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施政報告》折射:「封關」帶來的焦慮,大灣區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021-02-20 澳門觀察

·人類最大的恐慌,往往不是因為已知,而是來自未知。

 

·也只有信息逐步透明化,管治作風逐步改善,才能建立起真正和民眾溝通的基礎。

 

·而這次封關,實際上最受打擊的也是他們,而同時遭受打擊的,包括了對「大灣區」的信心,甚至是「到橫琴居住或者工作」的信心。

 

·實際上,整個施政報告提及大灣區方面的頗多,篇幅超過12%。

 

·在這次疫情衝擊下,更清晰地可以看到,大灣區辦公室聯絡機制、大灣區常規聯席會議、大灣區統一信息通報平臺、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四者,缺一不可。

 

 (一)

早兩日,「封關」問題因為澳門媒體的帶動,再次成為了區域熱話。

 

很多觀點在相互抨擊,其中有中小企業主的憤然,也有普通勞工的憂心,更有忍受骨肉分離的酸楚,以及感受圍城壓力的澳門市民。

當問題發生在眼前時,大家一般都只會看到問題帶給自己的困惑,但常常會忽視大環境本身的趨勢。

 

「廣東是不是用力過猛?」「澳門是不是對內地僱員不友好?」

 

當然不是。要知道,在不久之前,別說本身擁有海關管理的特區,就算是國內省與省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甚至村落與村落之間,都是互為封閉。到了今天,都仍然有省份對另外的省份採取「半封閉」措施。「封閉」,本來就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是一個短暫的有效措施,是極端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如果這些都能理解,那焦慮從哪裡來?

 

焦慮是因為這個本來應該是短期措施,但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結束啊!!!

 

(原諒我這裡用了三個感嘆號,這是「澳門觀察」首次出現三個感嘆號的內容,因為疫情關係,人都癲了。)

 

無論是廣東方面,還是澳門方面,在每天的例行通報會議上面,我們都無法得知,究竟這個短期措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人類最大的恐慌,往往不是因為已知,而是來自未知。

 

所以那些討論這個政策的評論,從根源上和邏輯上,就是錯了。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集中去討論——這個政策到底什麼時候、在怎樣的情況下應該終止。

 

到底是地區連續14日、20日、28日沒有新確診為標準?還是以沒有疑似為標準?還是以醫學檢測技術互認和提升到某個水平作為標準?

 

唔知。

我唔知。

我唔知特區政府和特首知唔知。

大家唔知特區政府和特首知唔知廣東政府知唔知。

 

以上,才是焦慮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家已經習慣了擁有大量信息去輔助自己判斷,一旦對某方面的信息感到「饑渴」,就會產生焦慮。這已經遠遠不是一句「我們有在溝通,有消息告訴大家」而可以滿足的。

 

要知道,這個年代是連阿里巴巴內網發個道歉都會發布成為新聞——所以,無論是澳門政府還是廣東政府,都應該需要漸漸習慣將信息切割為「放風」、「問道」、「公布」的公關手段。

 

也只有信息逐步透明化,管治作風逐步改善,才能建立起真正和民眾溝通的基礎。

 

(二)

 

「封關」措施,是對民生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對「一小時生活圈」的嚴重破壞。

 

對於習慣了澳門「15分鐘生活圈」的澳門市民來說,以往對「一小時生活圈」感受不深,所以有一段時間對於「大灣區」概念的理解也是不深。

 

「一小時生活圈」是一個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成熟都市比較能接受的生活規律。雖然對於一些大型城市,像北京,早已遠遠超過這個範圍,但大部分人都是努力爭取活在這個規律範圍內,是社會基層躋身城市核心的距離,是故舊的繁華轉移至新興經濟的距離。例如廣州的番禺到珠江新城,深圳的羅湖到前海,香港的大埔墟到中環等。

 

宏觀地看,現在已經擁有了港珠澳大橋的珠海,和以後會擁有高鐵的雄安,也在這個範圍內。

 

而在潛移默化中,其實很大一部分澳門外僱和澳門市民,也在漸漸嘗試習慣這個生活規律。

 

所以,澳門融入大灣區,最開心的除了可以增加生意以及擴大業務範圍的企業主之外,就是這一批每天過關的「雙城人」。

 

而這次封關,實際上最受打擊的也是他們,而同時遭受打擊的,包括了對「大灣區」的信心,甚至是「到橫琴居住或者工作」的信心。

 

