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能源效率90%,谷歌、浪潮都在布局的開放計算是什麼?

2020-12-13 電子產品世界

  金字塔頂端的巨型企業往往先看到未來。6年前,當我們還不知道開放計算是什麼的時候,一些精英巨頭已經開始排兵布陣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6/382387.htm

  開放計算項目的初始需要追溯到2011年——Facebook正式推出全球第一個Open Compute Project 組織(簡稱「OCP」,開放計算)。

  那時,成立第9年的Facebook已經擁有10億用戶,日活用戶6億,年營收60億美元,並在納斯達克成功敲鐘。

  戰績赫赫,但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給Facebook帶來了巨大挑戰。歷史數據顯示,2012年,Facebook每天需要處理27億次Like按鈕點擊,3億張圖片上傳,人工或系統自動執行的請求7萬次,並吸收逾500TB新數據。

  越來越多工作負載,也就意味著需要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做支撐。時任亞馬遜網頁基礎設施專家的詹姆斯·漢密爾頓猜測,2012年Facebook的伺服器採購量或已達到18萬臺。

  面對日益攀升的伺服器採購成本、高昂的電費,以及越來越低下的伺服器管理效率,市面上傳統的伺服器已經不符合Facebook的需求,Facebook管理層早已開始審視數據中心的未來。

  Amir Michael花了12個月的時間為Facebook的伺服器變革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接受媒體Wired採訪時,Amir Michael如此形容他和團隊的成果:「我們啟動了機架上的伺服器,一切都開始工作,沒有bug,伺服器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率非常低,比我們用過的那些伺服器要低。事實上,那是非常無聊的一天。伺服器運來。我們調試,然後鼓掌,我們沒有其它事可做。」

  毫無疑問,OCP正是Facebook眼中的數據中心減少能耗成本、提高運維效率的理想模式:邀請伺服器產業鏈上的CPU、電源、存儲廠商加入到OCP中,共同探討開源硬體的生產標準,讓伺服器更加節能、高效。

  雲計算&開放計算的相輔相成

  OCP成立之初,確實遭到了一些質疑,在當時,對於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數據中心技術向來被視為商業機密。也有人認為,OCP盲目節省硬體成本,極有可能降低伺服器的工作性能。但之後的進展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在國際上頗富盛名的巨頭企業加入到了OCP的隊伍中。

  除了英特爾、高盛等聯合發起企業,2013年IBM加入,2014年微軟、思科加入,2015年谷歌、諾基亞、HPE、AT&T加入;2016年臺達、浪潮、verizon加入;2017年英偉達、希捷、威騰電子、阿里巴巴加入;2018年京東、騰訊宣布加入……

  這不僅是在說明業界對OCP的認可,而且證明在未來面前,隨著數據存儲量的幾何級增加,Facebook曾經遇到的問題已經從「個案」變成了「通病」。

  特別是像蘋果、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Commerce Service Provider(商業性服務供應商,簡稱「CSP」)已經從數據中心使用者,變成了數據中心運營商。谷歌、微軟、亞馬遜,這三家是全球Tier1的CSP,也是全球伺服器保有量的TOP3。

  除了CSP們內部對基礎設施的較大需求,雲計算的崛起也給數據中心變革提出要求。中小型企業為了節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傾向於租用第三方雲服務,而像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自身有基礎設施冗餘的CSP也願意將一部分資源拿出來銷售。

  良性的循環讓數據中心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數據中心運營商手中。IDC報告顯示,雖然全球數據中心數據量增長遭遇瓶頸,但大型數據中心的規模數量前景可期。這給開放計算適用於大型數據中心的整機櫃伺服器提供了市場空間。

  拉動開放計算走向未來的三駕馬車

  OCP是由Faceobook根據自己的需求發起,標準多樣,主要是21英寸的整機櫃,不排除會受到美國數據中心市場的影響,這可能是中國發起成立全球第二個開放計算組織ODCC(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的一部分原因。

  ODCC成立於2012年,前身是阿里、百度、騰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爾聯合發起成立的天蠍聯盟。其特點在於標準統一,都是21英寸整機櫃,更精細化,而且可能更加符合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需求。

