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葉嘉瑩和她的詩詞王國

2021-01-14 南開大學新聞網

  ●聽她課的人,驚其為天人。彼時中國,因社會動蕩之後,傳統破壞、隔離嚴重,而葉嘉瑩帶來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

  ●她說,自己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她希望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

  ●她謹記顧隨的教誨: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過樂觀之生活。也或許因此,有人使用「意暖神寒」來形容她。

  ●一個滿頭華發,目光灼灼的老者,在南開大學馬蹄湖邊,看荷葉田田並若有沉思時,是可以入詩入詞的。她應該神色平靜,因為「一切遺憾都已過去」。

  在1977年回國旅行中,她看到火車上的年輕人在捧讀《唐詩三百首》,她甚至還買到一本《天安門詩抄》,這讓她意識到,這真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歷經浩劫,還是用詩歌在表達自己。

  第二年春天,她給國家教委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利用假期回國教書,那一年,她已經五十四歲。後經過原輔仁大學外文系教師李霽野介紹,她來到了南開大學。每年3月下旬UBC(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放假,她就回國講課,有的時候是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回國講課。

  詩言志,歌永言

  她會在課堂上講解詩歌的「興發感動」,旁徵博引,興會淋漓。

  有一次,她自己追憶:從1945年,我一直未曾間斷地教了六十年書。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來,我等於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個學校,我教三個學校,在北京是三個中學,在臺灣是三個大學,後來在加拿大,雖然沒有長時間的兼課,但是我就開始經常回國,又在國內教課。

  課堂上的葉嘉瑩,從來不寫稿子,她覺得什麼東西一寫下來,到時候一念,就沒有一個再生長的過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日後成為葉嘉瑩在南開大學秘書的安易和天津電大的老師徐曉莉第一次聽到葉嘉瑩的詩詞課,驚為天人。徐曉莉從那時,聽葉嘉瑩課至今,她認為中國「文革」後傳統破壞、隔離嚴重,而葉嘉瑩帶來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安易說,當時,課堂上教授詩歌使用的還是非常陳舊的階級分析法,而且套路固定,葉先生則不然,她會在課堂講解詩歌的「興發感動」,講詩歌的內在感受,而且旁徵博引,興會淋漓,這讓當時的學生覺得清新撲面。

  1996年,葉嘉瑩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她為研究所捐出她在加拿大大學所得的退休金的半數,設立了紀念顧隨先生的「駝庵」獎學金,和分別由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一個字合成的「永言」獎學金,當然,其中也暗含「詩言志,歌永言」之意。

  目光灼灼,意暖神寒

  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過樂觀之生活。

  在早期的詩詞評說中,葉嘉瑩通常從感性出發,是「為己」的學問,上世紀60年代開始,寫作《溫庭筠詞概說》時,她從個人情感中跳出來,完全從文學、藝術、批評的角度來寫,開始「為人」寫作,並開始有文化傳承的自覺。因為自身幼時有學詩的經歷,學術之外,她也傾心於面向小孩子的古詩普及。她說,自己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她希望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

  2011年,13歲的美國華裔女孩張元昕成為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破格錄取的本科生,她有「把中國詩詞帶進世界」的願望。之前很多年的夏天,葉嘉瑩都在溫哥華講學,而張元昕的媽媽則帶著兩個女兒從紐約專程來聽課。一次講座期間,張元昕講起自己所學的「七絕與律詩的平仄與格律」,引起葉嘉瑩的注意。之後,在熟悉和了解之後,她把張元昕推薦到了南開大學。今年首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她獲得青少組唯一的特等獎。

  一頭扎進詩歌的葉嘉瑩顯得安詳而平和。她說,到現在,她都沒有改變對空觀的認識,而只是轉過來。她謹記顧隨的教誨: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過樂觀之生活。也或許因此,有人使用「意暖神寒」來形容她。

  今年,葉嘉瑩決定回國定居。南開大學荷花節時,她從溫哥華發來信件。講述當年她無意中落足到溫哥華,發現那裡氣候宜人,百花繁茂,而獨鮮植荷者,深以為憾,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歸國探親,重見荷花。可以料想,一個滿頭華發,目光灼灼的老者,在南開大學馬蹄湖邊,看荷葉田田並若有沉思時,是可以入詩入詞的。她應該神色平靜,因為「一切遺憾都已過去」。

  C09-C11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於麗麗

  【互動·你贊成歌唱詩詞嗎?】

  近日,年近90的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在參加某活動時直言「反對歌唱詩詞」。她說,「我一直認為詩詞應該用吟誦的方式來讀誦,而不是歌唱,歌唱是人類造作的格律。」

  你贊成歌唱詩詞嗎?

