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的恐慌,往往不是因為已知,而是來自未知。
·也只有信息逐步透明化,管治作風逐步改善,才能建立起真正和民眾溝通的基礎。
·而這次封關,實際上最受打擊的也是他們,而同時遭受打擊的,包括了對「大灣區」的信心,甚至是「到橫琴居住或者工作」的信心。
·實際上,整個施政報告提及大灣區方面的頗多,篇幅超過12%。
·在這次疫情衝擊下,更清晰地可以看到,大灣區辦公室聯絡機制、大灣區常規聯席會議、大灣區統一信息通報平臺、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四者,缺一不可。
(一)
早兩日,「封關」問題因為澳門媒體的帶動,再次成為了區域熱話。
很多觀點在相互抨擊,其中有中小企業主的憤然,也有普通勞工的憂心,更有忍受骨肉分離的酸楚,以及感受圍城壓力的澳門市民。
當問題發生在眼前時,大家一般都只會看到問題帶給自己的困惑,但常常會忽視大環境本身的趨勢。
「廣東是不是用力過猛?」「澳門是不是對內地僱員不友好?」
當然不是。要知道,在不久之前,別說本身擁有海關管理的特區,就算是國內省與省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甚至村落與村落之間,都是互為封閉。到了今天,都仍然有省份對另外的省份採取「半封閉」措施。「封閉」,本來就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是一個短暫的有效措施,是極端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如果這些都能理解,那焦慮從哪裡來?
焦慮是因為這個本來應該是短期措施,但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結束啊!!!
(原諒我這裡用了三個感嘆號,這是「澳門觀察」首次出現三個感嘆號的內容,因為疫情關係,人都癲了。)
無論是廣東方面,還是澳門方面,在每天的例行通報會議上面,我們都無法得知,究竟這個短期措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人類最大的恐慌,往往不是因為已知,而是來自未知。
所以那些討論這個政策的評論,從根源上和邏輯上,就是錯了。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集中去討論——這個政策到底什麼時候、在怎樣的情況下應該終止。
到底是地區連續14日、20日、28日沒有新確診為標準?還是以沒有疑似為標準?還是以醫學檢測技術互認和提升到某個水平作為標準?
唔知。
我唔知。
我唔知特區政府和特首知唔知。
大家唔知特區政府和特首知唔知廣東政府知唔知。
以上,才是焦慮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家已經習慣了擁有大量信息去輔助自己判斷,一旦對某方面的信息感到「饑渴」,就會產生焦慮。這已經遠遠不是一句「我們有在溝通,有消息告訴大家」而可以滿足的。
要知道,這個年代是連阿里巴巴內網發個道歉都會發布成為新聞——所以,無論是澳門政府還是廣東政府,都應該需要漸漸習慣將信息切割為「放風」、「問道」、「公布」的公關手段。
也只有信息逐步透明化,管治作風逐步改善,才能建立起真正和民眾溝通的基礎。
(二)
「封關」措施,是對民生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對「一小時生活圈」的嚴重破壞。
對於習慣了澳門「15分鐘生活圈」的澳門市民來說,以往對「一小時生活圈」感受不深,所以有一段時間對於「大灣區」概念的理解也是不深。
「一小時生活圈」是一個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成熟都市比較能接受的生活規律。雖然對於一些大型城市,像北京,早已遠遠超過這個範圍,但大部分人都是努力爭取活在這個規律範圍內,是社會基層躋身城市核心的距離,是故舊的繁華轉移至新興經濟的距離。例如廣州的番禺到珠江新城,深圳的羅湖到前海,香港的大埔墟到中環等。
宏觀地看,現在已經擁有了港珠澳大橋的珠海,和以後會擁有高鐵的雄安,也在這個範圍內。
而在潛移默化中,其實很大一部分澳門外僱和澳門市民,也在漸漸嘗試習慣這個生活規律。
所以,澳門融入大灣區,最開心的除了可以增加生意以及擴大業務範圍的企業主之外,就是這一批每天過關的「雙城人」。
而這次封關,實際上最受打擊的也是他們,而同時遭受打擊的,包括了對「大灣區」的信心,甚至是「到橫琴居住或者工作」的信心。
為此,這次施政報告已經刻意的點了一下題,希望在澳門政府的角度,爭取在疫後重新建立澳門融入大灣區的聯繫,為大家重拾這個信心。當然,施政報告裡面也特意隱晦地指出了必須改變現狀,才有機會彼此走近一步。
——其核心是提升公共行政效率,切實增強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樹立「一切以市民利益為
依歸」的理念,端正服務態度,摒棄官僚作風。
憲制問題是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中的根本問題。我們將廣泛聽取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以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為共同憲制基礎,深入務實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0頁)
實際上,整個施政報告提及大灣區方面的頗多,篇幅超過12%。包括了以下幾點:
——土地空間狹小長期窒礙特區發展。2019 年澳門土地總面積 32.9 平方公裡,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土地利用率幾近飽和,土地資源不足成為制約澳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努力探索突破土地資源瓶頸的方法,既要依法有效管理和利用 85 平方公裡水域,更要逐步推進區域合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澳門與廣東,尤其是與珠海的合作,共同開發橫琴,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9頁)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提升澳門自身的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突破澳門發展空間局限、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重大機遇。但是,大灣區建設也給澳門帶來直接的競爭以及融入發展的壓力和挑戰。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大灣區廣闊腹地將形成極具優勢和吸引力的發展環境,資源集聚效應加強,必將對包括澳門在內的周邊地區的資金、人才等資源產生吸納效應。澳門如果不能相應提升自身的功能和競爭力,不積極開放並融入大灣區,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部分功能可能會被替代。(《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0頁)
