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陋室銘》誤導了,劉禹錫的真實人生,與人鬥其樂無窮

2020-12-25 心史縱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詩人,以其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被稱為「詩豪」。但他最為後世人們所熟知的,當屬《陋室銘》,僅僅81個字的小品文,卻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常被製作成各式書法掛在客廳或書房裡,至今仍能在很多人家見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起筆,引出自己居住的「陋室」,然後從室外寫到室內,從景物寫到人物,借「陋室」表現自己志行高潔、不合流俗的人生境界。

相信很多人讀《陋室銘》,都會把作者當成一位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隱士,就像那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

劉禹錫作《陋室銘》時52歲。往前推319年,40歲的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任彭澤縣令八十天後即掛印而去,歸隱田園。之後至少三次拒絕出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隱士之一。

不同於陶公的低調與質樸,身居「陋室」的劉禹錫高聲吟誦著「惟吾德馨」,總讓人感覺有一種自我標榜的意味,這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他真的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嗎?

「陋室」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和縣在唐代稱和州,劉禹錫當年是被貶來到這裡,並非像陶淵明那樣「歸田園居」。老劉現在的身份是貶官,虎落平陽被犬欺。相傳當地縣令姓策,是個勢利小人,知道劉禹錫不被上面待見,就存心刁難他。

按照當時的規定,劉禹錫應該住在城內的衙門裡,並且應該有三間房。但是卻被安排在偏僻的城北門外,面江而居。策縣令大概是想給劉禹錫一個下馬威,讓對方知道地頭蛇是多麼不好惹。但是,他顯然沒有搞清楚眼前這個老劉頭是「何許人也」,他的小動作不僅沒能讓對方臣服,相反卻好好領教了一番大唐高級知識分子的鬥爭藝術。

劉禹錫寫了一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在門上。策縣令感覺自己一拳打在了石頭上,人家一點都不疼。他很不甘心,於是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外,由原來的三間縮減為兩間,面對的是一條河。

劉禹錫又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貼在門上。這分明就是不把和州(歷陽)放在眼裡嘛,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和州縣令呢!策縣令很惱火,就把劉禹錫的住所又調到城東門外,這次只剩下了一間房。

房子越來越小,越住越簡陋,劉禹錫這次沒再寫對聯,他索性寫了一篇短文,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這就是膾炙人口的《陋室銘》。

劉禹錫寫《陋室銘》,卻原來是為了和一個勢力眼的地方官作鬥爭,而且一戰再戰,越戰越勇,面對對手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心理優勢,絲毫沒有妥協的意思。而策縣令則用自己的無知成就了那間「陋室」,被他擠兌的陋室主人更加名揚天下,你說他能不氣出個好歹來嗎?

所以,說劉禹錫與世無爭是不準確的,他不僅爭,而且與人鬥,其樂無窮,是大唐排名第一的「刺頭」詩人。不要說對付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小地方官,就是朝廷大員也沒少了他的諷刺、挖苦、奚落,就算被貶,一貶再貶,也沒讓他低下頭顱。

劉禹錫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參與「永貞革新」得罪了一幫權貴,被趕出京城。十年後他奉詔回京,卻依然沒看到朝廷有任何新的氣象,反倒多了一些投機取巧的的政治新貴,滿眼都是無所作為、趨炎附勢之徒。

「刺頭」的鬥爭精神就上來了。他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長安城裡有個玄都觀,玄都觀裡種著很多桃樹,此時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詩豪」賞花歸來,詩興大發,似乎也沒礙著誰啊!但還是有人看出了事。「桃千樹」不就是暗指那些靠著攀附爬上來的新貴們嗎?要是他老劉當年不被趕走,哪有你們這些人的今天!

這是赤裸裸的諷刺啊!老劉是罵痛快了,被罵的新貴們可沒有他那樣強大的內心,他們一鼓搗,一攛掇,又合夥把劉禹錫趕出了京城。

對於一般人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沒有幾個看不慣的主兒,看不慣就不看,又何必那麼在意,那麼嫉惡如仇呢?但劉禹錫不是一般的人。

在外漂泊了幾年後,劉禹錫再一次回京。這時候皇帝都換兩茬了,劉禹錫還是那個劉禹錫,刺頭依然是刺頭,他又去了一趟玄都觀,然後又寫了一首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更加直白,鋒芒畢露。滿眼荒涼的玄都觀裡,開著一片油菜花,曾經的桃花不見了,種桃樹的人也不見了,可我老劉又回來了!仿佛能聽到一名永不低頭的戰鬥者的嘲笑聲,這笑聲被權貴們聽到該是多麼的刺耳!

