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物之源,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水資源利用量的急劇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了水危機,不僅嚴重製約著經濟的發展,而且威脅著人類生存。為了應對嚴峻的用水形勢,不同國家和地區正紛紛採取措施加強水資源管理
如果跟你說新加坡是個缺水的國家,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是新加坡確實曾經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倒數第二的國家。自1965年以來,其日常生活用水幾乎全部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根據當年與馬來西亞籤署的雙邊協議,新加坡從馬來西亞進口水的時間將在2061年到期。新加坡政府認識到,淡水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就像人體血管裡的血液一樣重要,一旦被斷,國家安全就將受到威脅。因此,水的問題在新加坡已經被迫上升到戰略高度。
地處島國,四面環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廠項目正式啟動,為新加坡開闢了新的水源。該廠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廠之一。但是儘管新加坡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海水淡化不成問題,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因此,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選擇,即解決應急問題或者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新加坡用水的全部問題。
那麼,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優勢,即由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為此,新加坡政府開始在全島範圍內,大興水利設施,修建蓄水庫和蓄水池。同時在所有的道路兩旁以及所有的居民住宅區修建蓄水管道,把雨水收集起來,然後加以利用。目前新加坡共有近20個蓄水池和一個在下暴雨時防洪的雨水收集池系統,集水區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全國幾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庫。新加坡政府的最終計劃是把集水區擴大到全島面積的90%。換句話說,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供水來源。為此,新加坡政府將採用「雙用海水淡化器」技術,利用靠近海岸線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產用水。「雙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應水源的鹽性後,自動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另外,隨著集水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溝渠也會成為集水點,因此,新加坡政府時刻提醒居民為了自己能喝上潔淨的飲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圍水源的乾淨。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業和家庭生活廢舊水,然後經過各種過濾和消毒,使其達到可以飲用的水標準,即所謂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將處理過的用後回收水經先進的膜技術進一步淨化而產生出來的,經過6.5萬次的科學測試檢驗後,不僅超純淨,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由於其高度純淨,所以是高質量晶片廠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系統,與其他生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目前新加坡共有5座新生水廠,所生產的新生水差不多能夠滿足全島30%的用水總需求。
如此一來,通過新生水、國內集水區水源、進口水和海水淡化這四項措施,新加坡基本上解決了全島的缺水問題。但是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並沒有滿足現狀,他們仍然繼續投資於科技與研發,以尋求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產與處理用水的新途徑。另外,新加坡公用事業局還建立了一整套的關於水資源的計劃,不僅在生產食用水的每一個階段都嚴密監測水的質量,以確保其品質優良,而且在落實各項計劃的同時,公用事業局還高度關注環境、景觀和社區的需求,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政府認為,能夠確保充足供水實際上並沒有解決水資源的全部問題,因此,除了開源之外,還非常重視節流。新加坡政府公用事業局建立了一個廣泛的節約用水計劃,鼓勵居民和工業用戶理性用水。在這個計劃下,新加坡的人均家庭用水量已從2003年的每日165升下降到目前的155升。預計到2060年,新加坡的人口將達到650萬至690萬,那時全島的用水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8億加侖增加到7.6億加侖。其中家庭用水量所佔的比重將從現在的45%降低到30%,非家庭用水量則從目前的55%增加到70%。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人均家庭用水量能夠降到每日140升的水平。
目前,新加坡政府水務治理的研發重點已經從增加水源、保持水質以及如何降低用水成本等方面,開始轉向如何提升能源效率、水質監測以及減少水蒸發等課題上面。此外,在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還想出各種辦法讓民眾親水、愛水,以保護自己有限的水資源。如政府出資把各個大型的集水區改建成無汙染、環保型的水上遊樂中心和水上公園。街邊和道路兩旁的蓄水溝也都用花草裝點得更加漂亮。為了切實提高民眾對水的了解和認識,新加坡政府公用事業局還於2003年興建了「新生水訪問中心」。通過對新生水生產過程的剖析,讓人們了解生活廢水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變成潔淨飲用水的,不僅讓民眾了解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讓人們知道水的來之不易。在免費參觀的同時,還讓參觀者免費品嘗瓶裝新生水,讓人們親身感受新生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