——2020年施政的主要工作目標是:有效防控疫情,社會經濟恢復正常秩序,經濟逐步復甦,公共行政改革和經濟適度多元等重點施政工作有序推進,失業率和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力爭維持在較低水平,居民生活保持基本穩定,經濟及金融體系維持穩健,區域合作深入展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有新的進展。(《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3頁)
——開展凼仔客運碼頭部分設施改建為第二候機樓的工程,減少原機場超負荷的狀況而有效利用凼仔客運碼頭的功能,並將有序展開凼仔碼頭發展成船運、空運、直升機運輸的綜合體的工程,以配合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8頁)
——公共行政改革不能停留在過去那種翻來覆去的部門分分合合,而必須進行部門功能性的整合,藉助新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運用大數據,打造「數字政府」。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0頁)
——發揮澳門旅遊教育和葡語教育的優勢,培養高素質旅遊和中葡雙語人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國際葡萄牙語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4頁)
——加強關心青年成長,支持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年輕一代。加強青年工作統籌力度,為青年學習、就業、創業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鼓勵青年自我增值、開拓進取、努力奮鬥。協助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5頁)
——充分發揮澳門中西方文化融匯,特別是中葡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人文資源豐富的優勢,落實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定位,積極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5頁)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大灣區城市法律和管理體制對接,以及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為資源要素在大灣區內更加便捷高效流動創造條件。(《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30頁,第四大點)
可見,大家對融入大灣區、發展大灣區的必要性,都是很明白的。只是說,作為一個世界性創新的施政方針,粵港澳如何統籌協調為一個大灣區來管理,顯然已經不能沿用舊有的「畫地而治」模式,其協商溝通平臺也不能再沿用舊有「政府部門互相通氣」粗暴簡單地處理。
在這次疫情衝擊下,更清晰地可以看到,大灣區辦公室聯絡機制、大灣區常規聯席會議、大灣區統一信息通報平臺、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四者,缺一不可。
(三)
上面說的四個機構,前兩者是核心,但需要中央明確。第三樣現在已經有雛形,是大灣區官網,只是推廣少,信息也不算健全。
但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卻是嚴重的缺位了。
智庫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城市、社團、行業,都有智庫。但大灣區的發展,本身就應該集合眾人的智慧,而不再是零零星星的百家爭鳴。
尤其當一些新措施、新政策公布後,甚至在公布前的徵詢,都很需要龐大的智庫團體建言。而且不應該只限於政府日常接觸的社團和專家學者,要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大灣區中任何願意建議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大灣區人才應用」。
要知道,隨著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的政策,會影響到珠海、香港甚至中山、廣州。同樣,廣州的政策也會影響到佛山、江門、澳門、香港。如果仍然將眼光只限在本地,那麼對於大灣區的發展來說,均有可能拖了後腿。
公共智庫中心,可以是一個網站。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註冊登錄,但必須實名化。建言必須符合一定的格式要求,提交到中心審核。中心審核通過,一方面整理、匯集、提取信息向上反饋,一方面將建言開放為可查看,以達到信息透明化。
簡單而言,公共智庫中心就是一個定期發布徵詢題目,收集建議的「大灣區民間知網」。
若是建言被採用,作者可以增加權重標識,將其發布的建言推薦到顯著位置。
若是發布的內容並非建言,而是不合理信息或者一些無用評論,則可以取消帳號的發布資格。
知網甚至知乎都能做到的事情,相信有關方面其實不難做到。
匯集民智,信息流通。這才是「大灣區」這個概念打破桎梏的關鍵。
往期回顧:
疫情過後,澳門哪些行業最應該發展起來?
在宣布賭場停運的決定下,我們看到澳門公務改革的曙光
「Hello,澳門,如果借你一個橫琴,你能還我什麼?」
還有5年零3個月,留給澳門新任特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