,能極大地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後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回顧和梳理,是教師對六要素教學價值進行沉澱、過濾、剔除、保留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過程。只有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敲。在反思中,自己的經驗得到積累 , 才能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本領,從而使六要素教學呈現出新的活力。要及時,這是因為人的記憶是受時間限制的,所以在講完一節課或一篇文章時,趁自己記憶猶新感受最深時就進行回顧反思。六要素教學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在主動、互動、能動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評價、相互激勵,促成了智力的放大、思維的共振、信息的交流、資源的共享,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總而言之,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來說,六要素教學的作用是積極的、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