  A.贊成,古詞今唱別有韻味;

  B.反對,詩詞只能吟誦;

  C.無所謂(歡迎具體說明)

  @西西:

  A.我個人覺得歌唱詩詞可以擴大詩詞的流傳度,就像王菲唱的那首《水調歌頭》,可以使人不枯燥地活躍性地記錄下來,賦予詩詞一種新鮮的生命力,如果死板地去看,去深入,可能會厭倦,那我先聽到了這首融入旋律的詩詞,會產生好奇心,會自然地了解它,事半功倍。

  歌唱詩詞受眾群廣泛,也許我是農民,沒有文化;也許我是差生,不愛學習;也許我只是一個學齡前兒童,歌都會聽,會唱,歌唱詩詞並不是不尊重它,有時反而會錦上添花!

  @陳王勤:

  C.無所謂。一種新生事物的產生有其一定的土壤。好的事物必然會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不為人所接受的也必然會逐漸消亡。我們不必過於擔心現代人的審美,怕他們誤入歧途太久,沉溺在了歌唱詩詞的小情小調之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人也有一代人之審美。我們不能抱殘守缺般地認為古詩詞就該是吟誦的,作為古詩鼻祖的《詩經》中的雅、頌就一般用於宮廷禮樂。而一些詩詞的現代演繹(如脫胎於蘇軾《水調歌頭》的《但願人長久》)也有益於詩詞的傳播;我們也不應該鼓勵將大量詩詞改頭換面,美其名曰賦予詩詞新的時代精神,這就成了糟蹋了。葉嘉瑩先生擔心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改編吧。

  @小寶:

  A.贊成歌唱詩詞#和朋友去北大紅樓參觀,看到展板上胡適的詩《希望》,朋友竟然跑調地唱完了整首,然後說:「我去,原來這歌詞是胡適的詩!」我以為他睜眼念錯字,其實是歌詞有改編。電影《夜宴》裡周迅唱的《越人歌》想必也讓許多人尋源傳唱吧!綜上所述,既然是有利於詩詞傳誦的形式,何樂不為呢?

  @憶平生:

  贊成唱出來,正如所有能唱出來的歌,不一定都能令己有感觸,或是令人傳唱。能唱出來的詩詞,我最欣賞用男聲表達出來的,就像古人在用想像作詩作詞般,行雲流水,筆墨盡灑。而且,現在善古風的高手,比如河圖,hita,檀燒,音頻怪物,你不能否認他們的有才。尊重詩詞吟誦,當然,唱出來的韻味,在我看來更佳,譜曲上,又讓多少人發揮了才情呢~呵呵~

  @書煙:

  C.古詩詞在我國古代的確有吟誦與演唱的歷史,但因年代久遠,樂譜與唱詠方式大部分久已失傳(我聽過的如姜夔的暗香),直到現今,許多人對詩詞的認識多源於流行樂、古風。最初的,比如方文山的詞,雖非能做到唐詩宋詞原汁原味地還原,卻也廣為人知。把詩詞譜成歌,聽過的如李叔同的送別,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記得有人評價,安意如的書流於淺薄,但其雖不才,而更為深遠的意義卻在於讓更多普通人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從而真正地對詩詞感興趣。熱愛從來不因為有學術,專業的存在而止步。相信現一代的雖年輕,未來卻是值得期待。在傳揚保留傳統的同時,能夠通過詩詞讓自身修養日益臻熟,不斷學習聆聽教誨,使詩詞與詩詞唱詠不再小眾,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溝通的橋梁,才是詩詞的前路。詩詞,是最美的語言。這份美,從來不流於表現形式。真心愛詩詞的人,自會往更深處尋源。因為,創新是「唯有源頭活水來」。有如迦陵老師這般為我們掃盲的鄰路人,還須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感謝以上網友參與本刊官方微信互動,將獲贈《紅蕖留夢》一本。

