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級上冊的古詩中,首次出現了中唐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是一首描寫洞庭湖優美風光的詩,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李白《望天門山》一樣,讓孩子們去仔細體會古人眼中的絕美自然風光,以及詩人們或豪邁、或讚美、或喜愛的心情。
但其實,劉禹錫在文學上,不光是樂府、民歌寫得好,最拿手的還是是「懷古」詩。
他曾用一首氣勢磅礴的《西塞山懷古》,一舉鎮住了前來鬥詩的白居易,讓他在命題作文「寫一首詩,緬懷五百多年前三國時代終結的故事」中敗下陣來。
白居易憋屈了好幾年,才在敘事詩的領域,用一首超級長詩《琵琶行》扳回一局。
所以,劉禹錫的「詩豪」帽子可不是白帶的,後人稱他是唐代詠史懷古第一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很有才華,自稱中山靖王后人,人還特別傲嬌。
因為參與「永貞革新」,他和好友柳宗元被貶外地十年,終於重返京城,一回來就開心的寫詩: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完了,這詩又得罪了權貴,立馬貶到廣東連州。
(倒黴的柳宗元也跟著被貶到了廣西,唐朝的廣西,生活條件不是一般地差,四年後,體弱的柳宗元病死在那裡。)
可劉禹錫,在連州樂呵呵地過日子,熬了四年後才回到京城,一回來,他還要寫詩: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好吧,傲嬌的詩人,鬥性不改,依然要圖個嘴痛快。
仕途一路貶,人卻能一路樂。這種樂觀與豁達,不知道三百年後的蘇軾是不是學他的?
他被貶至安徽,知縣欺他朝中無人,故意刁難他。
不讓他住縣衙,卻打發他在城南江邊住著。
劉禹錫寫了兩句話,貼在門上: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把他趕到河邊,住房面積減到一間半。
劉禹錫仍不計較,並借著河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看見他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一次派人把他調到城裡,看不見江、看不見河、看不見水的地方,而且只給一間房,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還叫人抬了塊巨石放在家門口。
劉禹錫見到那塊石頭,竟如獲至寶,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對著石頭邊飲酒邊說:「好石,好石,我要寫篇文章刻在上面」。
於是奮筆疾書,一篇中學生「請背誦全文」的千古名篇《陋室銘》,就這樣誕生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歷史上被貶的人太多了,樂觀、豁達的劉禹錫,沒有被「巴山蜀水悽涼地」給打倒,總算是熬來了相比他人要圓滿太多的結局,回京養老。
正如感謝白居易對他遭遇的同情,還要大氣的說: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大語文時代#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