  不管是OCP還是ODCC都偏向於適合大規模數據中心的適配,如何讓任何規模的數據中心都能從開放計算中獲益?2016年7月,LinkedIn團隊宣布一個新的開放計算組織成立——Open19,用LinkedIn的話說,Open19可以使任意規模的數據中心都能從中獲益,延續傳統標準的19英寸整機櫃伺服器,讓諸多不同的環境都能享受低成本低成本、高效率的存儲解決方案。

  至此,全球三大開放計算組織都已經成立,OCP、ODCC起步較早,目前都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在一項來自IHS Markit的對OCP的採用量報告中,OCP伺服器收入在2017年第二季度達到1.133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41%,OCP的五年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59%,主要是被超高解析度、電信和金融行業所採用。截止2017年12月,ODCC的天蠍整機櫃部署量已達到1.5萬架,市場產值150億元。

  至於今後會不會有新的開放計算模式出來很難斷定,但從OCP、ODCC、Open19的發展情況來看,在雲計算、大數據的促進下,開放計算將是未來不可缺少的數據中心形態。

  開放計算能否走出「大企業」魔咒

  OCP、Open19皆是大企業倡導,ODCC背後甚至有政府背景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持,集結了業內優秀的資源,人們更加關注的可能是開放計算的普適價值,開放計算能否像雲計算一樣為大、中小型企業帶來便利,能否深入政務、教育、金融等行業場景變得更「接地氣」?

  「開放計算能否深入各個場景、能否從大企業進入中小企業,更多是一個生態問題」,專家分析師、E企研究院專家張廣彬這樣認為,「我們以ODCC為例,ODCC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用戶自己設計,沒有像OCP一樣一開始就考慮到企業市場,如果用戶要採用天蠍整機櫃,那麼數據中心的初始設計就應該將天蠍整機櫃的標準考慮進去。」

  然而,也並不是所有大型企業都會加入開放計算,亞馬遜AWS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廠商,相傳中國BAT三家企業的伺服器總量不及亞馬遜一家,有趣的是,亞馬遜目前沒有加入OCP、ODCC、Open19中的任何一家。

  「是否加入開放的隊伍,企業需要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比」,張廣彬表示。

  從亞馬遜AWS的角度,它的體量足夠大,它自己認為不需要其他企業的力量,依然可以將伺服器運營的很好;從谷歌的角度,谷歌曾經可以算得上是硬體老大,但它為什麼選擇加入OCP?我們會發現,谷歌在OCP並沒有參與很多,它不是董事會成員。也就是說,谷歌在OCP只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一部分利益就好,不需要付出太多。

  從一些伺服器體量較小的企業的角度,這些企業沒有太大的數據中心規模,自己無法內部解決數據中心設計需求,那麼就可以考慮將需求提交給開放計算組織,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浪潮三管齊下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在關注開放計算的時候,浪潮是個無法忽視的身影。

  浪潮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引領中國伺服器走向全球,另外一個則是開放計算的推動者。

  浪潮是唯一一家同時加入ODCC、OCP、Open19伺服器供應商,產品可覆蓋ODCC、OCP、Open19制定的伺服器標準,正在將中國的開放計算理念帶向世界。

  「關於三大開放計算組織,因為文化或者使用習慣的原因,大家還是有一些傾向性。」浪潮伺服器產品部副總經理陳彥靈分析。

  ODCC更多的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用的比較多一些,Open19比較年輕,去年才出來一些成果。而OCP發展則相對比較成熟,美國、歐洲包括亞太都有一些客戶需求,這些客戶除了網際網路客戶,還包括一些製造業、電信等客戶。

  作為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伺服器廠商,浪潮的開放計算之路仍待開拓。陳彥靈表示,浪潮在技術和業務層面都有很大的潛力。

  技術層面,浪潮正在跟合作夥伴探討一些新的基於資源池化的解決方案,通過這些提升開放計算整體的使用效率。業務層面,基於三大不同的開放組織,浪潮在伺服器上做了不同的計算節點,可以滿足不同場景對於伺服器的需求。這兩個層面的繼續完善,將幫助浪潮進擊海外市場,做深國內市場,讓開放計算得到更多客戶的認可。

  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信息總經理兼CEO彭震曾說,開放計算組織的核心目的是構築基於新標準的產業生態,方案供應商在產業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浪潮可以在技術標準開發和測試中,讓這些標準更為可行和完善,減少不必要的技術成本,另一方面,浪潮可以高效協同產業上下遊為這些標準做好產業配套,縮短從技術標準到應用的產業落地。

  開放計算的未來會怎樣?

