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胃鏡,一般都會有一個診斷結果。
如果胃、食管、十二指腸都沒有大問題,也沒長東西,也沒有潰瘍;
一般都會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很少見到有完全正常的胃鏡報告(反正我從醫以來,一個也沒見過)。
啥是淺表性胃炎呢?
顧名可以思義,淺表,一是「淺」、二是「表」,意思就是,胃黏膜的損傷僅限於又淺、又表面的狀態;是一種很輕微的胃炎。
吃火鍋吃過豬肚嗎?我們的胃和它差不多,也很厚實,也很有舒張性;大體上分四層——
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層。
淺表性胃炎就是僅僅損傷了最上層的黏膜層;
一般醫生都會告訴你,沒什麼大問題,不建議治療,只需要改善生活習慣就行了。
也會有醫生還會問你有什麼症狀?家裡有沒有人是萎縮性胃炎?有沒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等;
一般還會建議你去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因為:淺表性胃炎,有輕有重。
如果沒有腫瘤家族史,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症狀又不明顯,基本不需要治療;
如果上面的都有,比如說症狀明顯:反酸、燒心、胃脹、打嗝、堵得慌等;那就必須治療。
什麼樣的淺表性胃炎需要治療?
雖然淺表性胃炎比較輕微,如果說你有症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有不良生活習慣還不能改變,以上有一條,那就必須治療。
首先說說我們最怕的胃癌。
所謂千裡之堤毀於蟻穴,胃癌也是如此,一般經過四個步驟:
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不典型增生——胃癌
雖然這個過程很緩慢,需要很多因素參與,但大體發展套路就是這樣。
這裡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關鍵點:那就是及時幽門螺桿菌!
在這個鏈條當中,只要在癌變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就能最大程度預防胃癌;
最好的時機是什麼時候呢?淺表性胃炎階段!
因為90%的胃癌叫做腸型胃癌,它的主要元兇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我們在胃發生萎縮之前根除掉它,也就是淺表性胃炎階段;幾乎可100%阻斷胃癌的發生;
有的人說,我已經萎縮了、腸化了、甚至不典型增生了,殺菌晚不晚?
不晚!那也不打緊;只要根除,依然會有最高的受益;在萎縮和腸化階段還能逆轉;在不典型增生階段能延緩癌變的進程。
你聽明白了嗎?
簡單接說:殺掉幽門螺桿菌,利大於弊!
總結:
有以下一條的淺表性胃炎需要治療:(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幽門螺桿菌感染
有胃癌家族史
長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且近期內無法改善
有消化不良症狀
年齡大於35歲
精神壓力大、焦慮、睡眠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