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講國保的老白」在微博發帖吐槽稱,免費的門票讓乘涼的人破壞了本該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配上了一張國家博物館中央大廳臺階上坐滿了人的照片。
軍事博物館,西南角的大片非展區空間,只挨著牆設置了十餘條座椅。
這張配圖讓網友「WatermelonJenny」非常不滿,她留言道:「博物館是否該收費不敢妄議,但對於配圖相當憤慨。國博中央大廳臺階上坐著休息的觀眾常常『躺著中槍』,他們來國博不是為了乘涼,而是因為國博太大,逛下來幾個小時非常需要休息。」這條評論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暑期是博物館的觀展高峰期,但是,要想舒適地觀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繁瑣的排隊換票、讓人迷路的導覽系統、不夠用的座椅、短缺的商業設施等,讓博物館的友好度打了折扣。
專家表示,觀眾是博物館的市場,博物館應該在公共服務上多下功夫,才能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新一代的觀眾走進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裡,由於缺乏足夠的座椅,一些逛累的觀眾就坐在中央大廳臺階上休息。
「來來來,大家站起來,再堅持一會兒就結束了!」下午三點,國家博物館西大廳內,一名女導遊朝席地而坐的孩子們喊道,「人馬上就齊了,我們很快就出去了!」
孩子們站起來,活動著酸痛的腳踝——看看四周,緊挨著牆根有十幾條木質長凳,如果坐兩排人就得背貼著背,讓人十分尷尬。一些疲累的觀眾顧不上體面,在臺階上、牆壁邊、柱子旁坐得滿滿當當。
資料顯示,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日均接待觀眾2.6萬人次,但是,偌大的公共空間裡,留給公眾落座的地方卻很少:西大廳中央最西側數百平方米的空間空空蕩蕩,正對著的中央大廳臺階上卻坐滿了人;來到二層,問工作人員是否有休息區,工作人員指示在展廳外的走道邊上的一些座椅,但座椅已無空位。記者了解到,國博的休息區集中在地下一層和四層,其中四層休息區可以坐四五十人,地下一層休息區略大,可以滿足七八十人坐下歇腳,但這與觀眾的人數相比可謂杯水車薪。
除了座位,飲水設施也略顯不足:全館僅有三個直飲水處,兩個在地下一層,一個在三層;全館僅有兩個飲料自動販售機,分別在三層和四層,記者見到,口渴的人們在機器前排起了長隊。
國博的優點也很明顯,記者發現這裡的文創產品非常豐富且富有特色,每層均有售賣;衛生間設置十分充足。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3周年紀念日,軍事博物館早上甫一開門便迎來了熱情的公眾。
但是,進到博物館後,不少帶著孩子的家長卻發現,位於二層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槍械展看不了。記者查閱軍博官網,未發現有相應告知,詢問工作人員,得到答覆:「什麼時候對外開放不知道,得等通知。」
意見簿上,很多孩子留下了遺憾:「看不了槍,很失望。」「二樓沒開,望告訴原因與開放時間,下次再來!」
另外一個感到不便的地方是,軍博從裡到外幾乎沒有導覽標識:幾層哪個展廳是什麼展,在館內找不到標識;在其他博物館隨手可得的紙質材料,軍博也不提供。
同國博一樣,軍博的座椅也非常少,一層大廳西南角、東南角、北門區域加起來超過五百平方米的空間,既非展廳,也非主要通道,除了靠牆的十餘條木凳之外,全部留空。剛過十點,已經有不少遊客坐在地上休息。
還有孩子對記者表示,飛機飛彈這些展示中國軍事技術的展品都很壯觀,但都不能體驗,有點兒遺憾。「建議開設一個體驗區,即使無法使用實物,用VR等技術手段讓觀眾體驗操作武器的感受也是不錯的。」
軍博的服務也有貼心之處,在門口設置了即時預約二維碼,遊客可以當場掃描後預約當日名額,直接進入人較少的預約隊列入館;自動販售機較多,基本可以滿足遊客的飲水需求。
「明明預約了,還得跟沒預約的一塊兒排隊,預約的作用是什麼呢?」8月14日,是首都博物館特展「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的開展日,譚女士早早就預約了當天的門票,帶著放暑假的女兒來參觀。
在排隊時,她發現自己反映多次的排隊問題仍然如故:預約人群沒有單獨入口,需要與未預約人群在大門口一起排隊,進了大門,預約與非預約人群還得再分開排一次隊換取紙質票,最後再在同一個入口檢票入場。「人多的時候,相當於總共排了三次隊,預約節省時間的作用沒起到,而且換紙質票也挺浪費紙張的。」
不過進到展廳,譚女士對首博的設施都還比較滿意:「這裡設有母嬰室,而且每層都有飲水處和零食飲料自動販售機,比較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地下一層是餐廳,還有兒童活動中心,我們一般都是中午吃一頓,玩一會兒,下午再看看展。」
記者探訪發現,首博內的休息區設置較多,展廳外靠牆處、走廊盡頭都設置了輕便的木凳或者桌椅,地下一層和一層的非展廳空間中,也都單獨開闢了休息區,使得這裡觀眾席地而坐的現象很少見。
除此之外,首博的導覽系統清晰,無障礙設施齊全,相對來說友好度較高。
座椅不夠用為何成為博物館的常態?記者在國博服務臺對工作人員進行了詢問,工作人員表示,西大廳曾經有過座椅區,但都被睡覺的人給佔據了,很影響館內的秩序,後來館方就把座椅區給撤掉了。
的確,記者在探訪中發現,霸佔座椅的行為很難管理:在軍博,一位男士側躺在座椅上小憩,工作人員上前制止,男子應要求坐起,但工作人員離開後,他又旁若無人地躺下了。
「撤掉座椅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觀眾行為不當是管理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去引導和教育觀眾遵守公共秩序;另一方面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比如進行適當收費或者門票捐贈,將乘涼織毛衣的人篩出去,或者使用單個的座椅代替長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的分區主要有展示區和公共服務區,公共服務區應當包括足量的生活服務設施和教育服務設施,如寄存處、休息區、咖啡吧、文創商店、餐廳、教室、影院、書店等。
「現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是公共服務區越來越大,以前博物館的作用更多的是收藏和研究,而如今,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公共服務就越來越重要。餐廳、咖啡吧、休息區很大,市民就願意來,像我們的很多博物館,公共服務區都有點小了。」陸建松說,觀眾就是博物館的市場、博物館工作的核心,目前國內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意識還不夠,這就導致了很多地方考慮不周。
觀眾希望多些體驗式設施,陸建松也認為非常有必要:「好的博物館有三個標準,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能夠留下記憶和印象,現在很多博物館是見物不見人、不見精髓、不見故事、學術性強、枯燥乏味。我們現在要面對90後、00後的觀眾,他們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生活和學習都強調體驗、網感、視覺化,乾巴巴的知識傳授已經不適應他們了。技術在發展,博物館也應該開拓平臺、創新方式,去滿足新觀眾的需要,如用App進行虛擬導覽、動畫演繹展品等。」
來源:北京晚報 白歌
編輯:tf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