為此,這次施政報告已經刻意的點了一下題,希望在澳門政府的角度,爭取在疫後重新建立澳門融入大灣區的聯繫,為大家重拾這個信心。當然,施政報告裡面也特意隱晦地指出了必須改變現狀,才有機會彼此走近一步。

 

——其核心是提升公共行政效率,切實增強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樹立「一切以市民利益為

依歸」的理念,端正服務態度,摒棄官僚作風。

 

憲制問題是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中的根本問題。我們將廣泛聽取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以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為共同憲制基礎,深入務實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0頁)

 

實際上,整個施政報告提及大灣區方面的頗多,篇幅超過12%。包括了以下幾點:

 

——土地空間狹小長期窒礙特區發展。2019 年澳門土地總面積 32.9 平方公裡,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土地利用率幾近飽和,土地資源不足成為制約澳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努力探索突破土地資源瓶頸的方法,既要依法有效管理和利用 85 平方公裡水域,更要逐步推進區域合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澳門與廣東,尤其是與珠海的合作,共同開發橫琴,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9頁)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提升澳門自身的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突破澳門發展空間局限、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重大機遇。但是,大灣區建設也給澳門帶來直接的競爭以及融入發展的壓力和挑戰。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大灣區廣闊腹地將形成極具優勢和吸引力的發展環境,資源集聚效應加強,必將對包括澳門在內的周邊地區的資金、人才等資源產生吸納效應。澳門如果不能相應提升自身的功能和競爭力,不積極開放並融入大灣區,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部分功能可能會被替代。(《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0頁)

 

——2020年施政的主要工作目標是:有效防控疫情,社會經濟恢復正常秩序,經濟逐步復甦,公共行政改革和經濟適度多元等重點施政工作有序推進,失業率和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力爭維持在較低水平,居民生活保持基本穩定,經濟及金融體系維持穩健,區域合作深入展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有新的進展。(《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3頁)

 

——開展凼仔客運碼頭部分設施改建為第二候機樓的工程,減少原機場超負荷的狀況而有效利用凼仔客運碼頭的功能,並將有序展開凼仔碼頭發展成船運、空運、直升機運輸的綜合體的工程,以配合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8頁)

 

——公共行政改革不能停留在過去那種翻來覆去的部門分分合合,而必須進行部門功能性的整合,藉助新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運用大數據,打造「數字政府」。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0頁)

 

——發揮澳門旅遊教育和葡語教育的優勢,培養高素質旅遊和中葡雙語人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國際葡萄牙語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4頁)

 

——加強關心青年成長,支持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年輕一代。加強青年工作統籌力度,為青年學習、就業、創業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鼓勵青年自我增值、開拓進取、努力奮鬥。協助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5頁)

 

——充分發揮澳門中西方文化融匯,特別是中葡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人文資源豐富的優勢,落實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定位,積極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25頁)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大灣區城市法律和管理體制對接,以及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為資源要素在大灣區內更加便捷高效流動創造條件。(《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30頁,第四大點)

 

可見,大家對融入大灣區、發展大灣區的必要性,都是很明白的。只是說,作為一個世界性創新的施政方針,粵港澳如何統籌協調為一個大灣區來管理,顯然已經不能沿用舊有的「畫地而治」模式,其協商溝通平臺也不能再沿用舊有「政府部門互相通氣」粗暴簡單地處理。

 

在這次疫情衝擊下,更清晰地可以看到,大灣區辦公室聯絡機制、大灣區常規聯席會議、大灣區統一信息通報平臺、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四者,缺一不可。

 

(三)

 

上面說的四個機構,前兩者是核心,但需要中央明確。第三樣現在已經有雛形,是大灣區官網,只是推廣少,信息也不算健全。

 

但大灣區公共智庫中心,卻是嚴重的缺位了。

 

智庫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城市、社團、行業,都有智庫。但大灣區的發展,本身就應該集合眾人的智慧,而不再是零零星星的百家爭鳴。

 

尤其當一些新措施、新政策公布後,甚至在公布前的徵詢,都很需要龐大的智庫團體建言。而且不應該只限於政府日常接觸的社團和專家學者,要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大灣區中任何願意建議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大灣區人才應用」。

 

要知道,隨著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的政策,會影響到珠海、香港甚至中山、廣州。同樣,廣州的政策也會影響到佛山、江門、澳門、香港。如果仍然將眼光只限在本地,那麼對於大灣區的發展來說,均有可能拖了後腿。

 