結果一點都不意外,劉禹錫再一次被迫離開了京城。這位刺頭詩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貶的路上,鬥罷艱險又出發,這難道會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正確打開方式?

再回過頭來看《陋室銘》。開篇即言「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老劉身居陋室,就是山中的「仙」,水裡的「龍」,全然一副傲視天下、不服來戰的姿態。結語又自比南陽諸葛、西蜀楊雄,無論經邦濟世,還是道德文章,我老劉哪樣慫過,就問你服不服?

你還認為他是一個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人嗎?

相關焦點

  • 詩豪劉禹錫與他的陋室銘
    不管是託物言志還是寄情於文,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都是真實的存在,我們讀別人的故事,明自己的道。    今天與大家一起學習劉劉禹錫的《陋室銘》,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了解這位唐代大詩人與哲學家吧。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 為什麼教科書會把《陋室銘》的作者標為劉禹錫?
    課本上稱之為劉禹錫所做,是根據《全唐文》,然而自古以來都有很多人提出異議。顏真卿:《陋室銘》的作者是崔沔唐朝名臣、書法巨匠顏真卿(709—786)在其《通議大夫守太賓客東都副留守雲騎尉贈尚書左僕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銘記》中最早透露《陋室銘》作者為崔沔。崔沔,字若衝(一作善衝),祖籍博陵安平。世為著姓,家學深厚。
  • 《陋室銘》的作者是誰,史書記載了另一人,竟不是劉禹錫
    我們都知道,在中學教科書上,《陋室銘》的作者是唐朝劉禹錫,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正史中作者卻是另一個人。劉禹錫,晚唐文豪,河南人,自稱漢朝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與歷史上的劉備有一個共同老祖。795年,24歲的劉禹錫科舉成功,成了一名官員,尤其在唐順宗即位之後,有革新弊政之志,「永貞革新」。
  • 中國詩詞大會:縣令刁難劉禹錫,卻成就灑脫自在《陋室銘》
    因為這屆《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引用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上篇文就寫了一下劉禹錫的昂揚人生。不過劉禹錫的人生裡,除了昂揚,那灑脫和不羈,也很是被大家欣賞和喜歡呢。但把劉禹錫這灑脫不羈,演繹的最淋漓盡致的,非他的《陋室銘》莫屬了!所以我這篇文就主要寫一下它。上篇文寫出後,很多朋友都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說實話,我也是非常喜歡它的。
  • 職場 || 與人鬥,其樂無窮
    我也不知道,哈哈哈)當你成為團隊的管理時,之前看起來差不多的人,現在不同了。會看出這個做事踏實,那個耍滑,有三隻眼看到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漸漸的會有些事情知道的要裝不知道,不知道的要裝知道……做管理最重要:不能被下屬欺負,他們的欺負是隱形的,不給你臉色, 不聽你話,而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來只言他錯,不言己過。
  •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詩豪」劉禹錫《陋室銘》
    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說為劉禹錫所著,另一說則為早於劉禹錫所著。
  • 劉禹錫因被貶官住房越來越小,一氣之下寫出《陋室銘》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住房越來越小,一氣寫出《陋室銘》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 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這件事在徐老心中就像一個疙瘩,始終抹不平。而因為當年維權意識不強,所以徐老一時也沒想到報警求助。可這口氣,這個仇,在徐老心中就此生了根。當師傅得知,徐老學功夫是為了報仇,擺了擺手道:「習武之人,不含仇恨。」不願教他,情急之下,徐老「撲通」一下跪在師傅面前,說:「師傅,我只是不想年紀一把了還被小輩欺負。」在徐老的再三央求下,師傅被他的赤誠之心感動了,答應教他防身的功夫,但跟他約法三章:只為強身健體,堅決不打第一拳,堅決不逞兇鬥狠。
  • 品讀《陋室銘》,落魄之人「阿Q」式的自我精神麻痺
    名篇《陋室銘》《陋室銘》一文,我想大多數人要麼學過,要麼聽過,反正多少會有耳聞,文章的意思,即便是不知道內容,聽這個名字,大概也能猜到文章的意思,無非便是歌頌身處簡陋的環境,但依舊保持高尚的品質。陋室銘全文這篇文章開篇採用比興的手法,先寫山,再寫水,以山水比喻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就好比人,不要在意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地位這些身外之物,要看重的,是山上有沒有神仙,是水裡有沒有真龍,是人的內在,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 小學生讀完劉禹錫的《陋室銘》後,提個問題,家長被問得有點懵圈
