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時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陽掛在空中,熾熱無比,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將士們一路行軍,走了很多天了,是人困馬乏。一路上都是荒山禿嶺,荒無人煙,方圓數十裡尋不見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找不到一滴水。
烈日當頭,人們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漓。因為沒有水喝,士兵們個個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裡好像著了火,許多人嘴唇都乾裂地流出了鮮血。每走幾裡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此景,心裡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哪裡看得見有水的地方?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沒有水,看上去怕是難以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裡盤算道:找不到水,再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人馬要損失在這裡,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這無水之地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裡蹦出個好點子。他走向山崗最高處,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各們將士,前面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裡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口裡頓時湧出了不少口水,一下子精神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
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打了勝仗!
其實,曹操的計策之所能成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的將士一定吃過梅子,知道梅子是酸的,否則,對於一個從沒聽過梅子、見過梅子、吃過梅子、不知道梅子是何物的人來說,曹操的計策是不會起作用的。因為,「梅子」這兩個字本身並不酸,真正酸的是與「梅子」這兩個字對應的實物「梅子」。一個人要想知道「梅子」是否是酸的,只有親口嘗一嘗「梅子」這種實物,而「梅子」這兩個字是無法入口的。
這也就是說,語言或文字本身並無「意義」,也不是知識,真正的知識是客觀世界中的客觀物質(也包括人的意識和精神),語言和文字只有與實物相對應,才有了意義,才算是知識。因而,對於剛出生的嬰幼兒來說,你若想教給他知識,一定要實致名歸,實實在在,也就是說,你不能空口說白話,如果你不給孩子看梅子這個實物,縱使你把梅子兩字說一萬遍,孩子說得滾瓜爛熟,他還是不知道梅子是何物,也不知道梅子到底真得是酸還是甜。
因而,對嬰幼兒進行教育,讓他們學習知知,一定要實至名歸——讓孩子看著梅子,指著梅子,摸著梅子,吃著梅子,然後告訴孩子這是「梅子」,吃梅子的這種味道就是酸的,吃糖的這種味道就是甜的……
實至名歸——是對嬰幼兒進行教育的第一要則。
相關連結:人一生成就大小,4歲前教育很重要—讓孩子聰慧的密碼系列(29)
(更多教子精彩,且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