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詩詞浸潤下,她把人生譜寫成一首詩!葉嘉瑩主編「詩詞名家講...
炎炎夏日,一起來聆聽「打開詩詞的正確方式」!在上海書展上,由東方出版中心主辦的一場「詩詞名家講」系列新書發布會,給讀者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詩詞課。現代人依然可以將古典詩詞與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相關聯,從詩詞中尋覓知音和心靈歸宿。作為「詩詞名家講」系列叢書的執行主編,陳斐在現場分享了他和主編葉嘉瑩先生交往的故事。他說,葉先生一生坎坷,但她在詩詞的浸潤下,把人生譜寫成了一首崇高、優美的詩。
-
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41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與詩歌傳統
在喪母的悲痛中,葉嘉瑩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葉嘉瑩從師於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並深得顧隨教授的賞識。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開始了葉嘉瑩的教學生涯。葉嘉瑩以她出色的才華,同時被三所中學聘為國文教師,深受學生的愛戴。1948年葉嘉瑩結婚隨丈夫遷居臺灣。從五十年代初任臺灣大學專職教授,其後又被淡江大學、輔仁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電影藝術》雜誌主編譚政評)影片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輪滿月掛在樹梢上,將觀眾的情緒迅速帶入到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詩歌意境中,時間在靜靜地流淌,觀眾們的思緒也在不斷的蔓延擴散。該片沒有刻意表現那種天翻地覆、白雲蒼狗的痛苦和傷感,而是有一種時過境遷後的淡然。影片充滿意境的畫面和葉嘉瑩先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古典雅致的氣質相得益彰,深深感染了觀眾。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我喜歡有一種生命在講臺之間羊城晚報:您很多口述的講授整理出來就是好文章,那麼您在課堂上講授、詳解這些詩詞,事先會準備稿子嗎?葉嘉瑩:一般情況下不準備。我自己講課本來就沒有準備講稿的習慣,這倒還不只是因為疏懶,而是因為我原來抱有一種成見,覺得在課堂上即興發揮才更能體現詩詞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寫下來再去講,未免要死於句下了。
-
葉嘉瑩:「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穿越世紀的詩歌愛戀、溝通中西的文化使者……她正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家、加拿大籍華人葉嘉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大概是長期沉浸於古典詩詞,並有堅持吟誦的習慣,她的聲音澄澈空靈,仿佛穿越千年時空,將詩詞中蘊藏的無限風光,通過美妙音聲鋪陳開來。 「我這一生別無所長,只是特別喜歡詩詞而已。」 葉嘉瑩笑言,自己是中國古典詩詞不可救藥的苦行僧、傳道士。 與詩詞結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1924年農曆六月初一,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
-
民生人文雲端大師課|「葉嘉瑩講十家詞」人文大咖對談會舉行
,以微觀視角,深入其中,帶領大家體會中華詩詞到達的高度。洪崎董事長首先代表民生銀行向詩詞泰鬥葉嘉瑩先生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詩詞的朋友們表達敬意與謝意!洪崎先生表示:中華詩詞蘊含的思想精神能夠生生不息,因為它能順隨時代變遷,涵養人心,激發生氣。由此,我們看到了民生人文雲端大師課之「葉嘉瑩講十家詞」第一集《溫庭筠》一經民生私人銀行首推後,民生銀行客戶群體、社會網民特別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詩詞中來,從中也看到了葉嘉瑩先生精神的感召和魅力。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我曾在天津、臺北、溫哥華、北京等地給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們面對面講授過古典詩詞。這本《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共收錄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詩和41首詞,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該片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攝製組先後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及溫哥華、波士頓等10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並相繼採訪了42位葉嘉瑩先生相熟人士。
-
詩詞大家葉嘉瑩:清廉自守,你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2019年5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已經累計捐款3568萬元。畢生積累的所有財產,都將做傳播詩詞之用。名和利,沉與浮,終究不是她所追求的東西。葉嘉瑩1924年7月,葉嘉瑩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這是一個名家輩出的年代。那一年,呂碧城41歲,林徽因20歲,陸小曼21歲,蕭紅13歲,張愛玲3歲...
