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媽媽講述自己在美國「坐月子」經歷

2020-12-20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8日刊登一名美國華裔女子所撰寫的文章,講述了她按照中國傳統在生產後「坐月子」的經歷。據報導,該女子名叫萊斯利(Leslie Hsu Oh),畢業於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是四個孩子的媽媽。經過親身體驗之後,她對這種面臨很多爭議的休養方式擁有了更多認同。

以下為文章節選:

中國女性「坐月子」的傳統由來已久,「坐月子」是指女性產後一個月的恢復過程中,要遵循一系列的飲食和作息的規律。「坐月子」有些受爭議,因為對於產後婦女休息一個月的建議,每個人的理解都有不同。例如,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洗淋浴、刷牙,也不能吹空調或外出。這是因為據稱分娩造成了女性身體大量液體和血液的流失。中醫裡說,血液攜帶著「氣」,「氣」就是生命力,它保證所有的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當產婦失血的時候,也就失去了「氣」,這將導致其身體陷入「陰」的狀態,當陰陽不協調時,就會生病。

研究表明「坐月子」好的一方面在於,長時間的產後恢復期可以有益產婦身體健康,並且可以使他們和其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關係。但2014年一項對中國婦女的研究發現,坐月子期間缺少活動對肌肉和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而且還會增加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性。另外一研究發現,坐月子在幫助產婦恢復孕前體重的同時,似乎也會造成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產生一種陷於家庭的「極度悲傷」感。

當得知我懷上第四個寶寶後,我的姨媽懇求我,一定要生完孩子後「坐月子」。一般情況下,督促你去「坐月子」的是你的母親,但由於我的母親在我21歲那年已經去世,而我的父親並不太認同「坐月子」的一些要求。

生第四胎時,我決定嘗試一下「坐月子」。臺灣地區首位女中醫莊淑旗稱其為女性恢復健康的「絕佳時機」,我希望這些能給我帶來好處。莊淑旗認為,適當的產後恢復對女性健康至關重要。這段時期有助於恢復懷孕時身體受到的損傷,避免將來患痔瘡、子宮脫垂、尿失禁、體重增加、早衰和身體疼痛等疾病。

當我生第四胎後,我的姨媽給我送了一份禮物:一個月的月子膳食。提供這些膳食的月子中心服務承諾,「為產後恢復提供美味便捷的食物」。這些食物被打包送至家門口,食物都已經提前做好,只需放微波爐裡加熱一下即可食用,裡面的食物多種多樣,早餐(粥、雞蛋)、午餐(魚湯以及由人參、蔬菜、大米等「陽」性食物做成的主菜)、晚餐(由豬蹄豬肝等內臟熬成的湯、麻油湯、蔬菜、大米)吃什麼都已安排好,還有兩餐甜食和草本飲品。

這樣有用嗎?

針灸醫生莉雅•安德魯斯(Lia Andrews),是「產後恢復項目」的創始人,她在自己書中寫道,太多媽媽在生完孩子後就匆匆回歸日常生活中去了。他們期望自己的體重、能量、情緒和性慾能夠奇蹟般的反彈回去,不藉助任何事物;她們還認為生完孩子之後身體感覺不適是正常的。一些「現代媽媽」從沒從分娩中痊癒過。因此,她們飽受抑鬱、肥胖、缺乏性慾、荷爾蒙失調、尿失禁、以及不能再次生育等其他併發症的困擾。

回想起這段經歷,我與其丈夫很遺憾只在生第四胎時坐了月子,即使大多數產婦不能奢望一個月都躺在床上,但是至少他們能夠吃得好,休息得當。相比以前的產後經歷,單是坐月子時吃的食物就已經讓這段時期變得更加享受,壓力也小了不少。不需要去爭論該誰做飯,或是該吃什麼(通常默認就是快餐食品),這使得他們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家人的健康和幸福之上。坐月子驅走了疲勞、怒火和怨恨,在產後關鍵性的一個月裡,這些都曾影響了我正常與家人相處的能力。

現在已經是產後三個多月了,我看到了更為長久的益處。當我的孩子哭的時候,或是需要換尿布的時候,我沒那麼累而想讓其丈夫幫忙了。雖然,我不能證明這是坐月子的原因,但是我的第四個孩子似乎是幾個孩子裡性情最好的一個:孩子非常開心。最棒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產婦,我非常輕鬆,沒有壓力,可以有閒情逸緻來逗我的孩子開心,而不是總是讓孩子爸爸去做這樣的事。(實習編譯:楊芯 審稿:譚利婭)