  以你我之力撬開數據中心市場價值、生態、普惠、共贏的大門。

相關焦點

  • 浪潮IPF2018:開放計算將構建全球數據中心新格局
    開放計算不僅正在重塑雲伺服器的新未來,更加速重構了全球伺服器市場的新格局。正如浪潮集團副總裁彭震所言:「隨著開放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雲服務提供商(CSP)的需求和產品都將走向開放化和標準化,作為全球三大計算標準組織的共同成員,浪潮希望推動這三大標準的互通和融合,進而推動產業生態良性進化。」
  • 數據中心效率(PUE)計算指南
    在為數據中心提供能源審計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旗下APC通過對特定數據中心PUE的確定發現了一些應用問題。以下是導致功率消耗子系統分類為IT負載、物理基礎設施或其他時出現困難的一些問題:² 在數據中心遇到的消耗功率的設備,在效率計算時應該如何計算其功率數據或是否應該將其計算在內仍然不清楚。
  • 浪潮信息主導開放計算項目新進展公布 為數據中心智能化運維奠定基礎
    海量數據的產生讓數據中心的工作負載變得越來越複雜多變,對硬體性能和效率的要求也更為嚴格。在此背景下,浪潮作為全球領先的計算解決提供商,開始致力於開放基礎設施的建設,並為企業和用戶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全新的挑戰。
  • 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的3層「能源效率」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及過程
    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分為整體建築總能效、數據中心的IT設備能效以及伺服器主機的負載能效三個等級,本文會從具體數據和案例的角度講解各個層級能源效率的計算方式和對數據中心的評價意義。一、IDC總能效評價標準計算方法已知國際上比較通用的衡量指標為PUE(數據中心電源使用效率)和DCIE(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效率)1.
  • 谷歌數據中心設計的10條「黃金法則」
    長期以來,谷歌對其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設計保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因為很多人都想偷師,但是偷不到。尤其當涉及到可再生能源、高效的冷卻系統、新型的電力設備和創新式建築布局的時候,谷歌捂的更加嚴實。
  • MWC2019上海:數據中心新選擇 浪潮1U雙路伺服器NF5180M5
    浪潮攜手合作夥伴發布首款VCO整體解決方案近年來,數據中心伺服器數量增多,規模日益變大,如何提高空間利用率成為無法繞過的難題。金融、通信、能源等行業正在經歷著雲化轉型升級,虛擬化、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入應用,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伺服器的標準越來越聚焦於伺服器每U空間內是否擁有更強計算力、更靈活的網絡結構、更低功耗、更易管理等特性。
  • 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淺析浪潮智算中心的多維價值
    數字經濟正在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使得數據中心的算力要求比以前更大。在數位化邁進過程中,計算一定要先行,把計算做成基礎設施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 當前,計算產業已然面臨新的增長機遇。我們都知道數據中心、超算中心,那麼智算中心是什麼?
  • 智慧計算釐革生態質變 王恩東詳解浪潮五年伺服器全球第一目標如何...
    雲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興起,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半導體工藝越來越接近極限,計算能力提升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數據量愈來愈大,存不下、用不好的現象更加嚴重;算法在進步,但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併不那麼密切,算法科學家成為奇缺的人才;數據中心能耗越來越大,成為計算能力建設和運行最大的瓶頸之一等等問題。王恩東為行業開出的「方子」是融合、開放和敏捷。
  • 雲服務商看好邊緣計算 AWS/谷歌雲/微軟Azure都在做什麼?
    原標題:雲服務商看好邊緣計算,AWS/谷歌雲/微軟Azure都在做什麼?邊緣計算其實是靠近物、數據源頭的一側的計算服務,比如小型數據中心,通常會連接到IoT設備並部署在企業網絡的邊緣,而不是雲中,這與雲計算服務的初衷不太相像。
  • 開放計算「催化」,新基建跑出「加速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包括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其實都離不開數據中心的建設,因此開放計算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智算中心」的新基石,新基建時代的「加速器」。
  • 智存智算有道 釋放數據價值 浪潮雲海Insight V6強勢來襲!
