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詩詞小集

2020-12-14 百家號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

葉嘉瑩教授,號迦陵。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大家,更是詩詞研究的一代宗師。

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

是的,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

她說:

「也許我留下一些東西,也許我寫的詩詞,你們覺得也還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鮫綃,是用多少憂愁和困難織出來的?」

明月棹孤舟

連日西風連夜雨,恁悽涼幾時才住。

孤雁單寒,秋雲淡薄,休向遠天寧凝佇。

寂寞黃花都老去,是繁華總歸塵土。

小院低牆,霜階露砌,多少暗蛩低語。

生涯·日月等雙箭

日月等雙箭,生涯未可知。

甘為夸父死,敢笑魯陽痴。

眼底空花夢,天邊殘照詞。

前溪有流水,說與定相思。

枉自·枉自濃陰聚

枉自濃陰聚,依然雪未成。

風高雲轉斂,月黑夜偏明。

迢遞江南夢,荒寒塞北情。

嚴冬何寂寞,撫劍意縱橫。

銅盤·銅盤高共冷雲寒

銅盤高共冷雲寒,回首鹹陽杳靄間。

秋草幾曾迷漢闕,酸風真欲射東關。

擊殘欸乃漁人老,閱盡興亡白水間。

一榻青燈眠未穩,潮聲新打夜城還。

滇 池

鵬飛九萬高風遠,水擊三千絕世姿。

曾讀蒙莊勞想像,幾疑滇海即天池。

為加拿大郵政罷工作

自嘆天涯老,無從解客懷。

每傷知己別,惟冀遠書來。

錦鯉沉何處,青禽使竟乖。

祇應明月下,長是立空階。

鵲踏枝·寄梅子臺灣

記得當年花爛漫。

長日驅車,直欲尋春遍。

一自別來時序換,人間幾處滄桑變。

又見東風牽柳線。

聚首京華,此約何年踐。

惆悵花前心莫展,一灣水隔天涯遠。

菩薩蠻·西風何處添蕭瑟

霜葉翻紅,遠山疊翠,暮霞影落秋江裡。

漁舟釣艇不歸來,朦朧月上風將起。

鴻雁飛時,蘆花開未,故園消息憑誰寄。

樓高莫更倚危欄,空城惟有寒潮至。

荷葉杯·記得滿簾飛絮

記得滿簾飛絮,春暮。

爭信有而今,

半庭衰柳不成陰,黃葉沒階深。

從此五更風月,愁絕。

情緒幾人知,

繁華縱有隔年期,憔悴已如斯。

破陣子·時序驚心流轉

時序驚心流轉,榴花觸眼鮮明。

芳意千重常似束,墜地依然未有聲,

有誰只此生。

不厭花枝穠豔,可憐人世悽清。

但願枝頭紅不改,伴取筵前樽酒盈,

年年歲歲情。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對話
    編者按:葉嘉瑩先生生於1924年,1945年開始教學生涯,至今已經70餘年。葉先生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先生是用整個生命去傳承和傳播古典詩詞,同時她非常關心古典詩詞的普及工作。最近,葉先生和她的弟子南開大學的張靜老師,由《中國詩詞大會》緣起,談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薪火相傳,她欣喜於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葉先生專門講道:要將這篇談話發表在《學習時報》,同願中華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中國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這是一次特別的聚會,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國等八個國家和地區趕來的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既是為了交流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吟誦、教育等方面的心得與新知,更是為了前來慶賀他們心目中共同的師長——在講臺上傳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九十壽辰。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專門致信,並親書葉先生一首舊作《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荷花作》為之壽。
  • 葉嘉瑩:「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君子憂道不憂貧  6月3日,南開大學師生的「朋友圈」被一則消息刷屏:葉嘉瑩先生將全部個人財產1857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會」,用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與傳承。  葉嘉瑩捐款一舉,引發媒體廣泛關注。但她本人卻並未出現在當天的捐贈儀式上。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葉嘉瑩             文/王小寧  著名旅加學者、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86歲的葉嘉瑩先生,近日在中國語言大學舉辦的「中國古典詩詞誦讀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的演講,葉先生結合個人的經歷和體驗談吟誦對於文化復興的重要性,鮮活靈動、別開生面,使在場的學者和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詞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詩詞大家葉嘉瑩:清廉自守,你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2019年5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已經累計捐款3568萬元。畢生積累的所有財產,都將做傳播詩詞之用。名和利,沉與浮,終究不是她所追求的東西。先生的父親曾經畢業於老北大的英文系,母親曾經任教於女子職業學院。在家庭的良好薰陶下,先生3歲便熟讀古詩,6歲便熟讀《論語》。自小便埋下詩歌的種子,此後先生一輩子難以丟棄的便是藏匿在書本裡一首首美妙的詩詞。浩瀚縹緲的詩歌世界中,來去自如,談笑皆有鴻儒。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葉先生說:「你聽了我的課,當然不能用來評職稱,也不會加工資。可是,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你的心靈不死。」葉先生說:「你聽了我的課,當然不能用來評職稱,也不會加工資。可是,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你的心靈不死。」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該片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攝製組先後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及溫哥華、波士頓等10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並相繼採訪了42位葉嘉瑩先生相熟人士。
