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人到中年無自由,不如唐朝一條狗

2021-02-12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Neo

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半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公元828年的春天,長安城玄都觀裡,傳出這首千古名詩的時候,劉禹錫已經57歲了。

此刻的玄都觀,只見幾處斷瓦殘垣,聽得幾聲鳥鳴犬吠。

24年過去了。

劉禹錫離開長安的時候,剛剛步入中年佳境,深得皇帝重用,位極人臣,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轉眼之間,被貶出廟堂,開始了長達24年的顛沛流離。

整個人生的中年,劉禹錫為了心中的那份自由,輾轉在貶謫的路上。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公元805年,劉禹錫33歲。

唐順宗登基,他被當做宰相來培養,成為革新朝政的中堅力量。

但是雄心壯志剛剛點燃,就被當頭澆下一盆涼水,反對派不僅軟禁了新皇,還將勵志革新的青壯派,全部趕出朝廷。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貞革新」和「二王八司馬事件」。

人到中年,本想著要幹一番大事業,卻遭遇滑鐵盧。

那一刻,對於很多人來說,聽到的只剩下夢破碎的聲音。

其實改革失敗前,劉禹錫並非沒有選擇,反對陣營早就有人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退一步,他便可以高枕無憂,只是從此就要選擇隨波逐流,將命運放入別人的手中。

進一步,他遭遇了失業危機,遠離繁華的京城,前途未卜。

這便是一個中年人面臨事業選擇時的困局:

是選擇用自由去換取現世的安穩,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遵循自己的本心?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

選擇因循,你必須藏起夢想,壓制內心的衝動。這是我們對現實的妥協,勉力擔負起沉甸甸的中年責任。

選擇自由,是對自己理想的尊重,期待人生的翻轉,但也意味著前路坎坷,隨時面臨不可承受的墜落。

人到中年,一邊是馬雲,一邊是星雲。

一邊是風起雲湧,改變世界的熱血燃燒;一邊是因循守舊,匍匐前行的淡泊平凡。

剛剛人到中年的劉禹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初衷。他寫下了自己的願望,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南下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此刻他的心,就像那隻直衝雲霄的仙鶴,拼盡全力掙脫開一切枷鎖,尋找一片自由的天空。

能夠不受約束的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一次,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尤其是人到中年,這份勇氣在當時,只屬於劉禹錫。

雖然經歷了現世的無數艱辛,歷史對於他的這次選擇,也給予了回報。

今天我們說起劉禹錫,對「詩豪」油然而生敬意。而劉禹錫因為在支邊期間開啟了嶺南地區重教興學的先河,直到今天廣州連州的百姓,還世代傳頌著他的美名。

如果人到中年,鼓不起奔赴遠方的勇氣,就不要抱怨眼前的苟且。

公元815年,劉禹錫奉詔回京。

回長安之前,劉禹錫的心中也是充滿了欣喜和期待,地方政務他處理得有聲有色,調任中央也應是情理之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那些人讓他回來,是覺得他應該是學乖了。

劉禹錫一回到長安,便有人向他透露了風聲:

「劉老弟啊,為了大好前程,你還是服個軟吧。你母親年事已高,兒子以後也要進學考科舉……」

是啊,此時劉禹錫已經44歲,已過不惑,被貶邊州十餘年。縱然年輕時有什麼雄心壯志,也消磨殆盡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個人吃苦無所謂,難道還要讓家人老小陪自己一起受罪嗎?

人到中年,就是一場負重前行的漫漫長途,註定沒有輕盈的羽翼。

我們心懷夢想,卻不得不在日復一日的苟且中消磨盡餘生的時光。

人到中年無自由,很多時候並非因為自己不想選擇自由,而是為了家人,為了責任,我們親手掐滅了自己的衝動之火。

回到長安的那個春天,在一幫好友的簇擁下,劉禹錫遊覽了聞名遐邇的玄都觀。

想必那時的他也曾有過掙扎。

長安很繁華,玄都觀的桃花也很美。但是放眼看去,周遭大多是一片趨炎附勢之徒,奴顏婢膝之輩,一個個失去了靈魂的模樣。

身在官場,不求為國為民,只是尸位素餐,蠅營狗苟。

這樣的生活,劉禹錫已經一眼望盡。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些靠投機取巧上位的朝廷新貴,倘若沒有十年前的那場變幫,哪有你們小人得志的機會?