    開放融合敏捷智能才是浪潮大數據發展之道浪潮雲計算與大數據產品線副總經理劉健表示,浪潮雲海Insight大數據產品發展十年,在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大潮中始終秉承開放、融合、敏捷、智能的發展路線。面對行業客戶數據存儲及管理難、價值挖掘效率低下、資源利用不均等痛點問題時,浪潮雲海Insight大數據將雲計算、大數據、AI有機結合,為企業提供數位化重構及資源融合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而此次雲海Insight V6產品發布正標誌著浪潮大數據產品在開放、融合、敏捷、智能的方向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5G正式商用,浪潮集團「搶灘」邊緣計算「藍海」
    目前全球已有500億終端設備,數據量大約是44ZB,這些數據的傳輸會對網絡產生巨大的壓力。因此,85%以上的數據都不會被傳回雲數據中心,直接在網絡邊緣進行分析和存儲,節省大量的5G網絡帶寬資源。第三、邊緣數據預處理。邊緣層可實現在終端敏感數據預處理,將非敏感的分析數據上傳雲端,可提升IT平臺對隱私數據的保護性。
  • 雲服務商看好邊緣計算,AWS/谷歌雲/微軟Azure都在做什麼?
    或許聽到三大雲計算服務提供商(AWS、谷歌雲、微軟Azure)開始提供邊緣計算服務時,我們會感到詫異。邊緣計算其實是靠近物、數據源頭的一側的計算服務,比如小型數據中心,通常會連接到IoT設備並部署在企業網絡的邊緣,而不是雲中,這與雲計算服務的初衷不太相像。
  • 全球十大雲計算數據中心園區概覽
    在梅登鎮最初建設的iDataCenter面積為50萬平方英尺,接著又建設了一個較小的採用模塊化基礎設施的「戰略性數據中心」。蘋果公司的北卡羅來納州雲計算園區的經營很有特色,其現場的能源基礎設施包括2個大規模的光伏太陽能發電陣列,並部署了BloomEnergy公司的燃料電池。
  • 18項紀錄加持,浪潮NF5488A5決戰2020 AI計算性能之巔
    MLPerf專為數據中心場景設計了一系列Benchamrk,數據中心場景下的各種推理基準測試包括: 圖像分類、物體檢測、語言翻譯(gmnt) 在數據中心Closed任務的16項性能指標中,浪潮NF5488A5打破了11項整機性能記錄。 我們來看看其中Resnet50和Bert-99.9這兩項測試。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萬物互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成熟正在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數據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增長,今後的智能設備數量會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相應的,通過物聯網,這些設備會把各式各樣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後端的數據中心,數據來源的多樣性、格式的複雜性和語義的不確定性,都將導致後端的計算量越來越大,對計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正確認識中國的伺服器計算效率
    與會代表圍繞「發現真實的計算效率」這個主題,共同探討了雲計算、大數據趨勢下的計算性能、效率的評估模型與規範、測試方法的制定及實際應用。SPEC還聯手中國標準化測試研究院,發布首個中國市場伺服器效率研究報告。
  • 浪潮VIRES中汽數據聯合發布支持百萬場景並發的自動駕駛仿真計算方案
    但是,這種方法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同時開放道路測試受到各地法規的嚴格限制,極端交通條件和場景復現困難。因此,車企普遍採用自動駕駛仿真測試。依託自動駕駛仿真平臺,5小時即可完成約48萬公裡的道路測試,但這種方法對基礎設施要求極高。如L4級自動駕駛仿真測試需要大規模計算、百萬量級的場景高並發處理,以及大規模數據存儲能力,遠非一般車企,特別是初創企業所能承受。
  • 青雲QingCloud與浪潮信息聯合發布新一代微型雲數據中心
    7月25日,由青雲QingCloud主辦的Cloud Insight Conference(CIC)2019雲計算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青雲QingCloud與浪潮信息聯合發布了新一代微型雲數據中心——青立方Qing3 Rack易捷版,為企業提供雲+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一站式交付與運維管理,降低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門檻,全面適用於軟體定義數據中心、桌面雲、混合雲、IoT邊緣計算等場景
  • 百度攜多種解決方案亮相OCP China Day 全力加速開放計算落地
    百度攜整機櫃、OAI等多種解決方案亮相大會,與微軟、浪潮、Facebook、阿里、騰訊等OCP社區領袖企業和數百位參會嘉賓一道,共同探討開放計算在人工智慧、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領域及未來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層面的發展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