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名家說敦煌
《在敦煌》
(節選)/季羨林/
從內心深處我真想長期留在這裡,永遠留在這裡。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間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後找到了一個歸宿。然而這樣做能行得通嗎?事實上卻是辦不到的。我還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我必須走上前去,穿越這一切。現在就讓我把自己的身軀帶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莫高窟》
(節選)/餘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在這兒,你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
《人類的敦煌》
(節選)/馮驥才/
歷史是未來最忠實的伴侶,這條曾經跨洲際的最古老的絲路,不會只躺在這荒漠上被人遺忘。它必定還在地球上所有人對未來的企望與信念中。如果你靜下心來,一定能從莫高窟五彩繽紛的窟壁上聽到歷史留下的雄渾凝重的迴響。它一定是人類的敦煌。它必定是永遠的敦煌。
1998年,60歲的樊錦詩接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1963年從北大考古系畢業以後,她在敦煌工作了52年,撰寫考古報告、保護石窟壁畫、為石窟建數位化檔案……季羨林用「功德無量」評價她的貢獻。「如果我死時讓我留一句話,我就留這句:我為敦煌盡力了。」
德邁國際旅行機構+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莫高學堂,聯合出品敦煌研學項目,邀您一起去探索東方的藝術寶庫——敦煌。
四場專家講座
孫志軍
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主任國家地理籤約攝影師講座主題:《以圖正史》
敦煌,曾經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咽喉要道,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有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這裡有寬廣神秘的雅丹地貌,這裡還有被譽為「天下奇觀」的鳴沙山和月牙泉。敦煌這座城,歷經滄桑,幾經盛衰,步履闌珊地走過近五千年的曲折裡程。
本期講座邀請到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主任、攝影師孫志軍老師,為我們講述敦煌的千年歷史與環境變遷。
我們還特別邀請孫志軍老師同行,赴周邊野外考察。遊覽被譽為「天下奇觀」的陽關、玉門關,考察戈壁、沙漠等荒漠乾旱地區的地貌,進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賦存環境。
向麗君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研學事業科科長莫高學堂高級講師主題講座:《燦爛的敦煌石窟藝術》
這是一場針對敦煌石窟藝術進行梳理的講座,利用大量高清圖片,以時間為軸,橫向分類的方式全方位解讀敦煌石窟藝術。是您認識敦煌藝術不可或缺的第一課。
在這場講座中,您可以了解敦煌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更重點解析了敦煌石窟藝術從早期到晚期各時代藝術風格的演變,了解從南亞、西亞、中亞傳入中國的各宗教文化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
宋淑霞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莫高學堂高級講師主題講座:《敦煌壁畫中的經變畫闡釋》
「經變」一詞,最早見於完成於公元636年的「梁書」卷54,說梁武帝名人「圖諸經變」;而畫家就是「一代冠絕」的張僧繇。
張僧繇的寶物早已蕩然無存,但莫高窟的壁畫中卻保留了大量唐宋期間的精美經變畫。本節講座專家講從內容、技法、構圖、造型等方面詮釋敦煌壁畫中的經變畫。
「什麼叫經變畫,咱們用最簡單的話,就是把一部經變成一幅大畫。這裡是老佛爺在講法,他後面有亭臺樓閣,他坐在這個平臺,下面是蓮花的水池,前面是歌舞,天上好多樂器在飛大家看見沒有,有的是腰鼓,這是敲打的方響,阮鹹、箜篌都有。啥意思啊,他說啊,西方極樂世界多麼好,我們聽好聽音樂是為了消閒,他是聽到這音樂以後啊,就如同理解了佛教的深奧的教理。」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劉永增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專家主題講座:精講275窟和285窟
特別安排參觀敦煌石窟藝術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的兩個特級洞窟的複製窟:第275窟和第285窟,這兩個特級洞窟現在已經不對外開放了。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專家劉永增教授曾專研此兩洞窟,此次特別安排老師隨行一起參觀並講解這兩洞窟。
七個特窟
莫高窟-第045窟、第158窟、第220窟、第275窟、第285窟、榆林窟-第3窟、第25窟
(第275窟和第285窟已不對外開放,參觀的是其複製窟)
莫高窟045窟
時代:盛唐(中唐、五代重修)
位於莫高窟南區中段下層,雖無明確的造窟功德記和文獻記載,但從洞窟形制、壁畫內容和藝術風格看,其營建時間應在盛唐時期。此窟平面方形,覆鬥藻井頂,團花井心,四披畫千佛。窟正壁(西壁)開一平頂敝口龕,龕內塑佛、弟子、菩薩、天王七身像。左壁(南壁)畫觀音經變。右壁(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前壁(東壁)門兩側壁分畫觀音、地藏菩薩像等。
第45窟作為莫高窟盛唐時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畫中刻劃精細的各種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風貌,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158窟
時代:中唐
