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修繕後首次亮相
中新網雲南新聞5月17日電(崔旭娜)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以此為契機,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暨聞一多朱自清舊居、晉氏宅院開館儀式系列活動將於當天上午拉開序幕。
-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商報記者 肖風偉 教授博文 《背影》應從課本中刪除 在貓撲網上,一個《因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將〈背影〉從課本中刪除?》的帖子最近很火。
-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有「聖父病」?
他對孩子所有熱切的期望,都是不顧孩子所思所想的「一廂情願」,沉默如鐵的背影,意味著只顧自己付出,不求情感理解,放任感情錯位。 《背影》中的「橘子」,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網絡流行語。朋友之間互相揶揄,爭當彼此「爸爸」的遊戲,也反映了父親與子女情感關係中權力地位的不平等。今天推送的文章是一篇舊文,作者分析了《背影》中不平等的父子關係,思考了文化中的「聖父病」。
-
朱自清的《背影》與其妻子武鍾謙
在《背影》那篇散文裡,朱自清寫父親給他買橘子,就是發生在這時候。 那時,朱自清在外求學,武鍾謙則在家裡侍奉一家老小。圖片來源於網絡多年前,我曾嘗試著把《背影》翻譯成英文,但是一直感覺不能把朱自清先生父子間的那種矛盾衝突和內心的父子的真摯情感表達出來,最終沒有成文,中國傳統的文化,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朱自清經典作品推薦,《背影:朱自清經典散文集》最受讀者歡迎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
因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法規,專家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創造了很多的文學作品,除了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朱自清還是位有骨氣的文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接受美國的麵粉。這樣一位有文人骨氣的作家,為何今天要找這位有名的歷史人物的「茬」呢?
-
朱自清《背影》教學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筆樸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細膩真摯而不矯揉造作。此文不論欣賞閱讀亦或教學分析都價值極高,因此被認為現代經典散文,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下從寫作背景、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作者對父親感情變化三個方面入手對此文進行賞析。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中的火車站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讀者朋友們上中學時都學過現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這篇飽含父子之情的回憶性散文講述的是朱自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他的父親在浦口火車站為他送行,照顧他,並替他買橘子的事情。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胖子,為了給兒子買橘子,在高高的站臺上攀爬,他肥胖的身子爬得很吃力,看著父親的背影,不禁朱自清流下了眼淚並永遠記在心間,相信無數的讀者也被深深感染,永遠地記住了這一刻,這就是中國式的父子情深。
-
讀書日——讀朱自清的《背影》
中國現代作家——朱自清,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他的一篇散文:《背影》就摘錄在學生必學的課本當中,主要講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前往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翻過月臺替他買橘子的情形,當時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親的背影。
-
抹不去的背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
先生認為「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教學之餘開拓研究國學,立足現代,挖掘普及中華優秀文化遺產。歷時三年多於1942年出版《經典常談》,系統介紹數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詩言志辨》最能體現他「謹嚴而不繁瑣,專門而不孤僻」的治學特點,被公認為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和現代學術經典之作。先生是一位現代詩人。先生一生作新詩60多首,對新詩的評論和研究貫穿一生。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不管是誰,不任是校長,還是組長,不管是首長,還是隊長,你年幼時的成長,都離不了父親那份厚重的滋長。
-
《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的真實關係
,尤其那一抹背影,更是讓無數人動容。那文章背後的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真實的情況是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因為父親是傳統的文化人,朱自清是接受新思想的北大高材生,兩人的時代觀和價值觀天差地別,更是大半輩子都在不斷的衝突中,誰也不服誰。就連《背影》這篇文章,都是在父子不斷爭吵中創作的。
-
初三語文閱讀一得: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是位詩人。但他的詩,讀過的人不多,流傳的更少。中學生可能只是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讀到「佩弦的詩道,『笑將不復在我們唇上』」。這是1925年,葉聖陶先生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朱先生是一位愛國的、有激情的詩人。是的,朱先生是位性情中人,他愛國、愛家、愛學生,具有純樸、敦厚、熱忱的天性,他的詩由此可見一斑了。
-
朱自清逝世72周年:《背影》的真相
1928年秋日的一天,揚州東關街仁豐裡一所簡陋的屋子裡,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臥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此時的朱鴻鈞已行動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
余光中公開表示:朱自清算什麼大師,強烈要求《背影》踢出課本
這段朱自清《背影》中的對話,儼然被大眾玩成了梗兒,聽到朋友說買橘子,總覺得是在佔便宜。可見大家對《背影》這篇散文的熟悉和熱愛。 然而,正是這篇耳熟能詳的散文《背影》,卻在文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我們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一直是中國中學生教材裡收錄的文章。然而,作家余光中卻公開表示朱自清算什麼大師?
-
「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兩岸嘉賓臺北共憶朱自清
21日,「追憶文學中最動人的背影」——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赴臺省親之旅暨學術研討會在臺北教育大學舉行。活動現場播放了朱自清散文名作《匆匆》的朗誦片段,再次帶領讀者進入這位著名作家令人回味的文學世界。6月21日,觀眾在臺北教育大學活動現場參觀與朱自清有關的書籍。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讀bèi yǐng;劉明父親的背影,該讀bēi yǐng,背東西的身影。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些個語文教育大家也多以《背影》來上公開課、展示課。大家都知道,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展示課背後,必有一篇經得起檢驗的好文章。農曆八月,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陪父母過中秋,幫父親掰包穀,背包穀,寫了篇《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
-
原來有一種平凡而瑣碎的大愛,就藏在朱自清的《背影》裡
誠然,父母對兒女的愛總是那麼偉大無私,卻又總是在平凡的生活當中體現,而這種細微之處的大愛更是完美呈現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筆中。今天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誕辰122周年,作為我國的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創作了許多優秀文學作品,像代表作品《春》、《綠》、《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被收錄在中學、大學文化課本中的名篇,其中的紀實散文《背影》於平淡的筆調中自然流露出一股動人心弦的深情,其至情至性的文字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因而《背影》也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69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江蘇東海,原籍浙江紹興,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
重讀朱自清《背影》,感受父子(女)親情
時間如白馬過隙,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了,忽然想起上學期間學過的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今日重讀《背影》,仍能體會其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散文是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