-
葉嘉瑩巾幗不讓鬚眉,回國教書育人40載,讓中國詩詞享譽世界
大愛無疆,善心永恆,葉嘉瑩女士的突出成就與人格,值得我們敬佩;她兩次捐贈巨額資金給教育事業,設立獎學金,值得我們稱讚!葉嘉瑩女士一生漂泊、半世艱辛:初中時,日軍佔據北平,父親南下,從此杳無音訊;17歲時母親因病離世;婚後,轉臺灣。
-
樵夫作文 葉嘉瑩:傳播詩詞,是我生命的目的丨名家
談到此處,葉嘉瑩有些不平地說,自己最近看新聞報導,漁民用最密的網打魚,小魚撈上來就扔掉。「這是斷子絕孫的辦法。現代人眼光之短淺之自私之邪惡,不顧大自然不顧子孫後代,這種敗壞的、墮落的思想和習慣是不應該的。」這也是她當天極少聊到的詩詞之外的內容。恩師顧隨:「跑野馬」的先生1941年夏天,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這也決定了她之後與詩詞相伴的命運。
-
葉嘉瑩先生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對話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先生是用整個生命去傳承和傳播古典詩詞,同時她非常關心古典詩詞的普及工作。最近,葉先生和她的弟子南開大學的張靜老師,由《中國詩詞大會》緣起,談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薪火相傳,她欣喜於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葉先生專門講道:要將這篇談話發表在《學習時報》,同願中華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中國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
葉嘉瑩先生所編《四季讀詩》出版|名篇相伴,看四季風景
日前,由葉嘉瑩先生主編,中華書局精心打造,在各個細節上給你帶來驚喜的該書收錄以唐宋詩詞為主的經典名篇,加以精當評註,還精心選配了與詩詞意境契合無間的傳世古畫。陶淵明、杜甫、李白、蘇軾、柳永、沈周、石濤……這些大詩人大詞人大畫家,將用他們美妙的藝術創造陪伴我們走入四季風景,與花木相親,與山川相遇…… (四季讀詩-篇章冬,插圖翻拍) 記者推薦:一、葉嘉瑩先生主編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主創團隊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的一生娓娓道來。當日,影片曝光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片。
-
中華福苑詩會理事會·詩詞薈萃
傳承古韻詩詞,弘揚國學精粹。中華福苑詩詞學會成立以來,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內外詩詞愛好者的大力支持,已成功出版由梁嬋主編的《中華福苑詩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以及《福苑杯·中華當代名家詩典》第一部、第二部,作為央視禮賓書,入駐央視欄目組,饋贈參會嘉賓貴賓。
-
《中國詩詞大會》引發古典詩詞閱讀升溫
光明日報北京2月9日電(記者杜羽)央視近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古典詩詞圖書的閱讀。 一篇題為《中國詩詞大會:繁華落幕,速去讀書》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發表不久就達到了「10萬+」的閱讀量。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6歲時,葉嘉瑩在姨母的教導下開始閱讀《論語》,以及《四書》等經典書籍。從小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對葉嘉瑩的品格以及今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1945年,葉嘉瑩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進入到一所女子中學教書,從此開啟了她長達七十多年的漫長教學生涯。講臺上的葉嘉瑩能把愛情詩講得生動美妙,但她卻說「這一生從來沒有真正戀愛過」。
-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
在致答謝詞時,葉嘉瑩如此坦露心聲:「如果人有來生,我還願做一個教師,我仍然要教古典詩詞。」中新社發 張道正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6日電(上官雲) 葉嘉瑩,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漢學家之一,曾獲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裡。她是滿族後裔,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同宗。葉家是詩禮之家,少年時,葉嘉瑩便表現出了兼具悲憫與智慧的詩心。她的伯父葉廷乂國學修養尤為深厚,膝下無女,對好詩詞又冰雪聰明的侄女甚為鍾愛,閒居無事時,常教她吟誦和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