公共智庫中心,可以是一個網站。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註冊登錄,但必須實名化。建言必須符合一定的格式要求,提交到中心審核。中心審核通過,一方面整理、匯集、提取信息向上反饋,一方面將建言開放為可查看,以達到信息透明化。

 

簡單而言,公共智庫中心就是一個定期發布徵詢題目,收集建議的「大灣區民間知網」。

 

若是建言被採用,作者可以增加權重標識,將其發布的建言推薦到顯著位置。

 

若是發布的內容並非建言,而是不合理信息或者一些無用評論,則可以取消帳號的發布資格。

 

知網甚至知乎都能做到的事情,相信有關方面其實不難做到。

 

匯集民智,信息流通。這才是「大灣區」這個概念打破桎梏的關鍵。

往期回顧:

疫情過後,澳門哪些行業最應該發展起來?

在宣布賭場停運的決定下,我們看到澳門公務改革的曙光

「Hello,澳門,如果借你一個橫琴,你能還我什麼?」

還有5年零3個月,留給澳門新任特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相關焦點

  •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施政報告 努力開創特區發展新局面
    新華社澳門11月16日電(記者郭鑫、王晨曦、胡瑤)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16日在特區立法會發表題為《強基固本,迎難而進》的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他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努力開創特區發展新局面,將著力落實八個方面的施政主要任務。  賀一誠在報告中對2020年特區政府的施政作了簡要回顧和總結。
  • 澳門各界:明確水域管理為澳門發展帶來巨大契機
    新華社澳門12月17日電 國務院常務會議16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調整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陸地界線,明確了水域管理範圍。對此,澳門各界反響熱烈,認為此舉充分顯示國家對特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顯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為澳門長遠、多元發展帶來巨大契機。
  • 如何發揮澳門所長加快推進中葡平臺建設?——寫在澳門特區回歸祖國...
    南方網訊(記者/覃玲 黎妙娟)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在《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充分發揮澳門中葡平臺作用,促進中葡經貿文化合作與交流,助力國家新發展格局下的對外開放。值此澳門回歸祖國21周年之際,南方新聞網調研團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下,如何進一步鞏固澳門特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作用,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 林鄭月娥揭曉赴京成果 施政報告以大灣區為主軸
    年度施政報告原定於10月14日公布,但疫情對香港經濟帶來重創,林鄭月娥為提振香港經濟而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其於11月初率團赴北京商討,後赴深圳、廣州與相關地方領導會面。因此,施政報告延遲發布。新冠疫情加上因去年下半年各種因素對商業活動的影響,香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大受打擊。
  • 《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答問內容
    另外,這份《施政報告》要延遲一個月才發表,你十月時說要上京去商討,其實是否往後每年發表《施政報告》時,港府也要準備上京做一輪,才可以回港發表新一份的《施政報告》?謝謝。 行政長官:第一,今年《施政報告》內的教育章節,重點是放在培育人才和青年發展。
  • 粵澳深度合作區 珠海可為澳門做什麼
    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從現狀來看,珠澳合作已經打下堅實基礎,但在打基礎的過程中也碰到不少問題,而建設深合區就是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概念一出,深合區便迅速成為熱門話題,在大灣區內引發熱議。
  • 林鄭月娥發表2020施政報告:2000個大灣區工作機會等著香港年輕人
    11月25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報告以200項新措施為香港規劃新藍圖,其中年輕人到大灣區就業也是報告的重點之一。林鄭月娥還表示,在青年到大灣區創業方面,等到疫情過後,特區政府打算批出一億港幣,讓一些青年創業者到大灣區內的城市去啟動。
  • 「琴海互娛」——數字時代腳踏澳門,牽手橫琴
    作為珠海,乃至整個大灣區內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國家級戰略新區,橫琴現在更是一片熱土。它是新興的自由貿易區、未來的「國際休閒旅遊島」,但它最特殊之處,還在於「一島兩制」的制度創新——在中國香港、澳門地區施行20年有餘的「一國兩制」目前已進入發展深水區,制度下一步還能如何變化?內地與特別行政區比鄰的區域,為不斷激活彼此經濟與民生的活力,還能貢獻什麼樣的力量?
  • 新華茶咖飄香大灣區 300商界名流品春茗
    此次春茗會以「新時代再出發,大灣區共發展」為主題,由去年年底剛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聯盟主辦。他說,今年5月,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將邀請國家發改委及粵港澳三地最高官員與香港中華總商會在香港召開大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說明及研討會,解讀全球矚目、最新公布的大灣區發展規劃。年內還將舉辦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比賽,開拓未來產業發展新方向。