    書上有一道題的計算結果,人數居然是7.2人和10.4人,這確實怎麼都說不過去。另一個例子是福州8歲的學生小馮,他指出語文課本中的《羿射九日》一文有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了水枯了,後面又再寫后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他認為一條沒有水的河怎麼能用「蹚」來形容呢?除上以上兩點外,還有小朋友找出了《紅樓夢》等名著中的錯誤。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半年內,被迫搬了3次家,面積還一次比一次小,一直隨遇而安的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當年的和州知縣萬萬沒想到,本來想通過「逼遷」劉禹錫來打擊他,卻適得其反,成就了劉禹錫和他的經典著作《陋室銘》——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 《陋室銘》中考真題匯總
    今天選的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0歲小學生讀完《陋室銘》後,指出一處錯誤,劉禹錫真的錯了?
    最近,成都市第一小學六年級的小吳在讀劉玉璽的《陋室銘》時,說自己發現了一個錯誤,便跑去問父母。父母直接被他弄糊塗了:難道劉禹錫真的錯了?後來父母把這個問題交給老師,老師說:這個孩子很聰明。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這篇經典名作:《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劉禹錫詩中的等待,讀來讓人心情為之一振,卻也感慨人生無常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 ——《傅雷家書》人生畢竟不是下棋,對於大國手劉禹錫來說,這是再明白不過的答案。老舊的船隻已是衰朽不能再用,然而它的身邊,正上演著千舤競發的場景。這是不可改變的,枯萎的樹木旁邊不是也正長出了新枝來。你今天送我的詩,讓我很感激,端起酒杯來,打起精神,人生還在不遠處等著我。漫長的等待等待是一杯苦酒,讓人痛苦讓人心酸。
  • 劉禹錫的衝動一怒成就了《陋室銘》
    著名詩人劉禹錫就在生氣的時候揮筆成就千古經典《陋室銘》,你對孩子生氣發怒是怎麼看的。生氣發怒其實是我們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和表達,是自己的事情沒有達到自己心中要求和期望。你還好意思再這裡哭,不準哭給我眼淚擦乾給我把嘴閉上。你考這點分數讓我把臉都丟盡呢?這種情景是不是現在也浮現在你面前?這樣強制把孩子情緒給壓制回去對孩子傷害是很大,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和智商提升。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的深層文化意蘊
    《陋室銘》的「銘」是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主要用於表達作者內心的觀點和看法。劉禹錫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寫自己的陋室不「陋」,以表達自己對於那種遺世孤立、高潔偉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美好精神的讚揚,同時也體現出劉禹錫自身的一種高貴品質。在注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當下,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的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 劉禹錫被小人逼得忍無可忍,寫下這首千古絕唱,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民間有句老話,叫做「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篇駢文《陋室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就的,文章的作者是劉禹錫。提起劉禹錫,自然不能不提他的「詩豪」之名。其它文人悲秋傷秋,他卻寫了一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是唐詩中最具豪情的詠秋之作;吃了23年苦頭,連白居易都看不下去,專門寫詩為他抱不平,但他卻隨手回了一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他來說人生永遠充滿希望。寫《陋室銘》前,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做通判(一說刺史),當時他的情況可以用虎落平陽被犬欺來形容。
  • 劉禹錫的浪淘沙意蘊深厚,三首詩寫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
    劉禹錫卻毫不抱怨,面對窗外的江景,題寫對聯一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他不僅安心住下讀書作文,還在這期間寫下《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現了他面對艱難的達觀精神。下面介紹的是劉禹錫著名的《浪淘沙》,這組詩共九首,是劉禹錫在唐穆宗長慶年間任夔州刺史時所作。
  • 劉禹錫——驕傲、嘴欠又樂觀的中唐才子
    但其實,劉禹錫在文學上,不光是樂府、民歌寫得好,最拿手的還是是「懷古」詩。他曾用一首氣勢磅礴的《西塞山懷古》,一舉鎮住了前來鬥詩的白居易,讓他在命題作文「寫一首詩,緬懷五百多年前三國時代終結的故事」中敗下陣來。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