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2570以前你會是「孔子」眼中的好學生?估計這個問題會戳中某些人的痛處,我們都是學生或者曾經作為學生。首先對於「老師」一詞在生命中永遠是難以磨滅的回憶。基本上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圍繞者老師來開展的學生時代。「老師」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當然學生時代的我們一定會對老師期待。期待得到老師的肯定;期待得到老師認可;期待得到老師理解和關懷;甚至於期待得到老師的寵愛。
而不管是傳統教育還是現代教育當中,學生和老師都是一對多。對於學生的期待老師很難能夠滿足所有的學生。老師只會通過同學之間相互比較或者個人的知見滿足一部分人的期待,可見不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其實有很大部分是取決於老師的,這裡倒是沒有老師有錯。但是萬世師表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眼中的好學生是什麼樣的呢?我想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假如你有機會回到孔子的時代,你算是孔子眼中的好學生?
那麼,孔子眼中的好學生是誰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孔子對眾多的學生的評價中去找答案。我認為孔子為對眾多的弟子的評價中最高的莫過於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沒錯,我認為在孔子的眼裡好學生莫過於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是一種什麼狀態。一簞食,一瓢飲,在漏巷,人不堪其憂,顏不改其樂!對比咋們現在人,從一開始進去社會就身不由己,為了房子成為房奴;為了車子成為車努;為了孩子成為孩奴。處處充了被比較和比較,生活在焦慮和打雞血的路上。
而顏回的態度簡直不能用想得開來形容了。也就是說只要生命能夠延續著,就一切處於圓滿之中。沒有什麼可值得外求的東西,生無外物一切全滿具足!
想到這裡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出家人。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出家人為什麼要去乞討,讓別人施捨來生存。是因為在出家人看來生存是一件小事情,作為人只是最基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去謀求精神上的自足。而俗人一般是通過自己謀求物質的需求,而精神上的需求一般靠別人來滿足,比如說結婚,家人,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某種精神上的滿足。
而顏回正式處於一種精神高度自足的狀態,也就是合一的狀態或者說是開悟。
可見有什麼樣的老師才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境界如此之高。但是如果顏回要是受到的是現代的教育,我想不一定會有孔子這樣的伯樂能夠發現他。顏回都已經算是開悟了,那麼孔子呢?你們怎麼認為?歡迎小夥伴們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