相關焦點

  • 首部亞裔生活電視劇將在美播映 講述華裔美國夢
    首部亞裔生活電視劇將在美播映 講述華裔美國夢 2015-01-23 14:44:00,根據華裔廚師黃頤銘的回憶錄《初來乍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即將在ABC電視臺播出,這也是二十多年來美國電視史上第一部描述亞裔美國人生活的情景喜劇。
  • 吃冰、遊泳、做家務:美國媽媽們這樣「坐月子」
    老老實實坐月子,遵守紀律,好好坐,認真坐,一絲不苟坐。我們生孩子時,老前輩都這樣教育我們。當然,老前輩生孩子時,她們的老前輩也這樣教育她們。一代接一代,「月子教育」,就成了「月子文化」。那麼美國女人呢?傳說她們「坐月子」時,照樣穿高跟鞋、遊泳、吃冰激凌,是真是假?我到美國後,對這件事一直很好奇。
  • 《喜福會》:娓娓道來的辛酸苦辣,旅美華裔家庭,經歷過什麼?
    電影《喜福會》 以回憶的方式,講述四位母親各自的艱辛過往。她們在過去的苦難經歷既充滿戲劇性,卻又是舊中國小人物們的日常。展現出四對女兒與母親,母親與祖母的衝突和面對殘酷現實的苦苦相依,感人至深而又引人深思。改編自旅美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喜福會》,電影在1993年上映,由王穎導演,周採芹、溫明娜、俞飛鴻、鄔君梅等人主演。
  • 在美國投票選總統的華裔
    在11月3日大選投票日後,本刊採訪了三位美籍華裔,他們職業不同,所處的人生階段也不同,他們有的支持拜登,有的連續兩屆都把選票投給了川普,他們身上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 從「不想當華裔」到愛上祖籍國,這個女孩經歷了怎樣的人生?
    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這條推文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傳播起來,引發了熱議。金伯莉也趁著這股討論浪潮,連發8條,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圖源:Twitter你9歲了,你參加一個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有一個女孩討厭你,因為她覺得你的眼睛的形狀很醜。你找不到詞彙來描述,為什麼這件事令你很受傷,只是,自那以後,你開始討厭你的亞洲面孔。
  • 兩華裔科學家自述「被間諜」經歷(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9月15日,美國華盛頓,曾遭美國司法部不實指控的華裔物理學教授郗小星和聯邦部門水文專家陳霞芬召開新聞發布會,希望類似的事件別再發生。美國檢方此前撤銷兩起「中國間諜案」指控;國會議員華裔團體要求調查是否因華裔出身遭不公對待近期,美國接連發生兩起廣受關注的所謂「中國間諜案」,但都因「檢方找不到證據或弄錯核心證據」成了鬧劇。雖然最終重獲清白,但無故被冤的兩名華裔科學家在事業、名譽、家庭等方面已經受到嚴重影響。
  • 回娘家坐月子太憋屈?「坐月子」上受到的委屈,你經歷過幾個
    文/YOYO說育兒原創導讀坐月子是寶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懷胎十分,好不容易給寶寶生了下來,寶媽的身體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和調養,只有月子坐好,寶媽的產後恢復才會好,心情才會好,但是寶媽都不願意回娘家坐月子,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世界各地怎麼坐月子?美國的這個做法「嚇壞」中國媽媽
    在中國,女性生產後都要「坐月子」,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不能吹風,不能著涼。比較傳統的家庭還不許洗澡,甚至連刷牙都不許。很多辣媽生孩子之前是大美女,坐月子的時候像「拾荒者」,畫風十分「潦草」。那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媽媽產後是如何恢復的呢?她們也坐月子嗎?
  • 成功的電影背後,華裔導演們都經歷了什麼?
    後來,再談起這段經歷,林詣彬表示:「我為今天的成績驕傲,這都是我努力的成果。我真的為自己驕傲,也為和我一起共事的人們驕傲。」  關注人與自然   「那一次,我拍攝了各行各業的人,了解了很多關於他們的事情。雖然我沒有那麼豐富的人生經歷,但還是和他們產生了共鳴。」
  • 第一個講述華裔的美劇,初來乍到,請處理好
    雖然大家看過不同題材的美劇,也從美劇中學到了很多美國風俗和文化等,但所有的主角都是美劇由中國人設定的,你看過你嗎?推薦的今天,小潔是第一個家庭喜劇FreshOfftheBoat《初來乍到》,由華仁主演。我不知道大家吃飯的時候會不會專門找「下飯劇」看看?如果你喜歡邊吃邊看劇,這個劇可以說是「下飯神劇」。其幽默的表演片段和劇中的文化差異都是亮點。
  • 中國媽媽講述在美陪讀經歷:女兒上哈佛自己讀碩士