  主持整理:白明輝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詩詞小集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葉嘉瑩教授,號迦陵。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大家,更是詩詞研究的一代宗師。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是的,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她說:「也許我留下一些東西,也許我寫的詩詞,你們覺得也還有美的地方。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因而幼時家學為葉嘉瑩終生結緣於古典詩詞,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也養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靜而「獨善其身」的性格。身為書香世家中的長女,葉嘉瑩自幼深受舊學薰陶。其父葉廷元,幼承家學,熟讀古籍,工於書法。三四歲時,父母始教她認讀漢字。六歲時,家中請姨母做家庭教師,教她學習語文、算術和習字。
  • 熱評丨葉嘉瑩的「沒有辦法」,皆因她對教師職業的一份熱愛
    ——9月10日,在面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提問「當了一輩子老師,您覺得這個職業怎麼樣」時,96歲的詩詞大家葉嘉瑩以一句輕鬆的玩笑給予了回答,現場觀眾在會心一笑的同時為她送上了熱烈的掌聲。第36個教師節的這天,同時也是南開大學新生報到的第一天,央視新聞公開課走進南開大學校園,與南開學子和全國網友一起,聆聽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帶來的「開學第一課」,跟著葉先生走進她的詩詞人生,領略「弱德之美」背後的人生哲學,觀看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聽白巖松與張伯禮、陳洪、毛繼鴻對話,講述他們與葉先生之間的故事……而貫穿這一切的,仍然還是「教師
  • 葉嘉瑩:「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10時許,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在助手的攙扶和眾人的注目下,緩緩步入會客廳,優雅落座,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在幾位年輕學子的誦讀聲中,「詠荷花詩·聞迦陵語」詩詞朗誦會拉開帷幕。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如果不是滿頭銀髮和滿臉皺紋提醒著歲月的刻痕,你很難想像這是一位94歲高齡的老人。傾聽詩歌朗誦時,她輕搖摺扇,興味盎然;點評詩歌誦讀時,她氣定神閒,即興吟誦。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葉嘉瑩先生怡然與會,風神氣度依舊令人嘆服。先生一襲深色正裝,襯以繁花外披,用她教授了無數學子的清朗之聲,向與會來賓、朋友表示感謝。她說:「如果人有來生,我就還做一個教師,仍然要教古典詩詞。『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人生轉眼之間就衰老了,我九十歲了,但只要還能站在講臺上講課,我仍然願意繼續做這樣的工作。」活動間隙,葉嘉瑩先生在她的寓所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 葉嘉瑩連生2女丈夫冷漠出走,她絕望地癱坐地上:愛詩詞心滿意足
    誰成想,在女兒出生四個月時,趙東蓀被逮捕入獄,就連她也受連累,她抱著襁褓中的女兒也入獄了。出獄後,葉嘉瑩失去了教學的工作,為了生活,她只能投奔親戚,帶著年幼的女兒,小心苟活。因為親戚家的公寓很狹小,葉嘉瑩只能帶著女兒睡在房間的過道裡,白天,她擔心女兒的哭聲會影響親戚一家休息,便抱著女兒在外徘徊。
  •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她才是孩子們應該追的星!
    一生裡,她最看重「教師」的身份。直到91歲時,她還在家中給學生上課。她要求學生讀文獻原文,多背誦。對於不認真的學生,她會嚴厲地批評,語氣近乎呵斥。但學生如果刻苦認真,即使談詩談得笨拙可笑,她也寬容。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學生鍾錦曾回憶,有一次同學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一個年紀挺大的師兄說得完全不對路,旁人都聽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認真投入。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於是她背,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鬢毛衰。她的父母很不好意思,因為覺得她背錯了。我說,你別覺得她不好,我倒覺得她背得很有效果,脫口成章,聲律就是對的。為什麼呢?「鬢毛衰」和「近黃昏」從四聲上講完全是一樣的。
  •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文|程小亦導語:在每一屆的《詩詞大會》上,看著選手們對古典詩詞的掌握和理解,所流露出來的淡定、從容的狀態,讓很多人羨慕不已。在中國的詩詞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有張愛玲,北有葉嘉瑩」。丈夫見生下的又是一個女孩,他並不高興,因為久被囚禁他性情大變、動輒暴怒,乖戾的丈夫即使找到工作也幹不長,一家六口的生計落在了她纖弱的肩上。但哪怕在最困難的時候,先生也很少和人傾訴生活中的愁苦,一直保持著尊嚴與優雅。而詩詞,讓她的感情有了寄託,也給了她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
  • 葉嘉瑩:我的遺憾都已過去了
    現實漸漸磨掉創作和讀詩詞的心力,此後近10年時間她的創作量微乎其微。  幾年後丈夫釋放出來,他們有了第二個女兒言慧。見生下的又是一個女孩,丈夫並不高興,而且,因為久被囚禁他性情大變、動輒暴怒。最痛苦時,葉嘉瑩想過用煤氣結束生命。