第158窟正面是橫臥的釋尊涅槃像,全長15.8米,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釋迦牟尼頭枕袈裟,右脅而臥,雙眼微睜,面帶微笑,表情非常安詳,仿佛平常講經說法之後準備就寢一樣。
佛弟子和菩薩安詳的涅槃像周圍圍繞著神情各異的聖眾,有悲哀的羅漢,有各種動物,都爭先趕來守護釋尊。其中有釋尊最親近的十大弟子,釋尊的入滅令他們悲痛欲絕,號啕大哭。與悲哀的弟子們相比,眾菩薩就顯得比較沉靜了,因為菩薩知道只有涅槃像才是最終的解脫。
臥佛下方,有一組舞蹈奏樂的人,他們是得知涅槃的消息後趕來的末羅族人。末羅族人是古印度篤信佛教的一個民族,幾位男子在擊鼓跳舞,這樣的供養要持續7天。
莫高窟220窟
時代:初唐
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1943年,將表層宋繪千佛剝離後,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畫,並在前壁和右壁發現兩個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書題記,為壁畫提供了確鑿的斷代依據。此窟為覆鬥頂形窟,正壁(西壁)開一龕,左壁(南壁)畫阿彌陀變,右壁(北壁)畫東方藥師變,前壁(東壁)畫維摩詰經變。
第220窟的壁畫,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其恢宏的場面,瑰麗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出大唐開國的博大胸懷和繁華富麗的景象,揭開了盛世唐風的帷幕。
莫高窟275窟
時代:十六國(宋重修)
第275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開鑿於西魏大統年間,主室北壁發願文中存有西魏大統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記年)。許多學者猜測275窟為樂尊所開,但究其所以,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有「敦煌第一窟」之譽。
其建築形制為長方形殿堂窟,窟正壁(西壁)塑高3.40米的彌勒菩薩像,揚掌交腳坐獅子座上。左壁(南壁)、右壁(北壁)上部對稱地分別開鑿兩個闕形龕和一個雙樹龕。闕形龕內塑手印各異的交腳坐菩薩。雙樹龕內塑思惟菩薩。彌勒是佛教的「未來佛」,是「兜率天宮」的主宰,交腳坐菩薩與闕形龕,象徵彌勒菩薩高居「兜率天宮」。
思惟菩薩與雙樹龕,象徵樹下思惟。塑像造型雄健,面相豐圓,神情莊靜,高髻寶冠,發披兩肩,上身半裸,肩掛披巾,腰束羊腸裙,造型與衣飾可以看出中原傳統雕塑藝術與西域佛教藝術的融合。
莫高窟285窟
時代:西魏(中唐、宋、西夏、元重修)
第285窟開鑿於西魏大統年間(主室北壁發願文中存有西魏大統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記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確切開鑿年代的洞窟。主室為覆鬥頂形窟,平面為方形。窟室中央現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壇臺,南壁和北壁對稱地各開鑿4個小禪室。部分禪室內或門口還殘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頂中心方井畫華蓋式藻井。
285窟又被公認為是莫高窟早期內容最豐富的一座——融合了佛教、中國神話、道教、印度婆羅門教諸神;既包括中國的傳統神話人物,也不乏西方的神靈,中西方不同風格藝術在此處交匯。
榆林窟03窟
時代:西夏
開鑿於西夏中晚期,此窟的洞窟內容和形制獨具一格,特別是大量的精美壁畫在敦煌石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洞窟東壁南側的一幅「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畫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榆林窟第3窟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歷代各類經變都無法比擬的,它超越了佛教圖像儀軌的內容,這是西夏時代畫家們的獨創,也是該畫具有珍貴歷史和藝術價值所在。
另外,此畫敷色簡單,且以冷色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色彩,類似於「白描」人物畫。整幅畫都是在強調線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線描藝術的效果,畫家在繪製這幅畫時下了極大的功夫,發揮出了極高的水平,它不愧是一幅價值高的經變畫。
榆林窟25窟
時代:盛唐
主室方形,中有佛壇,前室橫方形,有長甬道。此窟彌勒變中有古藏文題記和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可知建於吐蕃佔領瓜州而尚未佔領沙州之間,即大曆十一年(776)至建中二年(781)間。
主室頂部塌毀,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東壁繪密教「八大菩薩曼荼羅」,南壁繪觀無量壽佛經變,北壁為彌勒變,在經變兩側還有觀音、勢至、地藏等菩薩單身像,西壁門兩側繪文殊變、普賢變。前室東壁南北相對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門天王,守衛佛國。
研學活動體驗
⒈《莫高夢泥胚典藏》——敦煌畫匠手作體驗
邀請敦煌研究院資深講解老師給孩子們詳細講解演示泥胚製作過程、探究敦煌壁畫中顏料的使用、講述壁畫藝術的發展歷史,指導孩子們在泥胚上體驗繪製壁畫。
⒉研學體驗:《莫高窟壁畫礦物顏料研磨》
「莫高學堂研學基地,莫高窟壁畫原料複製,與專業老師一起進行礦物顏料的研磨與製作,並在熟宣紙上進行繪畫創作。」
⒊體驗「小小講解員」,穿梭千年歷史
文化遺產是最好的跨學科教育的場所。在這次研學之旅中,敦煌研究院資深講解老師將帶領孩子們,結合前幾日所學知識,特別安排講解洞窟體驗,以此擴大孩子們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們看到敦煌的博大壯美,了解到敦煌的滄桑歷史,也逐漸感受到保護敦煌的緊迫任務需要由他們這一代人來接力完成。
聆聽、探索、發現、創作……漫步洞窟,沉浸式對話千年歷史,在藝術寶庫,尋找萬事萬物中的靈氣,滋養自己,親身領會慈悲、智慧和大美,為華夏文明的傳承帶來新的血液與希望。