    (美國《僑報》)  中新網5月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在中國時,肖永蓮是百年名校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為了陪14歲的女兒王世亞到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她辭去了工作,當起了陪讀媽媽。女兒來美國4年便考取了哈佛大學,而肖永蓮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加油:從不懂英文在機場誤機,到用英文教孩子彈鋼琴,到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一路走來,在美國的經歷已不是簡單的陪讀,而是母女兩人共同成長的美好時光。她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陪讀」經歷。
  • 首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講述從軍歷史
    原標題:首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講述從軍歷史  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作為第一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之一,在4月25日澳新軍團日到來之際,現年91歲的凱思琳(Kathleen Quan Mane)講述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從軍及參戰的經歷。
  • 趙小蘭、趙小美華裔姊妹花綻放美國政壇 布希總統讚不絕口
    能擊敗你的唯有你自己  不少旅美華人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數年前,美國某電視臺邀請趙小蘭與柯林頓總統參加一次電視訪談節目。在節目中,趙小蘭講述了她家初到美國時的故事。趙小蘭說,她講述這個故事是想說明,每個移民都會遇到融入美國社會的困難,而亞裔移民更是備嘗艱苦。許多華人抱怨在美國常因膚色而受歧視,趙小蘭的回答是:「種族歧視當然會有,但重要的是不要讓這樣的挑戰擊敗你。種族歧視不會將你擊敗,唯一能擊敗你的是你自己。」
  • 美國總統華裔候選人分享中餐館打工悲慘經歷,引發眾多網友共鳴
    據NEXTSHARK網站2019年8月19日報導,美國總統華裔參選人安德魯·楊(Andrew Yang)在Twitter上講述了自己在一家中餐餐館當服務員的經歷,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討論。據悉,202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安德魯·楊周末時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則信息這樣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十幾歲的時候在一家中餐餐館當服務員的時候。熱洗滌器燙傷了我的手,其他的工人們嘲笑我,因為他們早已習慣這樣。而這也讓我一直覺得,小費是很重要的。」
  • 這個拍了7年戲就拿到金球獎的華裔女孩,如今有了自己美劇
    2012年拍攝個人第一支MV,2019年獲得第7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本名林家珍的奧卡菲娜(Awkwafina)成為了近年來炙手可熱的華裔明星。今年,改編自奧卡菲娜的真實經歷的美劇《奧卡菲娜是來自皇后區的諾拉》開播,她還擔任了該劇的編劇和製片人。
  •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
    在美國當周圍同齡的華裔用中文打打鬧鬧的時候我總若有所失,感覺與他們的世界格格不入。而當我真正回到中國有時也為文化差異苦惱不堪。總之,做華裔美國人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足夠敏銳的話,你可以在華裔和美籍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但是也很有可能你在這兩個身份中……凌亂了。關於教育公立學校如你所料,我所學的大多數都是關於美國的。
  • 澳洲華裔藝術家楊威廉講述尋根故事 探討身份認同
    澳洲華裔藝術家楊威廉講述尋根故事 探討身份認同
  • 美國華裔兒童為武漢獻愛心
    接著,王早早於1月28日在微信群裡發出一封倡議書,講述了在武漢發生的疫情,希望華裔小朋友在自願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壓歲錢捐出一部分,幫助武漢抗擊疫情,所收到的全部款項,將捐贈給「湖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想不到倡議發出後,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家長和孩子們的熱情回應。
  • 「中國式坐月子」容易掉坑,冬天坐月子避開五坑,對媽媽孩子都好
    在網上看到一張生寶寶的圖片,盯著看了得有2分鐘,看著淚水在眼眶打轉,想起了很多自己生寶寶坐月子的事情。每一個寶寶都來之不易,來的道路上充滿各種艱辛。每一個媽媽都堅強而偉大,從在肚子裡就開始竭盡全力護兒周全。
  • 美華裔產婦沿襲傳統樂訂月子餐 醫生建議警惕衛生
    美華裔產婦沿襲傳統樂訂月子餐 醫生建議警惕衛生   中新網8月24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不少中國女人生產完都會「坐月子」,部分身在美國的華人亦仍會因應傳統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