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發布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她坦言,在籌備報告時,深感任重道遠,「過去一年多,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擊,嚴重損害特區的社會穩定、阻礙經濟發展、破壞香港的國際形象,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
年度施政報告原定於10月14日公布,但疫情對香港經濟帶來重創,林鄭月娥為提振香港經濟而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其於11月初率團赴北京商討,後赴深圳、廣州與相關地方領導會面。因此,施政報告延遲發布。
新冠疫情加上因去年下半年各種因素對商業活動的影響,香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大受打擊。
新冠疫情繼續衝擊全球和本地經濟活動,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經濟同比實質收縮3.5%,相較第二季度收縮9%已呈現緩和;第三季度經濟環比實質增長2.8%,結束了連續五個季度收縮的情況。香港今年前三季度經濟負增長7.2%。特區政府對全年的經濟預測亦由原來的負增長6%至8%,修訂為負增長6.1%。
赴京成果涉七大領域
林鄭月娥坦言,中國內地在嚴控疫情的努力下,經濟已快速反彈,將會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並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香港享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而粵港澳大灣區正為香港經濟復甦提供了動力。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向媒體表示,施政報告以大灣區發展為主軸,釐定明確策略發展方向,香港須把握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成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及國際大循環「促成者」。
由於外界對於林鄭月娥此前赴京爭取到的「惠港」政策頗為關注,此次的施政報告中單獨列出赴京成果,共涉及金融、航空、科創、抗疫等七大領域。林鄭月娥透露,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實早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原則上通過的24項政策措施,近期將出臺的有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橋實施「港車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等。
近日香港疫情出現反覆,外界十分關注粵港何時能恢復通關。林鄭月娥表示,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將通過「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恢復粵港人員往來,並支持香港確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應,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入股珠海機場
疫情讓香港航空業陷入停擺,亟需尋找突破口。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中央支持香港國際機場按市場化原則投資入股珠海機場,參與其運營發展,進一步深化合作,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
珠海機場自1995年6月建成通航,但落成後直至2005年的十年間,整體利用率僅為7%,客運量一直徘徊在50萬至70多萬人次。因此,2006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決定進行「珠港機場合作」,與香港機場管理局(下稱「香港機管局」)聯合成立珠港機場管理公司,託管珠海機場航空運輸主業。
香港機管局自2006年以專營權模式經營管理珠海機場,成績理想,珠海機場的旅客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林鄭月娥表示,隨著港珠澳大橋啟用,為兩地機場的進一步合作提供契機,通過結合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空網絡與香港國際機場的國際網絡,可加強大灣區整體的航空優勢,讓香港可在航空產業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角色。
入股珠海機場有助於兩地機場更好發揮協同效應。「香港並無太多直飛內地三、四線城市的航班,但珠海在相關航點則有優勢,珠海機場是內地少有的千萬級機場中,尚無國際航班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有助兩地機場的聯通,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香港機管局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林鄭月娥指出,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建議,包括容許機管局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讓兩個機場達至更好的協同效應。國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粵港可開展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的籌備工作,強化大灣區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香港國際機場享有地理和管理優勢,近年銳意革新,雖然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但香港特區政府對於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仍充滿信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提及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香港機場管理局將按照原定目標,分別於2022年及2024年啟用第三條跑道及整個三跑道系統,並預計於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於2021至2027年分階段完成「航天城」發展項目。
作為國際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香港國際機場每年總客運量超過7000萬人次,待第三條跑道落成後,預計2030年機場客運量將增至超過1億人次,這無疑將為航天城帶來龐大的客源。
事實上,香港龍頭地產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早在2018年已經中標航天城的商業地產項目。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新世界近日將旗下位於香港國際機場航天城項目,正式命名為「11 SKIES」。項目將由新世界發展旗下K11負責營運,總樓面面積達380萬平方英尺,總投資額高達200億港元。
港深共建科創園
林鄭月娥透露,11月初她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時,雙方同意要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共建優質生活圈等工作。
此次的施政報告一大亮點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合作的多項措施。施政報告指出,香港保險業將在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全方位支援。此舉將為市場期待已久的大灣區「保險通」奠定基礎。
隨著粵港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大批香港市民在大灣區內定居和生活,醫療需求日益增加。林鄭月娥表示,儘快經廣東省審批先行落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行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安排,並適時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藥物及醫療儀器。同時,容許在香港已註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
施政報告亦對深港合作著墨頗多。林鄭月娥表示:「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這兩座毗鄰城市的關係獨一無二,且歷久常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前店後廠』,到今日在科技創新上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
關於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踐「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她透露,在訪問深圳期間,亦與深圳市領導同意以「創新思維、突破界限、資源共享」的精神推動有關的工作。深港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
據了解,香港特區政府擬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分兩期發展,每期大致分為3個批次,建設周期長達10年以上,建成後規模有望達到目前香港科學園的三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閱立法會的資料發現,首批次發展所需的資金逾181億港元,預計可對香港經濟貢獻每年達約51億港元,創造4500個本地職位。
(作者:朱麗娜 編輯:和佳)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