在這一刻,劉禹錫已經做出了選擇。

此時的他,雖然無權無勢,但仍有一枝利筆在手,創作了大量表達對當朝權貴不滿的寓言詩。

於是,剛回長安,屁股還沒焐熱,他便再次被貶出了京城。

人到中年,有家庭負累,最怕人說一事無成。

即使只是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就會逼得人卑躬屈膝,甘願失去所有的自由。

但是,「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劉禹錫寧願一肩挑下生活的所有重擔,也不願讓自由的心蒙上永不凋落的塵埃。

無論是放在當時的封建官場,還是當下,他都屬於一個異類。

正如崔永元接受採訪時說的那句:「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我不願匯入這個洪流。」

這是一個中年人,徹徹底底的「反叛」。

劉禹錫的不屑,令整個官場的蠅營狗苟之輩對他恨之入骨。

為了讓這個「討厭」的人遠離中樞,眼不見為淨,他們故計重施,變本加厲,讓劉禹錫繞著大唐帝國的行政版圖走了一圈,從播州到連州,從連州到夔州,從夔州到和州……

唐朝被貶謫的官員,即使比地方官品級要高,也沒什麼地位和實權。

劉禹錫到了和州的一個小縣城的時候,當地的縣令顯然得到了上面的指示,不僅剝奪了劉禹錫作為刺史的官邸,還三番五次削減他的待遇,最後把他送到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鬥室裡。

對此,劉禹錫淡然處之,還提筆寫下了那首千古流芳的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人到中年,一邊是庭院,一邊是田園。

你嚮往藍天白雲的田園,想過著詩歌般人生;但又嚮往花園別墅,庭院深深,明星作鄰。

你費盡心機去鑽營,拼了命地獲得權力和物質,以為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享受自由的人生。

可不知不覺間,就活成了令人厭惡的油膩中年模樣。

而這時候的劉禹錫,在鬥室中持守本心,出門嘯吟山林,何嘗不是一種令人豔羨的活法。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是對每一個人的鞭策。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套著一個模子,活成了千篇一律?

想來,也就是成為中年人的那一刻。

敷水驛事件之後的元稹,江州司馬之後的白居易……

曾經和劉禹錫縱馬長安的那些少年們,都變成了「世事從今口不言」的老圓滑。

只有劉禹錫,人過中年,始終不曾油膩。

公元828年,57歲的劉禹錫再次來到了玄都觀。

就像當初他離開這裡一樣,依然還是一副不低頭不認慫的模樣。

或許在別人看來,他步入中年以後活得很失敗。

而他自己的眼中,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繁華落盡,終歸塵土。

又是一個十年過去了,當年盛極一時的玄都觀,如今門庭冷落。

天子都換了5位,曾經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們,也換了好幾波,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自由自在地在長安城閒逛呢?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奪去。

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

中年人所必須面對的生活,身體的衰弱,容顏的老去,家庭的責任……

於是,我們學會了事故圓滑,習慣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

人到中年無自由,真真不如劉禹錫在玄都觀裡看到的,那條自由自在的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從不曾放棄對自由的追求,中年尾聲再度重回長安的劉禹錫,依然是那個「閱盡千帆的歸來少年」。