  • 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41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與詩歌傳統
    嚴格的格律韻腳、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是中華詩詞美之所在,詩詞是中華數千年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南開大學知名教授葉嘉瑩 以獨特的視角向你展示這一世界文學藝術的奇葩。葉嘉瑩先生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27~1928年,即葉嘉瑩3、4歲時,父母就開始教葉嘉瑩背誦古詩,認識漢字。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今日領讀人】葉嘉瑩|葉嘉瑩: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
  • 南開大學101周年校慶,葉嘉瑩先生在影院等你~
    10月17日,南開人,你願意走進電影院,與葉嘉瑩先生一起,來一場詩詞與人生的對話嗎?1979年春天,55歲的葉嘉瑩坐上了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綠皮列車。她身穿一件褐色寬格大衣,配一條深褐色純色圍巾。自海外歸國後,她儘量穿著簡樸。但即使如此,與前來迎接的南開大學諸君相比,她還是顯得如同天外來客一般。
  • 對話詩詞大師葉嘉瑩: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在她看來,是以詩詞慰平生,足矣。   她,就是中國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   02   一生多難 獨以詩詞開解內心   葉嘉瑩原姓納蘭有著名門出身,與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同宗,她的父母都受過良好的舊式教育,三四歲時父母便教她背誦詩詞,當今年輕人很難掌握的平仄聲律,在她幼時便瞭然於胸。
  •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她和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同時代,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女先生: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一個女人的美,在世俗眼中,是有年齡限制的,一個94歲耄耋之年的老太太,卻偏偏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教師,被人們讚不絕口。葉嘉瑩先生歷經坎坷流離,沒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倒,卻穿越了時光的侵蝕,活出生命的純粹,靈魂的富足高貴。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近日,該片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陳傳興導演與著名作家許知遠映後暢談葉嘉瑩的價值與中國古詩詞的當代意義等話題。影片曝光了終極海報與終極預告片。預告片中,王國維的那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與葉先生的「人生如夢」形成鮮明對照,再多的苦難在葉先生看來也只不過是浮生一夢。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宋宇晟)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上映,影片的主角是葉嘉瑩。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2分。很多人知道葉嘉瑩,是這兩年,她將畢生積蓄3568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她畢生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人們稱她為先生、「穿裙子的士」。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 部分影評 ▼向上滑動閱覽《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
  • 中華讀書報:葉嘉瑩主編的「詩詞名家講」突出經典屬性
    本報訊 由葉嘉瑩先生主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詩詞名家講」叢書在上海書展首發,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出席發布會並致辭。他說,「詩詞名家講」叢書匯集了諸多名家對歷代詩詞名篇的精講,可為廣大讀者學習古詩詞提供切實幫助。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楊雨與現場讀者分享了她研讀古詩詞的心得。她說,時代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變了,但是,親情、愛情、家國之情等等古人體驗到的情感,今人仍在體驗。現代人依然可以將古典詩詞與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相關聯,從中尋覓知音和心靈歸宿。
  • 葉嘉瑩: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 仍教古典詩詞
    原標題:葉嘉瑩: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仍教古典詩詞 這是一次特別的聚會,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國等八個國家和地區趕來的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既是為了交流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吟誦、教育等方面的心得與新知,更是為了前來慶賀他們心目中共同的師長——在講臺上傳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九十壽辰。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專門致信,並親書葉先生一首舊作《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荷花作》為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