  • 全球獨角獸排行榜,大灣區為何輸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自從有了獨角獸企業排行榜,無論是哪家的榜單,大灣區的獨角獸數量都比不過京津冀和長三角。更令人吃驚的是,京津冀這個圈子體量不大,整個片區市場化程度相對滯後,但由於北京的作用,京津冀獨角獸企業數量反而一直高居全國第一,顯示出北京在新經濟上驚人的壟斷能力和顯著優勢。
  • 林鄭月娥第四份施政報告現場側記
    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時公布。觀點地產網 在香港地,每每談到房屋與土地供應,都是一片沉重的氛圍。但11月25日,由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來的《施政報告》,向社會宣布了不少好消息。「安得廣廈千萬間?」林鄭月娥在報告中問。她認為:「讓市民安居,大眾才樂以香港為家。」
  • 特首訪京成果及《施政報告》懶人包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天上午發表了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其中,她早前訪京向中央爭取到的 「惠港政策」終於揭面。本文內容導覽:簡述特首訪京成果;梳理《施政報告》中的金融政策要點;《施政報告》重點措施一覽(信報整理)訪京成果重點 1.
  • 攜程發布澳門20周年旅遊報告:內地遊客購物娛樂新天堂
    攜程發布澳門20周年旅遊報告:內地遊客購物娛樂新天堂 2019-12-20 17:52: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1999年回歸之際,澳門年接待遊客數量約為700萬人次,而根據澳門旅遊局公布數字顯示,這一數據在2018年達到3580.4萬人次,實現400%增長。根據攜程跟團遊和自由行數據,2019年以來內地遊客預訂澳門旅遊度假的人次同比增長33%。日前,攜程發布《澳門20周年旅遊大數據報告》,揭秘赴澳門旅遊的消費習慣。
  • 賀一誠:明年向每名澳門永久居民派發1萬澳門元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16日發表2021年度施政報告,宣布明年維持向每名澳門永久居民派發1萬澳門元,非永久居民可獲6000澳門元。這是澳門自2008年起推出「現金分享計劃」後連續第14年派錢。其他惠民措施還包括醫療券、水電補貼、書簿津貼以及敬老金等。
  • 2021年渣打銀行全球實習生/大灣區實習項目招聘公告
    2021年渣打銀行全球實習生/大灣區實習項目招聘公告 2020-11-24 19:19:07| 來源:渣打菁才
  • 港澳關注:​​香港【懶人包】施政報告大幅減「甜」 有咩派糖措施最受惠?
    【菲常網11月25日專訊】導讀:1.香港【懶人包】施政報告大幅減「甜」 有咩派糖措施最受惠?2.中央允香港機場入股珠海機場 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3.泰國寄澳門木製品藏值86萬冰毒 警檢毒郵包拘三人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涉及多項受關注的房屋民生等措施,包括交通補貼優惠延長、現金津貼輪候公屋基層家庭等:房屋及土地供應:.
  • 2021渣打銀行全球實習生/大灣區實習項目招聘公告
    粵港澳大灣區業務是渣打的戰略重點,我們是大灣區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銀行,亦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發鈔銀行,目前在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珠海、佛山等大灣區城市設有近90家分支行。2020年7月,渣打宣布在廣州設立「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總投資為4,000萬美元,將支持大灣區內個人及企業銀行業務營運,推動創新金融技術開發及應用,以及加強渣打在大灣區內的跨境銀行業務。
  • 一臺大戲已開鑼——澳門2020年回顧與展望
    賀一誠在今年4月所作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用2000多字篇幅論述如何「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展現了澳門更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的決心。今年以來,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粵澳合作、珠澳合作開發橫琴的腳步還是明顯加快。除了橫琴新口岸順利開通,改善澳門人居條件的「澳門新街坊」項目也有了新進展。
  • 澳門人在珠海的「新街坊」
    除了改革開放初期,概念紅利帶來過年均超過30%的GDP增速之外,剩下的近30年時間裡,珠海始終徘徊在幾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上,經濟增長也是起起伏伏。發展上的落後,部分也因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批覆廣東、福建兩省工作會議紀要中的一句定調:「廣東應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區建設好,其次是珠海。」「其次是珠海」,自此成為這個經濟特區發展過程中的最大掣肘。
  • ...報告》:利好香港保險,支持大灣區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續保理賠無憂!
    昨日(11月25日)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20年施政報告,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是自香港回歸後首個延遲發布的施政報告。  圖源: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  這次報告的開篇,直接點出了香港目前面對的嚴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