前度劉郎今又來。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相關焦點

  • 道是無晴卻有晴,一代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生於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共稱「劉白」。並被白居易稱讚為「詩豪」,意思指詩人中的豪傑、出眾者的意思。後人便也據此而稱之。劉禹錫,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較之其他詩人要幸運的多。
  • 讀劉禹錫《秋詞》:人到中年,誰說只有油膩和危機
    在一眾「悲秋」之聲中,有一個昂揚的聲音格外響亮,那朗聲高唱《秋詞》的便是向以豪闊舒朗蜚聲詩壇的一代「詩豪」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白話釋義:秋天向來給人悲涼孤獨之感,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大多悲秋,我卻認為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 人到中年的感悟,字字戳心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一些時刻,甚至覺得,人到中年,活得不如一條狗。你看,作為一條狗,只需要忠誠於主人,搖頭擺尾討好主人,遵守個別條條框框,偶爾耍耍小聰明,就能確保衣食無憂。講究一點的主人,會給它買漂亮衣服,鞋子,給它洗澡,梳頭,按摩,帶它逛街……而人就不一樣了。
  • 劉禹錫: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宋朝詩人劉禹錫,34歲被任命監察御史,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年時間裡,就讓他,滿滿地嘗到了「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滋味。 一連數次遭貶,職位一降再降,這中間直到他71歲病逝,長長的歲月裡,在仕途上都是起起伏伏,最後一任之職是「太子賓客」。
  • 劉禹錫告訴你,一個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是無所畏懼的
    唐朝是中國詩歌藝術的最高峰,從詩歌的數量、種類,到表現形式,歷朝均勿出其右。
  • 人到中年不如狗?只是你不如狗罷了,其他人日子過得很好
    一、 人到中年不如狗有句話叫做「人到中年不如狗」,一句話說盡了中年人的心酸苦痛。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壓在中年人的身上,硬生生的將中年人的腰板給壓垮了。所謂人到中年不如狗,不過是因為重負之下,中年人再也沒有了喘息的機會。對外是領導同事,對內是妻兒父母。對外是業務的壓力,對內是家庭的壓力。這世界對中年人很不友好,尤其是重負之下的中年人。人到中年不如狗,是無奈,也是悲哀。
  • 「詩豪」劉禹錫著名唐詩14首,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是唐朝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劉禹錫的詩文俱佳,詩詞題材廣泛,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1、竹枝詞唐代: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劉禹錫的一首《柳枝詞》,一開篇便驚豔了世人,美得令人心醉!
    只要一說起唐詩,那麼即使是小學生,也是能夠隨口吟誦那麼一兩首。說起閱讀唐詩的好處,可以說是有許多,它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內在的精神素修,而且還能夠增加我們的氣質;正所謂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沉靜在詩詞世界裡的人,那麼他(她)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也是一個懂得生活情趣,享受生活的人。
  • 詩人劉禹錫的人生三起三落,而他又憑什麼被稱為詩豪呢
    劉禹錫是唐朝時期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性格耿直,敢做敢說,品格堅貞不屈,為人灑脫,與柳宗元,白居易是交心好友。他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給人感悟,給人激勵,蘊含人生哲理。有的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託古諷今,抨擊弊政,沒有他不敢說的,沒有他不敢做的,有人稱他是唐朝詩人第一大刺頭。
  • 唐朝文明的見證,一代詩豪劉禹錫,開創不一樣的大唐文化
    唐朝時期繁榮的政治經濟文明也繁衍了很多的文化文明,在中國歷史朝代上可謂是文化的大交融時代。它的民風比較開放,他在選拔官員上面應該採用科舉制度。因為政治經濟的文明,很多世俗文學以及詩歌都在民間開始有所體現。有這樣一個人,他年少時家境優渥。飽讀詩書,勤學好問。有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 別再被《陋室銘》誤導了,劉禹錫的真實人生,與人鬥其樂無窮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詩人,以其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被稱為「詩豪」。但他最為後世人們所熟知的,當屬《陋室銘》,僅僅81個字的小品文,卻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常被製作成各式書法掛在客廳或書房裡,至今仍能在很多人家見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
    文/無二君,謝絕轉載,侵權必究!《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導演曹保平,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人物,指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而這部《狗十三》卻並非犯罪片,而是一部青春片!
  • 欣賞唐詩,學習寫詩:《和劉禹錫<秋詞>》
    酒泉市玉門油田第二中學舉行語文課教學研討活動,下午第一節聽蘆蓉老師講解初中語文中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秋詞》,聽課者有50位學生及十幾位教語文的老師,當時課堂氛圍熱烈,師生紛紛學習作詩。我負責錄像,聽課有感,和詩一首。
  • 夜讀:人到中年,取悅別人不如提升自己
    匆匆忙忙中,人已經走到了中年。有人說中年人是最累的,但是中年人也是最虛偽的。因為中年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所以他們最累,但是他們卻不肯停歇。他們所謂的虛偽,他們的對領導奉承,無非就是想要一份安穩的工作,一個可以養活家人的機會。
  •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一代「詩豪」劉禹錫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一代「詩豪」劉禹錫唐朝因為詩歌文化比較繁榮,所以不僅創造出了幾萬首的唐詩作品,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名有號的著名詩人。在星光熠熠的唐朝詩人中,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仙、詩聖、詩佛、詩魔等人,還有一位被譽為「詩豪」的劉禹錫。
  • 上海殺妻焚屍案愛犬救主衝入火海 有的人……不如一條狗有人情味
    上海殺妻焚屍案愛犬救主衝入火海 有的人……不如一條狗有人情味時間:2020-11-20 12: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海殺妻焚屍案愛犬救主衝入火海 有的人不如一條狗有人情味 2020年11月19日,上海殺妻焚屍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
  • 詩豪劉禹錫兩首發人思索,耐人吟詠的《秋詞》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後又中博學宏詞科,曾任監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 《增廣賢文》中3句人生智慧:人到中年,做人不糾結,做事不退步
    人到中年不由己,保溫杯裡泡枸杞。這是一句調侃,也說出了中年的無奈。人到中年,行過半生,嘗過人情的冷暖,歷過世事的滄桑,肩上的責任越來越沉重,腳下的路卻依然坎坷。一邊是早已遠去的青春,一邊是即將到來的暮年。一邊為夢想未竟而遺憾,一邊在柴米油鹽中忙亂。
  • "長恨人心不如水"的下一句是什麼?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是劉禹錫的名句。說起劉禹錫,不得不提提「永貞革新」。我們知道,唐朝中晚期有兩大弊端,分別是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問題爆發的典型是安史之亂,地方矛盾令皇帝對臣子失去信任,於是部分中央權力落入宦官手中,導致了宦官專權。除此之外,中晚期的唐朝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就是朋黨之爭。
  • 人到中年,40歲失業,可以轉行做這3種行業,既自由、還體面
    人到中年,40歲失業,可以轉行做這3種行業,既自由、還體面 中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階段,在很多人看來,它不是那麼友好。因為人到中年會面臨許多的危機,甚至會遇到諸多極端的情況。作為家裡的頂梁柱,有的時候不得不去做一些被迫的選擇,或者是不願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