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和釐米波,可以共用基站的BBU部分(或者是CU+DU),但是需要有不同的AAU。
毫米波和釐米波是5G裡的兩個不同頻率範圍。
3GPP定義了兩個大的5G使用到的頻率的範圍,分為FR1和FR2。FR是頻率範圍的英文縮寫。
其中FR1是450-6000Mhz,電磁波的波長=光速/頻率,因為它的波長是釐米級的,所以也被稱為釐米波,不過通信業裡比較常見的叫法是Sub-6G。
其中FR2是24250-52600Mhz,由於該頻率範圍的電磁波的波長進入了毫米級,所以也被稱為毫米波。
在5G應用了毫米波頻率之前,其實微波以及衛星通信已經啟用了這些毫米波的頻段。
FR1的毫米波通信業又把它們分成了Sub-3g(也就是450-3000Mhz),Sub-3g也有些文檔稱為是5G之中的低頻,而3000-6000Mhz在一些文檔之中被稱為5G的中頻。
目前5G全球最成熟的,也是運營商部署5G使用最多的頻段是3.5Ghz附近的頻率,這個頻段在通信業之中也稱為C波段,通常情況下的5G裡的C波段是指3.3-4.2Ghz(微波通信裡的C波段是4-8Ghz,這裡邊C波段在不同文檔之中的定義相對的比較混亂)。
5G基站組成。
基站作為無線接入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物理結構一直在發生變化。其中2G時代,基站主要是集成化的,基帶單元、射頻單元被集成到一個機櫃內,天線外掛,基站被稱為BTS。進入3G時代之後,出現了BBU+RRU配置的基站,天線外掛,3G裡基站的名稱是NodeB。進入4G時代之後,基站基本上都是BBU+RRU+天線的組合,基站被稱為eNB。
進入5G時代之後,基站的物理結構又開始的新的變化,BBU被分成了CU+DU,RRU和天線集成,變成了AAU,但是由於前期的時候有CU/DU合設的場景,依然可以沿用BBU。
5G之中,一些容量不高的區域,依然有BBU+RRU+板狀天線的組成的基站。
同時,5G時代,由於運營商現網可能存在2G/3G/4G/NB-IOT/NR等多種制式的移動通信系統,設備廠家還推出了兼容多種制式的多模BBU,可以給運營商節省大量的機房空間,以及天面空間。
對於基站來說,毫米波和釐米波最大的不同是在AAU。
基站是需要天線的,天線振子的大小和工作頻率的波長息息相關,一般是波長的1/2-1/4,所以對應不同工作的頻率需要使用不同的天線,其中AAU由於是集成了天線和RRU,不同的AAU也對應不同的工作頻率。
就工作頻率而言,現在華為推出了支持Sub-6G的全頻段的AAU,這也是業內第一個推出全頻段的Sub-6G AAU的廠家。
但是,由於毫米波和釐米波的波長差距過大,目前業內毫米波和釐米波還很難共用一個AAU,這部分都是需要分開的。
也就是說,在一個站點之中,如果同時部署了毫米波以及釐米波頻段,目前可以共用BBU(CU+DU),但是需要部署各自獨立的AAU,不能完全的共用一個基站。
必須指出的是,毫米波不是高通的。
毫米波雖然高通在不同的場合在進行鼓吹,但是歸根到底高通並不是設備廠家,它不會生產通信業的設備。現在市場上的基站是由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中興這些通信製造業企業生產的。
此外,還有韓國的三星以及中國的大唐可以生產相關的基站設備。
總而言之,毫米波不屬於高通,高通也不能生產基站。如果一個運營商共站部署毫米波和釐米波頻段,那麼他們可以共享基站的BBU(CU+DU)部分,但是必須部署獨立的A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