  •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
    她著作等身,精研古詩詞,培養無數學生,被稱為「大師的老師」。10月份,葉嘉瑩最新修訂著作合集《迦陵著作集》及《人間詞話七講》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受到學界重視。近日,葉嘉瑩在天津家中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毫不避諱地講述往事,將自己成長、治學、養家的傳奇一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位飽經磨難,曾各地奔波授課的學者表示,她自己的根是在中國。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歷的葉嘉瑩受聘於臺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為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格。  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後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臺大任教,是因為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的北平,從小被關在懸著「進士第」匾額的大門裡長大,家裡保留著滿族的「花盆底」和「阿瑪」的稱呼。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片方供圖亂世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23號,緊鄰西長安街。這裡是葉家的祖宅。只不過,當年葉嘉瑩曾祖父購置這處四合院的時候,這家人的姓氏還是葉赫那拉。姓氏變化的背後其實是時代的變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國家內憂外患之時。很不幸,葉嘉瑩出生在了一個亂世。但幸運的是,她的家庭給了她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那時,葉嘉瑩才十八歲,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就要面對母親的離開,而且是父親不再身邊的時候。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和悲痛,好像這世上再也沒人會保護自己了。(其四)母親的去世讓她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帶給了她巨大的創傷。好在她喜歡讀書,她喜歡詩詞,喜歡關起門來和書本交流,現實給人以打擊,那就用詩書來撫慰心靈。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出自對詞這一文體美學特性和內在意蘊的研究,最早見於其《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一文。在葉嘉瑩先生看來,不但「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佳詞、《花間集》中男性作者託名女性敘寫所表現的「雙性心態」,甚至蘇東坡、辛稼軒等豪放詞人蘊含「幽咽怨斷之音」和「沉鬱悲涼之慨」的作品,都具有「弱德之美」——究其本質,這些都是在外在環境的強壓之下,不得不將「難言之處」以曲筆道出。也正因此,葉嘉瑩先生認為詞體的「弱德之美」具有雙重意蘊和雙重心態。
  • 葉嘉瑩獲阿爾伯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本報訊(記者張國 通訊員吳軍輝 賀家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榮譽董事會主席道格拉斯·高斯近日將文學榮譽博士學位授予中華古典詩詞大家、91歲的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以表彰其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教學和中西交流所做的傑出貢獻。
  • 《掬水月在手》: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原標題: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於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得以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滿詩意的一生。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忍持守。
  • 每日新報:葉嘉瑩獲阿爾伯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圖)
    這份最高榮譽用以表彰葉嘉瑩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教學和中西交流所做的傑出貢獻。  「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葉嘉瑩在獲獎感言中引用舊作《鷓鴣天》中「藍鯨」的意象,比擬詩詞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詩詞大家葉嘉瑩:清廉自守,你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2019年5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已經累計捐款3568萬元。畢生積累的所有財產,都將做傳播詩詞之用。名和利,沉與浮,終究不是她所追求的東西。高中畢業之後,葉嘉瑩先生考入輔仁大學中文系,由於輔仁大學的招考在北大醫學之前,所以先生便沒有報考北大醫學院,這也促進了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造詣。時值抗戰,北平被日本佔領已有將近4年之久。她的父親已因「七七事變隨國民政府」西遷,與家人斷了音信。同年9月,母親罹患癌症不久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